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昕的團隊所做的,還遠不止於摸排國內廠商。”徐平的敘述充滿了對技術細節的尊重。
“他們還代表華興,積極地參與了全球頂級的開源社區和組織,如LinUX基金會、ApaChe基金會等。
他們把開源社區的運作規則、歐美巨頭如何利用開源模式構建商業生態、國內廠商在國際開源社區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等問題,都摸得清清楚楚。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初步厘清了華興未來操作係統的發展方向:
我們華興要做的操作係統,將重點聚焦於嵌入式操作係統(未來萬物互聯的基礎)和服務器操作係統(雲計算和企業級的基石),暫時不涉足挑戰極大、生態壁壘極高的桌麵操作係統領域。”
“從2010年年底到2011年年初,張宇昕密集地給我做了好幾輪詳細的彙報,最終給出了明確的決策建議:
基於華興在LinUX領域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人才儲備,操作係統業務應該從成熟的LinUX生態起步。
團隊可以主要通過社會招聘和全球招募來自建,也可以考慮收購一些國內外的成熟團隊,快速補齊能力。”
“2011年2月19日,這個恥辱的日子我記得很清楚。
那天我們華興正式發布公告,宣布放棄對三葉係統的收購。
這意味著我們第二次嘗試進軍北美高端技術市場的努力,再次以失敗告終。”
徐平的語氣有些遺憾,但隨著充滿力量:
“此後,華興內部開始進行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戰略調整和業務重組。
我們更加堅決地向消費者業務(CBG)和企業業務(EBG)轉型,整合了所有的手機、終端設備、雲計算和芯片業務。
而這一切轉型的背後,最核心的支撐和底氣,就是我們在技術上進行‘逃生計劃’的堅定決心和投入!”
“2011年,華興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深遠影響的改革,就是在外界看來有些“神秘”的‘2012實驗室’的成立。”
徐平的臉上露出了回憶的神情,帶著一份自豪。
“2012實驗室並不聚焦於當前的市場產品開發,而是專注於‘n+2’代技術的研發與儲備。
n代表當前市場上的成熟技術,+2代表對未來兩代技術的前沿性探索。
旨在為華興未來十年的發展勾勒技術藍圖。
我們要在5G/6G通信技術、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半導體工藝、材料學等最關鍵的基礎科技領域,進行飽和式的戰略投入和技術儲備。”
陳默一臉恍然,徐平這繼續他的講述:
“當然,隻有真正了解了華興在2007到2011年這幾年間,在醜國市場所遭遇的這一係列看似孤立、實則聯動的阻擊曆史,”
徐平總結道,聲音充滿了力量。
“你才能完全理解,為何華興會在2011年如此毅然決然地啟動這一係列在當時看來有些‘瘋狂’的戰略布局。
成立獨立的IT產品線,成立2012實驗室,部署圖靈(處理器芯片)、歐拉(操作係統)、高斯(數據庫)、諾亞方舟(人工智能)、香農(大數據與高通量計算)等一係列以偉大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