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此理,天時雖不可逆,然人事不可不預。”
陸北顧說道:“極北苦寒之地,本就難以農耕,全靠遊牧,若再遇大寒,牧草不生,則胡騎為求生存必然南掠......澶淵之盟雖立,然不可奢求永久和平,總有一日寒期將至,屆時即便不是契丹,也總會有北方胡人如匈奴、鮮卑、柔然一般再次南下中原的。”
“居安思危,所慮不假!”
老者感歎道:“不想今日竟在這摩訶池畔,聽得如此新奇之論。”
“你這後生,年紀輕輕,卻能從故紙堆中看出這般門道,倒是個有心人,隻是我聽聞四川常有文士來張相公這裡投遞文稿,以求驟得青雲之梯,你小小年紀莫不是也想走這捷徑?”
老者正色說道:“老夫勸你一句,不走科舉正途,便是真保了個小官做,一輩子便也踟躕於原地了,到時候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這裡麵有個說法,大宋的薦舉製度最初其實是非常泛濫的,並且允許大員推薦親屬、門客入仕。
而慶曆三年,範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等綱領,直指薦舉製度積弊,並且大規模罷黜冗官,著名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故事便是從這來的。
慶曆新政明確規定了各級官員每年薦舉人數上限,哪怕是三司使這樣的高官所薦舉的人數也不超過三人,到了現在的嘉祐元年,雖然薦舉人數有所放寬,但條件還是非常苛刻,並且薦舉人要承擔連帶責任。
因此,薦舉這條路隻能找高官,而且一般都是確實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會被薦舉。
但即便如此,走薦舉出身,也隻能當“選人官”......意思就是判、司、簿、尉這樣的最低級的職位,這種雖然也是官,但乾的都是臟活累活,所謂“皆勞筋苦骨,摧折精神,為人所役使,去仆隸無幾也”便是這些“選人官”的工作現狀了。
而“選人官”如果不能被繼續薦舉入京,那就意味著終身都隻能做個微末小官,基本上仕途就是一眼望到頭了,不可能再有進步。
所以如果不是科舉這條路實在是走不通,一般的士人不會選擇走薦舉這條路。
但是聽起來很奇怪是不是?怎麼可能有人有才華到了足夠讓高官賞識的地步,又走不通科舉這條路呢?
有的,包有的。
譬如......蘇洵。
諸葛亮當年“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初出茅廬,直到寫《出師表》,也不過是二十一年。
但這位老兄,截止到現在,考科舉已經足足考了二十二年了,還沒中進士。
這可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存在,就算因為文學技能點全都點到了“散文”這一項上,偏科有些厲害,但是天賦才華都在那明擺著呢,考科舉肯定也比絕大多數考生都強吧?
然而,努力也努力了,就是考不上進士。
甚至蘇洵在州學考舉人,也不是一次就考上的。
原因也很簡單,不管蘇洵策論寫的多好,如何苦背帖經,在詩賦、墨義這兩項上麵,卷王們總是能通過極致的操作,把分數差拉開。
——所以真的不要覺得在大宋考科舉容易啊!
而老者也是以為陸北顧也想走這條捷徑,故而好心規勸了一句。
陸北顧連忙拱手說道:“非是如此,晚輩明年便去朝天子,今朝先來謁相公罷了。”
聽了這話,那老者麵色一緩,指著陸北顧笑道。
“你這小子,倒是有趣的很。”
顯然,老者並不喜歡那些來張方平這裡投遞文稿以求薦舉的人,因為很多人都隻是空有文華而已。
不過他也改變不了張方平,畢竟張方平喜歡與有才華的士人交往,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甚至老者這種人,才是不符合大宋士大夫階層風氣的。
因為士大夫以文會友,賞識、提攜還未做官的書生,實在是再普遍不過了。
而這時在門口眼看已經不能再等下去的李磐,也整理了一番衣冠,走了進來。
“下官合江知縣李磐,見過轉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