書寫完,看向台下的學子們,李時珍開口:“這三行,先後順序是。”
“1:科學技術——”
“2:優秀人才——”
“3:技術創新——”
“仔細看完這三段話,給你們點思考的時間;若還不明白的話;那麼各位其實也不用再上我的課。”
“我也不對你們抱有任何的希望了!”
看著黑板上的三行字。
學子們越看越心驚!
確實,格物技術是提高生產力的唯一標準。
隻有整個大明的格物技術水平上升,便能給老百姓帶來更多便利,大明也就更全麵!
原本需要海量人力的工程,現在隻需要很少很少的人;未來有一日,甚至完全可以無需用人力;完全讓器械自行工作。
而優秀人才,理解起來更加容易!
不僅治國人才,軍伍人才、工部人才。
但凡是人才,那就有其用武之地,知識沒有貴賤;隻有犯賤的部分文臣把格物視為奇技淫巧;怕威脅到儒家。
最後【技術創新】四字,雖對學子們來說第一次見。
但依舊能夠理解。
每一次技術的創新,都能為社稷帶來更好的動力。
原本用青銅器作戰的軍伍,後來變成鐵器。
當青銅器與鐵器硬碰硬,青銅器立馬就斷;擁有鐵器的隊伍贏多負少。
簡單的三行字,直接道清了整個大明的未來規劃的運轉軌跡!
李時珍還不知道,學子們此刻都已經明白了。
但緊跟其後的是:無力感。
每位學子臉上浮現出激動且無力的蒼白虛弱感。
就算知道,那又能改變什麼呢?
此時,室外。
夫子們也在侃侃而談。
“李先生說的科學,也就是格物對吧?”
“是的,格物是第一生產力;從古至今,從骨器到鋼鐵;這個過程就是格物的進步。”
“格物是提高社稷...”
突然間,蘇嶽縣令雙眼放光,“我或許知道這個。”
此話一出,院長,常斌,趙才等人紛紛望了過去。
蘇嶽開口解釋:“從骨器到鋼鐵,這個過程是格物的進步的過程。”
“原本我們無法用骨器去開采山石;但當該器材得到更新變成鐵器後;我們就有辦法開采山石。”
“然後再運用到農業裡;我們以前用的是直犁;但那樣效率又特彆慢;之後到了唐朝變成了曲轅犁,讓一頭牛就能開墾更多良田。”
“還有航海上,我們人類以前無法在海麵上行駛遠距離,迷失方向之類;海的另一邊,許多事情都無法被我們所看見。”
“到了現在,出現更好的司南,尤其是鄭和下西洋時,我們能夠製造更多的大船,也是科學技術的進步。”
“還有之前院長跟我在亭中聊過,他說李先生創造了一種用水蒸氣就能推動的小型機器,輕而易舉就能推動大石塊,那叫【蒸汽機】,是水蒸氣的力量,能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種種的一切,都表明;格物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學科。”
“像那【蒸汽機】就是【格物技術】的表現,或【科學技術】。”
“開發出【蒸汽機】的李時珍先生,也被叫作【優秀人才】。”
“從直犁到曲轅犁,就叫【技術創新】。”
“然後,根據這個再往下推一番。”
“【蒸汽機】還能變成什麼更先進的器械呢?”
“【曲轅犁】還能變成什麼更先進的器械呢?”
“一切的一切,都還能變成什麼更先進的器械呢?”
“當一切都變得更加厲害,那麼這個國家的生產力自然會大大提高;百姓餓肚子,根本不會!”
“甚至還可以想一想,這完全,就是:【天下大同】啊!”
這些話一出,院長,常斌、等一種夫子們都恍然大悟!
吳院長倒吸一口涼氣,“是這個理啊;這一切都是【進步】,符合了科學技術,優秀人才、技術創新;天下大同指日可待啊!”
常斌卻一臉深思,“這個事情,其實在春秋戰國,秦朝時期就有體現;諸子百家;隻是惋惜的是——朝廷一直都不注重諸子百家;隻有李先生看見了他們的百家爭鳴之處。”
“天下大同原本我認為是奢望,但現在李先生在仙神的幫助下,教導了我們正確的未來天下大同的規劃。”
“我願稱為【1年規劃】,【2年規劃】,甚至【5年規劃】。”
“第一個規劃:大明下場與富商爭利,開始撈錢,把一些行業收為國有;撈足夠的錢,再用於民,開啟全民民智。”
“第二個規劃:開啟民智後,再更新蒸汽機,造速度更快的船,去海外尋找高產種子;帶回來。”
“第一第二個規劃可以同步實施,消耗更短的時間!”
“第三個規劃:帶回來後,推廣種子,先讓百姓吃飽肚子,讓天下穩定。”
“第四個規劃:民智開啟差不多後,便從百姓中挑選人才;大規模的挑,而不是科舉製的寥寥數人;尤其要重【格物】而不是【治國】;畢竟【治國】對於李先生教授我們的來自仙神的知識來說——治國真的太簡單了!”
“第五個規劃:國家將會進入高速發展的路子,到時候等器械代替農業的時候,人力就不需要消耗太多去務農,到時候可以免去全部農業賦稅;讓百姓不必餓肚子。”
“第六個規劃:百年規劃,在一百年內,讓我們的農業文明轉變為...【機械文明】,讓一切都由【機械】來驅動。”
“...”
聽著常斌激動的滔滔不絕,一旁院長,蘇嶽,趙才等夫子們全都陷入了美妙的遐想。
未來描寫的美景實在是太令人神往了!
總感覺在有生之年便能辦到。
同時,煽動性的力量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