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賺到錢的同時,投資也在加大啊。
就說外貿吧,從大明到歐洲,一年才一個來回。
這會兒去往歐洲的船隊剛走沒多久呢。
很多商人都是花了大價錢收集貨物,想要回本盈利,也得等到明年船隊回來了。
所以有人退出也是很正常的。
畢竟五千兩,真不是什麼小數目了。
要知道應天府一個家庭一年的開支也就二十多兩。
五千兩夠兩個家庭開支一百年了。
不過退出的人並不算多,也就十來個吧。
畢竟能來參加會議的,本身就是比較有實力的商人,能掏出這個錢的還是大多數。
於是後麵的商人就跟商量好了一樣,統一捐款五千兩。
既沒有人少捐,也沒有人多捐。
兩百多個商人,一人五千兩。
就這一天,朱吾適怒收一百萬兩。
彆說地質大學了,都能再蓋好幾個職業技術學院外加小學了。
收到手下送來的名冊後,朱吾適很是滿意。
這就叫一石三鳥,不愧是我啊。
“去吧,給皇上彙報一下。”
朱元璋對於這種大型商業活動還是比較關心的。
朱吾適懶得自己跑一趟,就讓手下去彙報了。
如果是幾年前,朱元璋知道朱吾適一天就搞到一百萬兩,都能高興得蹦起來。
畢竟大明一年的稅收也才一千萬兩。
一天就搞到了大明十分之一的稅收,朱元璋不高興就怪了。
現在嘛,朱元璋也是見過大世麵的人,麵對一百萬兩,也隻是淡定地點了點頭,表示還不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吾適自然是看不到朱元璋裝逼了,他現在有更重要的事兒做。
第一就是儘快把錢弄到手,第二自然是著手建學校了。
既然是職業技術類的學校,那自然也是不用建那麼好的。
等學校建好後,招收的學生必然都不是什麼有錢人家的孩子,所以學費還不能太貴。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句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詩》很好地詮釋了古人的想法。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隻要是上學,那都算讀書。
古人可不是這麼理解的,在他們看來,讀書就是讀四書五經,讀聖賢書。
然後參加科舉,當官。
萬般皆下品裡這個萬般,指的其實就是除了當官之外的其他職業。
雖然這話說的就很貼合現實,但是吧這種想法就很阻礙社會的發展。
就跟現代考公一樣,如果大家都去考公了,考不上就一直在家備考。備考到五六十歲。
那這些人不就相當於白活了一輩子嘛。
還不如躺平擺爛呢,起碼家人知道,這家夥沒救了,不用搭理他了。
古人在家學習,科考。
寄托著家人的全部希望,浪費著家裡的資源,結果到頭來依舊是一場空。
朱吾適一直想要扭轉古人的這種想法,但是這件事兒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
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有那麼好扭轉的。
喜歡我家床底通大明請大家收藏:()我家床底通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