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彥既然決定要公開配方,自然就不會藏著掖著。
鑒於各個公社、參場的條件不同,不可能全都用一種肥料,所以許世彥就把他知道的辦法,都講給眾人聽。
反正他們聽了回去,自行選擇合適的方法就行。
這個還是要因地製宜,按照自身條件去選擇。
“追肥也有幾種方法。
第一種豆餅粉加水發酵,基本比例按照一斤豆餅粉兌五斤水。
每丈施用豆餅水三十到四十斤,配合底肥,基本可達到增產百分之五十。”
“第二種,腐熟鹿糞根側追肥。
第一遍鬆土的時候,把充分腐熟、倒細的鹿糞施入壟溝中,每丈二十斤左右。”
“第三種,過磷酸鈣根側追肥。
把過磷酸鈣混合於腐殖土中充分發酵,在第一遍鬆土的時候,均勻撒在人參行間。”
“還有一種方式,根外追肥,也可以理解成葉麵肥。
二斤過磷酸鈣兌入二十斤清水,浸泡一夜過濾,在午後四點左右噴灑在人參莖葉上。
一年生長期內可噴灑三次,頭一次在參葉全部展開後,第二次在綠果期,第三次在收果後。
施用過葉麵肥的參葉長勢好,葉片深綠色,可促進光合作用。
使人參根莖得到更多滋養,補足因為留參籽而造成的漿分不足等情況。”
這些,可都是許世彥上輩子積累下來的經驗,這幾年在二大隊參地都試驗過,明顯有效果。
光是這幾條展開細講,就足足講了一上午,底下來學習的那些人,也在本子上記了好幾頁。
中午,這些人都被安排在高中食堂吃飯。
沒有誰請客一說,都是各自拿著糧票和錢,去食堂窗口打飯。
許世彥沒跟這些人一起吃,他家就在東崗,何苦來吃食堂?
“三哥,你真就白白把技術教給他們了?這也太便宜他們了吧?
咱可是費了好幾年的工夫,慢慢試驗出來的。”
回去的路上,趙建設頗為不解的問道。
當初試驗各種肥料,都是許世彥帶著趙建設、楊春明等人一起,手把手的教出來。
可以說經過這幾年培養,趙建設等人都熟練掌握了相關技術。
所以這一次講課,許世彥特意跟於守廣說,安排人上山看參,把趙建設、楊春明替換下來。
養殖場那頭,也讓馮超幾個找家裡人頂替幾天,全都過來聽課。
最主要的是,接下來他們要被派去各地任技術員。
理論講的再好,聽課的再仔細,沒有實際操作經驗,也掌握不好發酵的關鍵步驟,還得是有人親自指導才行。
“這還有啥?咱一家富不是富,大家夥兒都富強了才好。
一個產業,隻有整體都發展起來,規模越來越大,才能在相關領域裡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才有話語權。”
許世彥笑笑,大道理他講不出來多少,但是他知道,人參產業關係到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他就是個老農民,沒多大本事,上輩子就積累了這點兒經驗。
若是能對社會有點兒作用,也算他沒白白重生回來一次了。
“還是三哥覺悟高,我們以後還得好好跟三哥學習才行。”
趙建設似懂非懂,但他明白一個道理,跟著許世彥走,永遠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