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吃飽飯以後才會胡思亂想。
看著這些攤主的各色早餐,陸北顧一邊走路,一邊思考。
牛頓作為一個學者,看到蘋果掉下來並沒有想這個蘋果好不好吃,而是想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
陸北顧也是學者,但他跟牛頓不一樣......他是很認真地在想關於吃的問題。
這段時間,四川的各種吃食他也沒少品嘗。
但他發現了,在如今的大宋,雖然蒸煮類的食物花樣繁多,點心之類的更是品相極佳。
但是炒菜,卻遠不如現代!
為什麼呢?
是因為鍋不行嗎?
陸北顧瞟了眼小巷子裡攤主們的鍋,顯然不是如此。
在這個時代,真正適合炒菜的薄壁鐵鍋,也就是“鑊”已經被廣泛使用了,民間也形成“鑊氣”的概念......就是現代俗稱的“鍋氣”。
那麼是燃料的問題嗎?
也不是。
這裡雖然也有人用木柴,但更多的人選擇的是石炭(煤炭),石炭在燃燒效率上滿足炒菜需求肯定足夠用的。
再仔細想想,更不是油的問題。
大宋榨油技術比前唐可以說是飛躍式進步了,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等植物油價格非常便宜,菜籽油每斤也就賣幾十文銅錢,價格遠低於豬油,而植物油耐高溫、煙點高,本來就適合炒菜。
用排除法排除了所有選項以後,陸北顧得到了一個有些讓他覺得哭笑不得的答案。
——那就是大宋的廚師還沒研究明白,怎麼炒出足夠美味的炒菜!
“這要是讓嫂嫂開個酒樓,自己教她怎麼炒菜,怕不是食客得天天人滿為患吧?”
一個念頭在陸北顧的腦海裡升起來。
不過,雖然看起來很可行,但開酒樓也不單單是菜做得好就行,還是需要本錢、人手、人脈的。
陸北顧搖了搖頭,把這個想法暫時甩出腦海。
隨後,他穿過幾條街巷,很快便遠遠望見一座青磚灰瓦的官署建築,門楣上“益州路轉運使司”七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陸北顧整了整衣冠,邁步上前。
門前值守的差役問道:“來署所為何事?”
“需見趙轉運使。”
陸北顧雙手遞上趙抃昨日所寫的公憑。
那衙役接過公憑仔細驗看,見到上麵蓋著趙抃的私印,神色立刻恭敬了幾分,唱了個肥喏。
“早有吩咐,請隨在下前去。”
從官吏往來頻繁的正廳旁邊繞過去,穿過幾進院落,陸北顧注意到,轉運使司衙門雖規模不小,卻處處透著簡樸。
廊柱上的朱漆多有剝落,石階邊角也已磨損,但各處卻都打掃得一塵不染。
不久後,他們來到了後衙一處僻靜小院。
院中一棵早已凋謝乾淨的老梅樹孤傲而立,樹下石桌石凳纖塵不染。
衙役在門外停下腳步:“轉運使早有吩咐,直接進去便是。”
陸北顧道謝後獨自入院,見正房門戶大開,趙抃正伏案疾書。
聽到腳步聲,他抬起頭來,那張素來嚴肅的臉上難得露出一絲笑意。
“來得倒是早。”
(後麵還有一章,是兌現2000月票目標的加更承諾,現在雙倍月票,如果有月票也可再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