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溪水潺潺,下午的陽光將溪麵染成一片碎金。
蘇軾捧著那張墨跡淋漓的素箋認真看著,仿佛要將那一個個文字鐫刻進心裡。
主要是因為在這個時代,美食類書籍是非常少的,隻有南北朝虞悰的《食珍錄》、隋代謝諷的《食經》、唐代韋巨源《燒尾宴食單》。
所以對於吃貨而言,想要獲得一份完整且權威的菜譜,非常困難。
而陸北顧寫的這本《蜀饌錄》,不僅是記錄烹飪步驟,而是以詩賦的筆法,描繪出菜肴成形的極致美感,其描述之精準,可謂是字字珠璣,句句玄妙。
而且,書裡記載的除了陸北顧創製的新菜,在遊曆成都路上所遇到的蜀地美食,也被一一記錄了下來。
蘇軾可以肯定,這本書遠超他所見過的任何美食書籍,絕對是一本足以流傳後世的偉大作品!
是的,對於蘇軾來講,這本書在他心中的地位,絕對要高於某些大家的詩集.詩集又不教他怎麼做美食。
“陸賢弟這本《蜀饌錄》,不僅是味道之功,更是文心之巧,蘇某著實佩服!”
蘇軾看著這本書,心中暗暗發誓——回去以後一定要用心研究,努力創製新菜品,終有一天,他也要寫出一本這樣的美食專著出來!
“子瞻兄謬讚了,不過是些粗淺心得,難入方家法眼。”
陸北顧見蘇軾如此反應,心中亦覺快慰,他看了看太陽說道:“聊了許久,秋天日短,天色將晚,腹中想必又空了些?不如隨我回小店,我再做幾道這《蜀饌錄》中的菜品,權當踐行?”
“甚好!甚好!”
蘇軾眼睛一亮,連連點頭:“固所願也,不敢請耳!隻是賢弟不必過於辛勞,簡單一二味即可。”
他下意識地揉了揉肚子,對吃撐了這件事情心有餘悸,但對《蜀饌錄》所載菜品的渴望,終究壓倒了那點顧慮。
回到陸氏私廚,陸北顧親自下廚。
“簡單一二味”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讓他走著進來、躺著回去,已經是陸北顧收著菜量來了。
讓蘇軾等了好一會兒,幾道香氣撲鼻的菜肴才端了上來。
除了回鍋肉、水煮羊肉、魚香肉絲,還有一盤《蜀饌錄》裡後麵提到的椒鹽羊排。
宋人最喜羊肉,所以羊肉做的菜肴也比較受歡迎。
這椒鹽羊排乃是將羊肋排斬成寸段,先經秘料醃製,再裹薄粉炸至金黃酥脆,撒上剛炒香碾碎的花椒鹽,焦香撲鼻,咬一口外酥裡嫩,鹹鮮中跳躍著獨特的麻香,令人吮指難忘。
最後則是一道應季的素菜,清炒豌豆尖。
豌豆隻取最嫩的尖芽,旺火快炒,碧綠生青,清香爽口,正好中和前麵四道肉菜的葷腥。
蘇軾看著眼前這五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再回想《蜀饌錄》中那些精妙的描述,頓覺紙上文字躍然盤中,心中感慨萬千。
他小心翼翼地夾起一塊椒鹽羊排,細細品味那酥脆外殼下包裹的豐腴肉汁與椒鹽的完美融合,舌尖感受到的不僅是美味,更是陸北顧對火候、調味那如同“名將用兵”般的精準把控。
而也隻有美食家,才能品味出這裡麵的細節。
“這椒鹽之味,看似簡單,實則極見功力!鹽分毫厘,花椒幾許,火候幾成,稍有不慎,便是天壤之彆。”
隨後則是水煮羊肉。
白瓷大碗中,滾燙紅油如熔岩覆頂,雪白羊肉、碧綠萵筍尖沉浮其間,其上密布炸得酥脆的花椒,真就是“宛如赤霞映白瓷”。
一勺入口,羊肉嫩滑無膻,隨即麻辣如風暴般席卷,激得人汗出,卻又鮮香回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