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課程下來,陸北顧隻覺得全是收獲。
而在王靜之的詩賦課結束之後,天已經徹底黑了,他們還是沒有被允許去睡覺。
助教拿了一遝考卷進來。
顯然,這就是今天的淘汰考試了。
考卷就一張紙,上麵的題目不多,隻有三道墨義題,以及一道詩題、一道限製字數的經論題。
“限時三炷香,請諸生作答。”
助教點燃了香,壓力跟香氣一同撲麵而來。
眾人沉默地答完了考卷,助教收走拿去判分、排名,決定今天是誰被淘汰。
書齋內燈火通明。
在一片沉默中,蘇洵站起身來。
“在下蘇洵。”
蘇洵拱手,聲音帶著蜀地口音,卻自有一股清朗之氣。
陸北顧起身回禮:“久聞大名,在下陸北顧。”
蘇洵目光落在陸北顧身上,開門見山:“張相公對你讚譽有加,我也看過你所做《六國論》,故而心中亦有些許淺見,想與你探討一二。”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二人身上。
蘇洵在蜀中的名聲其實本身就不小,而自從有了四州聯考,更是幾乎一次不落,所以,很多老生都是認識蘇洵的。
名滿蜀中的蘇洵,竟主動向一個新生討教?
陸北顧的心頭湧起強烈的興奮。
能與蘇洵這樣的文豪當麵論道,也是個難得的機會。
燈火下,蘇洵清臒的臉上帶著專注的神情,他讓蘇轍從笈囊裡拿出了一本手稿,遞給了陸北顧。
“這是我所寫的政論散文集,名為《衡論》,共十篇。”
文章都不長,陸北顧認真閱看,《衡論》裡麵以治國方略為核心,係統闡述政治、軍事、用人及社會製度等主張。
蘇洵的觀點很犀利,帶著強烈的批判性,雖未明言,但已能窺見其日後《權書》、《幾策》中思想的雛形。
陸北顧看完後結合自身所知的曆史脈絡和對宋代社會經濟的理解,謹慎地回應了一些更側重於具體可行性的看法。
通過這番交談,蘇洵已大略確認眼前這個年輕人絕非浪得虛名,其才思之敏捷,見識之深刻,遠超尋常州學生,甚至足以與一些成名文士比肩。
他心中那份“棋逢對手”的感覺更加強烈。
“此前我亦寫過一篇《六國論》。”蘇洵話鋒一轉,“看過你寫的《六國論》後,自覺你我之間,雖風格不同,立意亦有差異,但皆有可取之處。”
這時,他又讓蘇轍從笈囊中取出另一篇單獨的文章。
這次,他並未直接遞給陸北顧,而是將其放在案上,目光灼灼地看向陸北顧,帶著一種近乎邀戰的意味。
“我新近又作了一篇史論,題為《項籍論》,專論項羽之敗亡,此文尚未示人。”
蘇洵頓了頓,聲音裡帶著一絲期待:“不知你是否願意也寫一篇?我極想見識一下,你對此千古英雄之敗亡,有何等驚世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