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造車”的姚塵風、左夢安、馮庭波、鄭青山與堅持“供應商”的徐平、廖建忠、胡向東、丁思雲再次壁壘分明。
爭論的焦點更加深入,從現金流壓力測試到人才缺口模型,從客戶關係衝擊模擬到不同路徑下應對製裁的韌性對比。
數據、圖表、案例在屏幕上飛速切換,聲浪在巨大的環形會議室裡碰撞,空氣仿佛被點燃。
新加入的五位總裁也未能超然:
“我理解姚總的雄心,”雲BU總裁辛玉良聲音溫和,卻帶著雲計算的宏大視角,“但華興雲的全球部署、OCeanCOnneCt車聯網平台的承載力,目前更適配於為廣泛的主機廠提供底層支持,而非綁定單一品牌。集中發力平台,邊際效應更大。”
2012實驗室總裁汪劍鋒推了推眼鏡,鏡片後的目光冷靜:
“馮總說得對,海思需要整車這個終極試驗場驗證芯片極限。
但資源是硬約束。
我支持技術先行,深度參與,但整車製造?步子太大。”
很明顯他更關注基礎技術的突破。
ICTBG總裁羅朝斌則顯得更為務實:
“企業BG的客戶很多也是潛在的車企合作夥伴。
我們下場造車,角色衝突難以避免。
徐總的供應商路線,更利於我們現有的生態布局。”
他考慮的是現有業務的穩定。
存儲事業線總裁林有為,陳默的老領導,眉頭緊鎖,帶著製造業的審慎:
“整車製造的供應鏈複雜度,遠超通信設備。
衝壓、焊裝、塗裝、總裝......
每一個環節都是重資產、長周期。
華興在精密製造上有積累,但隔行如隔山。
倉促進入,品控風險巨大。”
他則是對製造端的擔憂溢於言表。
無線事業線總裁陳立仁則相對中立,但傾向明顯:
“無線通信技術在V2X(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上是核心賦能者。
無論是做供應商還是整車廠,都需要強大的無線底座。
我個人認為,專注於為整個行業提供最先進的連接解決方案,更符合無線事業線的定位和華興的整體技術優勢。”
他更願意守住無線的基本盤。
僵住了,開董事會的時候就僵住過一次,特邀六位總裁參加的戰略決策會議,但好像又給僵住了。
爭論如同沸騰的岩漿,在巨大的U型桌上來回噴濺。
每個人都基於詳實的數據和深刻的洞察據理力爭。
支持整車的描繪著萬億市場的藍圖和生態掌控的願景;
堅持供應商的則反複強調風險可控、聚焦核心、維係客戶關係的生存之道。
聲浪越來越高,有人眉頭緊鎖,有人據理力爭,有人連連搖頭。
鄭非如同風暴眼中唯一靜止的存在,目光深邃地注視著這場關乎華興未來命運的激烈辯論。
他此刻也是眉頭緊鎖,顯示出內心的權衡正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刻。
隨著爭論持續,他個人的傾向似乎越來越偏向徐平所代表的穩健派。
風險,在國興血淋淋的教訓麵前,被無限放大。
就在爭論陷入僵持,鄭非身體微微前傾,似乎準備開口拍板,傾向於徐平的供應商路線時,他的目光無意間掃過U型桌右側靠後的一個位置。
那裡,陳默安靜地坐著,仿佛置身於這場風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