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二年,楊廣第三次巡幸江都,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金紫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尚書右司郎中盧楚等人輔佐他處置朝政。
自此,年幼的楊侗便肩負起堅守東都的重任,率領城中百官和將士直麵瓦崗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
最凶險的時候,瓦崗軍甚至一度打進了洛陽城,燒毀了天津橋,大肆劫掠城中官民,好在最後城中的隋軍趁著他們混亂之際發動反攻,將他們趕出了洛陽城。
這種局勢哪怕在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兩萬江淮勁卒到來之後也沒有多少改觀,畢竟王世充率軍跟李密率領的瓦崗軍交手多次,一直是勝少敗多,洛陽官民依舊一直處在瓦崗軍的威脅之下。
因此,當隋軍在金墉城徹底擊敗瓦崗軍的消息傳到東都,整個洛陽城的官民全都沸騰。
不少百姓紛紛換上過年才舍得穿的新衣服,自發走上街頭奔走相告,到處散布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整個洛陽城都沉浸在一派劫後餘生的歡喜之中。
不久之後,隋軍押解三萬多名瓦崗俘虜出現在洛陽城的建春門外,要向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進行一場盛大的獻俘儀式,以壯軍心民心。
城中百姓得知消息,早早就自發湧到建春門外,都想要競相一睹凱旋之師的風采。
然而這一等就是大半天,一直到下午時分,隨著一陣悠長的號角聲,一隊隊衣甲鮮明的威武之師才出現在建春門外的官道上。
刹那間,等候在官道兩邊的數萬百姓全都沸騰了,一時間鑼鼓喧天,歡呼聲響徹洛陽城內外。
城中的士兵和衙役一個個急得滿頭大汗,組成一道道人牆將這些激動的百姓給死死擋在官道外麵,以免他們衝撞到越王楊侗和其他官員。
秦昇騎著馬走在隊伍的最前麵,享受著兩旁百姓發自內心的歡呼聲,好不威風。
王世充騎著馬緊隨其後,看著走在自己前麵風頭出儘的秦昇,雖說臉上同樣掛著笑容,一顆心卻是陰沉到了極點。
金墉城一戰,他的三萬精兵死傷了將近五分之一,可到最後卻白白為秦昇做了嫁衣,這讓他比打了敗仗還難受。
他之所以一定要搶下剿滅瓦崗軍的頭功,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要留守東都洛陽。
他很了解楊廣的為人,知道自己若是能夠剿滅瓦崗軍,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隻要自己提的要求不太過分,楊廣都會答應的。
因此自己若是以防備關中的李淵為由要求繼續留守洛陽城,楊廣十有八九會同意。
之後他便可以憑借回洛倉的糧食不斷招兵買馬,壯大自身實力,遲早有一天也能效仿李淵,擁立年幼的楊侗為傀儡皇帝,自己則挾天子以令諸侯。
退一步講,即使他不能擁立楊侗,也可以效仿李軌劉武周梁師都等人,殺死忠於隋朝的大臣,自立為帝。
可如今偏偏剿滅瓦崗軍的頭功被秦昇給搶走了,他雖說同樣立下了大功,但在楊廣心中的地位根本無法與秦昇相提並論。
這時候若是他再跟楊廣提什麼留守洛陽的請求,多少有點自討沒趣,甚至可以說是自取其辱了。
以他對楊廣的了解,如今瓦崗一平,整個河南道再無能夠威脅到洛陽城的亂匪勢力,他王世充留在洛陽城便再無用武之地,因此很有可能很快就會調他去對付其他亂匪。
一旦不能留守東都,他和王家在洛陽城之前的努力和經營將付諸東流。
可他偏偏還不能拒絕,除非他已經做好跟楊廣徹底翻臉的準備,否則便是自尋死路。
早知如此,他還不如在攻打金墉城時出工不出力,不幫秦昇牽製城中的瓦崗軍,讓秦昇隻能望城興歎,最終灰溜溜返回江都,自己則繼續繼續留守洛陽。
這就是他為什麼明明在剿滅瓦崗的戰事中立下了大功,心情卻比誰都要差的原因。
……
另一邊,越王楊侗聽到百姓們的歡呼聲,立即在兩名宦官的攙扶下從自己的車輦上下來,看著策馬走在最前麵的秦昇,眼中隱隱閃爍著淚光。
因為在他看來,秦昇可謂是上天派來拯救他們整個楊氏皇族的大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