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聲音平淡無波,“群臣所奏,彈劾趙暮雲之事,你…有何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崔開濟身上。
這位三朝元老,素以持重老成、不偏不倚著稱。
他緩緩出列,步履沉穩,對著皇帝躬身一禮,聲音蒼老卻清晰:
“回陛下。老臣以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乃古訓,亦是治國之道。”
“趙暮雲校尉自鎮守朔州等府以來,平定叛亂,收複失地,驅逐韃虜,功勳卓著,此乃有目共睹。”
“朝廷若對其無端猜忌,恐寒了邊關將士之心。”
他這番話,讓那些彈劾的官員臉色微變。
但崔開濟話鋒隨即一轉:
“然則…今日朝堂之上,群情洶洶,彈章如雪。”
“顧大夫、陸尚書等所言,雖無確鑿鐵證,卻也非空穴來風。”
“趙校尉在邊關行事,確有過界之處,授人以柄。”
“若朝廷對此置若罔聞,恐難平息物議,亦難安百官之心。”
他頓了頓,仿佛在斟酌詞句:“老臣愚見,陛下當慎重考慮,既要保全功臣,亦需…平息眾怒。如何兩全,還需陛下聖心獨斷。”
真是老狐狸,不粘鍋!
這番話,說了等於沒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既肯定了趙暮雲的功勞,又沒否認彈劾的“合理性”,更沒給出具體解決方案,隻把皮球踢回給了皇帝,典型的老官僚“和稀泥”之術。
然而在當前的局勢下,這番話反而顯得“公允”,讓激進的彈劾派和潛在的保趙派都暫時找不到反駁的點。
永昌帝微微頷首,似乎對崔開濟的“公允”表示認可。
他臉上適時地露出一絲“憂色”,聲音也帶上了一絲“沉重”。
“首輔所言,老成謀國。朕亦知趙卿勞苦功高。然則…”
他話鋒一轉,目光變得銳利,“諸卿隻道要召他回京,可曾想過,朔蔚邊關,乃我大胤北境門戶!”
“李金剛雖退守岐山,然元氣未喪,隨時可能卷土重來!更遑論北狄韃虜,虎視眈眈!”
“若此時將趙暮雲調離,邊關無帥,萬一韃子趁虛而入,鐵蹄南下,生靈塗炭…”
“此等乾係,誰來承擔?”
皇帝這一問,直指要害。
那些剛才還慷慨激昂要求立刻抓人的官員,頓時有些啞火。
邊關安危,茲事體大,誰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調走趙暮雲就沒事。
短暫的沉默後,一個聲音響起,是兵部右侍郎,他顯然早有準備:
“陛下聖慮深遠!邊關重地,確不可一日無帥!”
“然趙暮雲既需回京自辯,邊關防務亦不可鬆懈。臣保舉一人,可暫代朔代防禦使之職!”
他提高聲音:“西京防禦使張忠芳將軍勇冠三軍,忠義無雙,於西京之戰中救回漢王殿下,功勳卓著!”
“其麾下西京勁旅,亦是百戰精銳!”
“由張將軍移鎮朔蔚,暫領防務,必能震懾宵小,保境安民!待趙暮雲事畢,再行定奪不遲!”
“臣附議!張將軍確是良選!”
“張忠芳久在邊關,熟悉軍務,定能勝任!”
立刻有數名官員出言附和,顯然這個“替代人選”是他們早已商量好的。
喜歡亂世邊軍一小卒請大家收藏:()亂世邊軍一小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