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道子懷疑王珣參與王恭叛亂,故意問他:“你知道他們要造反嗎?”王珣一臉無辜:“我一個搞文藝的,哪懂這些打打殺殺?”成功蒙混過關。這種“選擇性失明”的功夫,讓他在司馬家父子內鬥、王恭殷仲堪混戰中始終穩坐釣魚台。
3.高階操作:把敵人變成隊友
王珣晚年與司馬道子合作對抗桓玄,旁人看不懂這波操作,他卻在日記裡寫道:“今日與虎謀皮,他日虎皮可作地毯。”後來桓玄果然被劉裕乾掉,而王家始終屹立不倒——這波在大氣層的操作,連當代職場劇編劇都直呼內行!
四、書法界的“頂流男神”:一封短信值千金
如果說王珣的官場生涯是“苟住就是勝利”,那他的書法成就則是“躺贏”。作為王羲之的遠房侄子,他從小在書法世家長大,隨手寫封信都能被後世當傳家寶——比如那封著名的《伯遠帖》。
1.《伯遠帖》的奇幻漂流
這封僅47字的短信,堪稱書法界的“ssr卡”:“伯遠老哥啊,我身體不好想躺平,好不容易混到個官職又不順心,咱倆上次見麵像在昨天,如今卻隔著山山水水……”誰能想到,這封吐槽信後來被乾隆皇帝供在“三希堂”,與王羲之、王獻之的摹本)並稱“三希”。董其昌更是瘋狂打ca:“見到王珣真跡,我死而無憾!”
更魔幻的是,1950年新中國咬牙花重金從香港買回《伯遠帖》,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國寶必須回家!”如今它躺在故宮博物院,每天接受萬人膜拜。
2.書法界的“凡爾賽大師”
王珣在《伯遠帖》裡凡爾賽三連:“疾患”=“最近996加班有點累”;“誌在優遊”=“其實我不想當官”;“分彆如昨”=“哎我們土豪的煩惱你們不懂”。
這種“用最喪的語氣炫最牛的技”的操作,讓後世文人一邊膜拜一邊吐槽:“您老凡爾賽的時候,考慮過我們臨帖人的心情嗎?”
五、曆史照妖鏡:是“老狐狸”還是“真名士”?
1.職場黑粉的差評
同事王恭吐槽他像胡廣東漢和稀泥大師),罵他“圓滑”;政敵司馬道子說他“首鼠兩端”;就連《晉書》都陰陽怪氣:“珣雖居高位,然無匡世之才。”
2.文藝迷弟的彩虹屁
桓玄吹捧他:“風流為士類所宗”;南朝文人集體點讚:“珣之文采,江左第一”;明朝董其昌更誇張:“見此帖如見東晉風流!”
3.現代網友的硬核分析
知乎熱帖:“王珣算不算東晉pua大師?”
高讚回答:“他完美掌握三大法則——對老板要‘舔’,對同事要‘糊弄’,對敵人要‘畫餅’。建議寫入《職場黑皮書》!”
六、番外篇:王珣的朋友圈有多野
1.與謝玄的塑料兄弟情
淝水之戰前,謝玄找王珣借兵,王珣笑眯眯答應,轉頭卻寫信給堂弟王謐:“謝家要完,咱們準備撿漏。”結果謝玄大勝,王珣立刻發朋友圈:“恭喜謝兄!王家永遠支持你!”——這變臉速度,川劇大師都甘拜下風。
2.和顧愷之的藝術家互懟
大畫家顧愷之給王珣畫像,故意在他臉上點顆痣。王珣怒問:“你幾個意思?”顧愷之淡定回答:“沒這顆痣,千年後誰認得這是王珣?”——結果現代考古學家真靠這顆痣鑒定出畫像,顧愷之堪稱預言家。
七、曆史的黑色幽默
王珣死後,司馬道子本想給他差評,結果翻開遺物發現《伯遠帖》,當場淚目:“這字寫得……算了,追封個司徒吧!”
而當年被他坑過的王國寶,墳頭草都兩米高了,還在《晉書》裡當反麵教材——可見混職場不僅要能力,還得有門才藝防身!
八、尾聲:當我們談論王珣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職場啟示錄:彆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要學王珣“自己挖坑自己埋光”;遇到謝安式領導,要麼忍,要麼偷偷寫小作文diss他;裝傻是門藝術,但彆真傻——王珣裝傻時手裡還攥著《伯遠帖》呢!
文化傳承的蝴蝶效應:誰能想到,一封摸魚寫的信,竟在1600年後成為故宮鎮館之寶?所以打工人請記住:你今天的朋友圈,可能就是明天的曆史考點!
曆史人物的多麵性:王珣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他就是個在亂世努力活著的聰明人。就像當代網友說的:“誰不想當陶淵明?可房貸不允許啊!”
喜歡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請大家收藏:()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