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7年,李暠病重,臨終前他對顧命大臣宋繇慨歎“誌不申耳”,遺憾未能統一河西。這位67歲的老人帶著未竟的夢想離開了人世。
他的遺憾可以理解——經營公司十七年,雖然實現了盈利和穩定發展,但終究沒能吞並競爭對手,成為行業龍頭。這種“差一點就成功”的遺憾,古今企業家都能感同身受。
場景二意想不到的長期影響
但李暠留下的遺產卻遠超想象。僅僅4年後,西涼被北涼所滅,但他的孫子李寶一度在伊吾建立後西涼。更令人驚歎的是,他的六世孫李淵建立了唐朝,追尊李暠為始祖。這就好比一家初創公司雖然被收購了,但創始人的後代後來建立了商業帝國,還把你追認為第一代ceo。
唐朝建立後,李淵追尊李暠為興聖皇帝,這待遇在曆代創業者中也是數得著的。誰能想到,偏居西北的小政權創始人,竟然成了大唐帝國的始祖?這劇本,連最會編故事的編劇都不敢這麼寫。
場景三文化傳承的守護者
李暠開創的“五涼文化”興盛期,促進了儒學的保存與傳播,影響了北魏製度及隋唐門閥格局。他在亂世中保全河西漢族文化的努力,為後世中華文化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曆史學家錢穆先生評價:“五涼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製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其中李暠的貢獻不可磨滅。要不是他在河西走廊保存了文化火種,後來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可能缺少文化資源。
第六幕現代啟示錄——李暠給我們的啟示
場景一文化是最終的贏家
在李暠所處的時代,許多靠武力建立的政權早已煙消雲散,但他倡導的文化教育卻影響深遠。這告訴我們: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隻有文化才能征服時間。
看看今天,我們記得李暠不是因為他的武力多強大,而是因為他保存文化、重視教育的舉措。這對現代企業的啟示是:短期靠營銷,長期靠文化。沒有企業文化底蘊的公司,哪怕一時風光,最終也會被遺忘。
場景二小平台也能有大作為
西涼在十六國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但卻成為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這證明規模不是決定因素,理念和執行力才是。
現代創業公司常常抱怨資源不足,但李暠的故事告訴我們:資源不足不是借口,關鍵是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做正確的事。他能夠在一片荒涼的河西走廊打造出文化綠洲,今天的創業者又有什麼理由抱怨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場景三務實與理想可以兼顧
李暠既堅持奉東晉為正統的理想主義,又靈活地向周邊強國稱臣納貢。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平衡,值得每個創業者學習。
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容易碰壁,純粹的務實主義者容易迷失方向。唯有在理想和現實間找到平衡,才能走得更遠。李暠用實踐告訴我們:抬頭看天,低頭走路,兩者缺一不可。
場景四人才是根本
李暠大量吸納流民,重用士族,尊重儒士,構建了多元化的人才體係。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似乎也能從中獲得靈感。
他不僅引進人才,還創造人才發展的環境:興辦教育,提供平台,給予尊重。這種全方位的人才戰略,放在今天也是hr管理的優秀案例。
尾聲:穿越時空的管理智慧
站在今天回望李暠,我們會發現他更像一位穿越到古代現代管理者:重視企業文化、善於人力資源管理、懂得戰略規劃、注重可持續發展。
他在亂世中的堅持,證明了一種可能:即使環境艱難,依然可以保持文明和理性。這種精神,在今天的商業世界中依然珍貴。
敦煌莫高窟的風沙掩埋了許多曆史細節,但李暠的故事依然透過歲月散發出啟示的光芒。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李暠提醒我們:除了眼前的得失,還有更重要的價值值得堅守。
當我們在生活中麵臨抉擇時,或許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是李暠,他會怎麼做?也許答案就藏在那一千六百年前的河西走廊,那位一邊務農養士、一邊興文重教的西涼主公的智慧之中。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李暠的故事在敦煌遺書中也有記載,1600年發現的敦煌文獻讓我們能夠更加全麵地了解這位西涼建立者的生平事跡。曆史就是這樣,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留下驚喜,就像李暠在河西走廊不經意間為後世保存了文化的火種一樣。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創業艱難時,不妨想想這位一千六百年前的ceo:沒有投資、競爭激烈、資源有限……人家還是在河西走廊開創了一片天地,甚至還一不小心成了大唐帝國的始祖。這麼一想,是不是覺得眼前的困難也沒那麼可怕了?
仙鄉樵主讀史至此,有詩詠曰
玉門沙礪青霜刃,尺牘雲裁定朔方。
槐樹徒懸孤月朗,酒泉猶泛故城香。
嗣君空負屯田策,胡馬長驅裂舊疆。
千窟殘經星鬥轉,葡萄藤蔓漢連唐。
又有詞《泛清波摘遍》,西涼春酎zhou)酬武昭
涼州雪瘦,玉塞春腴,烽燼漸銷雲外戍。
武昭揮袂,力整山河靖豺虎。
喧絲路。敦煌月洗,沙磧駝鈴,瀚海星槎爭曉渡。
白草回青,喜看長渠沃禾黍。
更籌訴。經帙映燈夜深,甲胄鑄犁春暮。
閒把兵符熔作鐘,龍淵淬賦。
蒲桃雨。襟袖自染芸香,薰風又翻新譜。
待刈青稞釀酒,醉琵琶舞。
喜歡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請大家收藏:()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