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一起哄笑了幾聲,也就散了,各自去討生活。
白榆離家後,就直奔錦衣衛總衙,到經曆司拜見史經曆。
“昨日經曆老爺命我撰寫青詞,已經作成了,特來獻上。”白榆稟報說。
史朝賓有點懷疑,白榆這是想糊弄事,伸手道:“拿來!”
白榆答話說:“共作了三篇青詞,每篇千字,合計共三千字。
不過家貧無筆墨紙張,所以未能落筆成稿。
煩請經曆老爺喊個書辦,現在聽我朗誦然後記錄。”
史經曆:“......”
馴象所張千戶說的沒錯,此子腦子指不定有什麼大病。
誰家青詞寫三千字啊?你是想考狀元嗎?
還有,這不愛寫字到底是什麼毛病,每次都讓彆人提筆代寫。
為了保密,史經曆沒叫書辦過來,親自一邊聽著白榆朗誦一邊記錄。
“伏以混元肇判,玄牝蘊不死之樞;紫極垂光,丹台駐長春之景。
恭惟三境高真,執大象而斡旋造化;十洲仙聖,運璿璣而掌握陰陽......”
記完後數了一下字數,不多不少,還真有三千字。
“這真是你一夜之間所作?”史經曆不可思議的問。
雖然他已經親眼見過一次“十步成文”了,但依舊感到震撼。
白榆很謙虛的說:“倒也不是。”
作為凡人,史經曆稍稍寬心,感官上沒那麼大的壓迫感了。
“這哪用得了一夜?一個時辰都沒用。”白榆很嚴謹的補充道。
幾秒鐘也算是不到一個時辰,這個表述沒毛病。
史經曆恍恍惚惚,自己也是個大多數人眼裡的天才啊!
但跟“十步成文”、“一時辰寫三千字青詞”比起來,自己的鄉試第二、會試第七、殿試第七都是假的嗎?
最後史經曆收起了青詞文稿,對白榆說:“判事廳中尚有多餘筆墨紙硯,你拿幾套回去吧。”
下次再有這種事情,麻煩你自己寫字,不要總讓他這個堂堂經曆官當代寫!
對於囊中羞澀的白榆而言,這可是實惠的不能再實惠的東西,又是感謝了一番。
從錦衣衛總衙出來後,白榆就去四條胡同找劉存義,說說照看白爹的事情。
一路無話,到了地方後,白榆剛推開院門,就有幾條大漢突然跳出來。
白榆雖然比同齡人要高些,但也擋不住幾條大漢,三下五除二就被死死的扣住了,一動也不能動。
一位年輕武官慢慢從破屋走了出來,喝問道:“說!《清明上河圖》在哪裡?”
白榆:“......”
這又是什麼情況?怎麼就走漏了風聲?按道理說不應該如此。
這時代又沒有什麼監控技術,大街小巷沒有攝像頭,更沒有各種定位,哪能這麼快就追蹤過來?
仔細辨認了一番後,白榆也認出來了。
眼前這位年輕武官,他去錦衣衛總衙時,遠遠的見過這年輕千戶官兩次。
每每在前庭頤指氣使,指揮得一乾旗校團團轉,看起來很有背景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