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一般會在夏至前後出土,然後開花結果。
這個時節,挖天麻要容易很多,所以每到這時候,跑山人都成群結隊背著口袋拎著鎬頭進山。
對於許世彥來說,他如今是沒時間進山挖天麻了。
他有更重要的任務,天麻種子采收,為接下來的天麻繁育做準備。
利用天麻塊莖繁殖成本還是高了些,不如種子繁殖,成本低。
當然,技術要求也難一些,慢慢克服摸索經驗。
老參地裡開春栽下去的天麻有一些出土開花,將花序頂端摘去五到十個花蕾,減少養分消耗。
天麻地在野外,會有昆蟲授粉,輔以人工授粉。
二十多天後,果實成熟,及早采收保存。
采收的天麻種子裝入播種筒,撒在混有小孤萌發菌的菌葉上,將之拌勻。
之後將菌葉按照一定規格,埋入有菌材的菌床。
天麻種子萌發,會長成米麻,米麻長到一定程度移栽,再長一兩年,就可以扒出來做貨了。
這種繁殖方式,雖然繁瑣些,但是成本相對來說低,不用年年都收購天麻崽子。
“這一段時間,咱們的工作完成不錯。
接下來呢,還得忙活參地。”
發展天麻、細辛這些,隻是副業,主業還是人參栽培與加工。
所以得分清主次,不能亂了。
“咱參場今年購進了拖拉機、旋耕機,刨土不用人工,可以機械化了,但是要求更高。
咱們組,得分一些人上山,負責指導機械翻地、耙地、起壟。
千萬記住一件事,拖拉機的輪子,必須嚴格沿著掛串線,在作業道範圍內跑,不允許橫穿池麵子。”
一參場財大氣粗,今年春天購進了四台東方紅拖拉機,還有旋耕機、割灌機等。
預計今年秋天的參土,可以完成機械化作業,人工隻是作為輔助。這樣可以大大節省人力,但是也有一些缺陷。
一個是機械翻地不如人工細致,再一個,就是這個拖拉機作業時,被輪子壓過的地方,栽人參會爛。
這個問題誰都解釋不清楚,但隻要是拖拉機道,必爛。
為了預防這個問題,許世彥特地跟林書記討論過,將參地作業道也就是馬道縮減,保證拖拉機道正好就在作業道上。
縮減作業道寬度,不光是為了配合機械翻土,更主要的是合理利用土地。
目前的人參作業道都比較寬,有的馬道甚至比池麵子都寬,這種實際上並不合理,達不到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那馬道隻是叫馬道,可沒說真能跑開馬,實際上,馬道寬度隻要一個人背著噴壺可以順暢通過就可以。
等著再過二十年,參土幾萬、十幾萬塊錢一公頃的時候,那馬道恨不得窄的人都過不去。
現在一公頃土地能出參土七百來丈,等以後,一公頃能出一千兩百丈,那全都是錢。
能夠栽參的土地,隻會越來越少,現在要是不注意合理利用,等以後沒有地用了,人參產業也得消亡。
為了這個,許世彥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章,《縮小作業道,提高土地利用率》。
這篇文章前段時間在撫鬆人參學會的刊物上發表了,引起不少人討論。
縣裡領導也很重視,還特地召集各參場、公社的領導一起開會討論,可能接下來就要全縣實施。
“知道了,組長,我們幾個一定嚴格按照作業要求,看著拖拉機手乾活,絕不出錯。”韓立民等幾個人點頭應道。
“嗯,參地是一方麵,再一個就是今年的人參加工。”
“馬上又快到起貨的時候了,加工廠這邊,設備需要提前檢修,新的工藝需要開發,咱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還有綜合廠那頭,人參花飲露的研製成功,廣州花城那邊,跟咱們合作的汽水廠也開始投入生產。
咱們不能鬆勁兒,還得繼續努力,人參花露可樂,還有技術難題需要攻關。
都打起精神來,不能鬆懈。”
人參花露,是許世彥來一參場之前,就已經開始研究的項目。
而人參花露可樂,是許世彥在人參花露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他跟林書記討論過了,最好能把廠子建在本地,而不是隻提供原材料。
撫鬆好山好水,後世那麼多礦泉水品牌都在這邊建廠呢。
這麼好的資源優勢不利用,光給人家提供原料有啥意思啊?
“咱們今年的人參加工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麵著手。
一個是發展人參即食蜜片,這個如果做好了,就跟零食差不多,隨時隨地拿出來就可以吃上一片。
對於咱國內的人來說,還是太奢侈了。
但是對於國外,尤其是南韓、東夷,他們比較愛吃參茸製品,這種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