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率隊抵達遼東之後,便不再繼續加速行進,而是有意放緩了行軍的腳步。
他對外宣稱,這是為了詳細了解遼東當地的現狀,故而走走停停。
但實際上,他內心真正的目的,是在等待乾隆的聖旨。
福康安心中十分篤定,乾隆收到自己呈遞的奏疏後,必定會派人前往明國,就對付聖教一事展開商談。
那麼,誰是最合適的人選?
毫無疑問,他福康安。
畢竟在當前清朝的高官之中,對聖教最為熟悉之人,非他福康安莫屬。
所以,無論乾隆如何安排此次出使事宜,他堅信自己必然會成為使節團中的重要一員。
然而,福康安心中也十分清楚,此事絕不能表現得過於急切和明顯。
那位高高在上的主子,最不喜歡的,便是被人輕易猜到自己的心思。
乾隆向來追求十全十美,渴望掌控世間的一切。
在他眼中,天下之人皆如同他手中的棋子,任由其擺布。
若是讓皇帝覺得自己的心思被臣子洞悉,那絕對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有時候,在主子麵前表現得愚笨一些,反而更容易獲得賞識。
畢竟,身為奴才若是不夠“蠢”,又怎能襯托出主子的英明神武呢?
抱著這樣的想法,福康安一路磨磨蹭蹭。
終於,在他即將離開遼東的關鍵時刻,等來了乾隆的旨意。
而此時,時間已經悄然來到了崇禎六年的三月底。
乾隆正式任命福康安為出使明國的使者。
當然,此次出使並非他一人獨行。
他隻是此次使節團中的副使,而真正擔任使者這一職務的,是和珅的弟弟和琳。
不過,乾隆還另有一道旨意,明確規定此次出使的一切事宜,均由福康安定奪。
和琳雖身為正使,卻僅僅隻是明麵上的領導者而已。
福康安雙手捧著乾隆的聖旨,站在春風之中,久久地凝視著京師的方向。
良久,他才微微歎了口氣,神情之中滿是複雜之色。
此時的他,已然完全領會了乾隆的深意。
聖教之事極為敏感,絕不能大肆聲張。
此次與明國的談判,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在朝中都必定會引發諸多非議。
那麼,作為此次事件的主角,承擔最大風險之人,自然就是負責此次出使的使者了。
而這位使者是誰呢?
毫無疑問,正是和琳。
乾隆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在想方設法保護福康安。
即便將來此事遭到清算,主要的罪責也隻會落在和琳的頭上,根本牽扯不到福康安。
這份愛護之情如此明顯,福康安又怎能不深受感動呢?
時間就在這樣微妙的氛圍中悄然流逝。
一直到崇禎六年的四月,和琳才帶著整個使者團隊姍姍來遲。
崇禎六年四月中旬,遼東大地之上,夏日的暖陽漸漸驅散了冬日殘留的寒意,這片曾經冰封的土地,也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支規模龐大、足有百人的車隊,緩緩行駛在遼東的官道之上。
車輪滾滾,揚起漫天的煙塵,遠遠望去,頗為壯觀。
在車隊前方的一輛馬車上,車簾突然被一隻白皙的手輕輕掀開,露出了一張儒雅的麵容。
此人約莫三十歲左右,五官端正,雖說算不上英俊帥氣,但渾身散發著一種獨特的儒雅氣質,讓人見之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