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眾人的褐衣僧人是負責監督的,確認了每支隊伍都選人出戰後,對著第一關的守關僧人微微頷首,示意可以開始。
鬥茶,又稱“茗戰”,是在北宋極為流行的比賽,比賽評判標準一般包括茶色、泡沫和茶味,茶色以純白為佳,泡沫要求均勻細膩。
很多人都參與過鬥茶,但精通此道的高手,其實不多。
韓三娘先以指尖輕撫茶具,確認它們的溫度與質地。
隨後,她拿起竹筒盛放的山泉,輕輕傾入紅泥小爐。
炭火早已備好,她並不急著生火,而是看著爐中的水,似在判斷按照泉水的清冽程度該用多少水。
畢竟,炭火的數量是固定的,若是水放多了,就有可能溫度達不到煮茶的最佳溫度。
在判斷清楚以後,她這才引火入爐,炭火漸紅,泉水開始泛起細密的水泡。
看著水已經開始冒泡,她卻並不著急。
“水未至沸,茶不輕投。”
她輕聲自語,指尖撚起幾片茶葉,置於鼻尖輕嗅。
茶葉是僧人備好的,色澤青翠,香氣清幽,但她眉頭卻微微一動,似乎嗅到了一絲不該有的苦澀。
韓三娘不動聲色,指尖在茶籠中輕輕撥動,將幾片顏色稍深的葉片悄然剔到了下麵。
隨後,她又從提供的鬆子、薑、棗、橘皮、薄荷等物裡,選擇了鬆子加入其中。
之所以還有這些選項,當然是因為前唐遺風的影響了,要知道前唐時期煮茶跟煮粥可是沒什麼區彆的,現在雖然不往裡麵加亂七八糟的東西了,但一些彆有風味的物品,鬥茶者還是會有選擇性地進行添加的,以突顯個人品味。
而第一關“岩泉煮茶”不限製時間,當然是因為茶煮久了味道反而會變差。
韓三娘就很眼疾手快,在茶湯將沸未沸之際,果斷提壺離火,素手執盞,茶湯如一線金絲,傾入白瓷盞中。
茶色澄澈透亮,水汽氤氳間,隱約可見茶葉舒展如初綻的蘭芽。
隨後,便是不斷用沸水點茶,以及用茶筅攪的過程。
陸北顧作為旁觀者,隻覺得整個過程賞心悅目,而從這種近乎於藝術的儀式中,他也感受到了......當初李磐第一次見麵請他喝茶時到底有多不走心。
又過了一會兒,所有人的茶都陸陸續續地煮好了,一同放到了一處。
第一關的守關僧人背過身,由領隊的褐衣僧人調換順序以後,才轉過來品茶。
這位守關僧人接過茶盞,先觀其色,再嗅其香,最後才輕啜一口。
隻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會皺皺眉頭。
等到了韓三娘的煮的茶,茶水剛入口,他便眉頭微展,眼中閃過一絲讚許:“火候雖急,卻未失茶之本味,反而因快煮鎖住了鮮靈之氣,難得。”
另一邊,先鎮小隊派出參加第一關挑戰的人,煮的茶隻能說是按部就班,細節並未做到完美,也未察覺茶葉中混入的老茶,茶湯入口微澀,卻終究落了下乘。
僧人一一品評過後,合掌宣布了勝者。
“第一關,韓子瑜隊獲勝!”
調換茶杯順序的過程大家都看得清楚,故此褐衣僧人指著陸北顧他們的隊伍宣布結果的時候,也並未有人有什麼異議。
韓三娘淺淺一笑,起身退回隊伍。
而出乎韓子瑜的意料,先鎮看到這個結果,非但沒惱,反而麵上帶了一絲笑意。
這也讓他的心底,升起了不好的預感。
眾人繼續攀登,而再往上山路漸陡,石階蜿蜒向上,兩側古木參天,枝葉交錯間漏下斑駁的光影。
山下的蟬鳴聲也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山風掠過鬆針的沙沙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