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山穀的軍工作坊內,灼熱的氣息與刺鼻的硝磺味混合在一起。
魯治子赤著上身,古銅色的脊背上汗水涔涔,他死死盯著坩堝中逐漸融化的鐵水,眼神專注得嚇人。
旁邊,兒子魯達和一個徒弟奮力鼓動著簡易的風箱,爐火熊熊。
“快!模具準備!”
魯治子嘶啞地低吼一聲。
兩名工匠立刻將一對合攏的陶製模具抬到近前,模具內裡已被掏空成圓球狀。
魯治子親自用長柄鐵勺舀起滾燙的鐵水,小心翼翼地從預留的孔洞中注入。
嘶—!
高溫鐵水遇冷發出尖銳的聲響,白汽蒸騰。
這是嘗試鑄造鐵殼“震天雷”的關鍵一步。
陶罐雖易製作,但威力有限且易損。
趙暮雲提供的思路是鐵殼。
但鑄造空心鐵球、保證厚度均勻、且預留裝藥和引信孔,對這個時代的工匠而言是極大的挑戰。
失敗已經不知多少次了,不是澆鑄不滿就是厚薄不均,甚至炸模。
這一次,似乎格外順利。
鐵水緩緩注入,模具沒有異常。
待冷卻片刻,工匠們小心敲碎外層陶模,一個黑乎乎的粗糙鑄鐵圓球呈現在眾人麵前!
“成了!師父!這次成了!”一個年輕工匠興奮地叫起來。
魯治子臉上卻毫無喜色。
他用小錘仔細敲擊球體各處,聽著聲音,又拿起尺規測量厚度,眉頭越皺越緊。
“不成!”
他最終頹然放下工具,“厚度差了三厘不止,一邊厚一邊薄,這樣的玩意,裝藥多了自家炸,裝藥少了屁用沒有!重來!”
工匠們的興奮瞬間被澆滅,作坊內氣氛再次壓抑起來。
不遠處,趙暮雲默默看著這一切,並未出聲打擾。
他深知從零到一的艱難。
他能提供方向和理論,但具體的工藝實現,需要這些能工巧匠無數次的經驗試錯。
他並不急躁,隻要方向正確,剩下的就是時間和投入。
他轉身走向另一處工棚,那裡正在試驗火藥配比的優化和顆粒化。
相比鑄造,這邊的進展要順利一些,已經初步確定了硝、磺、炭的最佳比例。
以及找到了用蛋清或米湯作為粘合劑進行顆粒化的方法,燃燒效率和穩定性都有了顯著提升。
“趙大人,”
魯治子見到是趙暮雲,連忙行禮,“新配比的顆粒藥,威力比之前粉末狀的大了約三成,而且更不易受潮。就是這產量……”
“不急,穩紮穩打。優先保障顆粒藥的生產,紙筒雷的先改用新藥。”
趙暮雲指示道。
飯要一口口吃。
原本計劃通過卷煙的暴利來發展重裝騎兵的,結果因為韃子南下的戰爭提前來臨,重裝騎兵的計劃隻能暫時擱淺。
至於臥虎崗的煙草,早就已經先關閉,石勇麾下一千兵馬趕往朔州城,聽候調用。
喜歡亂世邊軍一小卒請大家收藏:()亂世邊軍一小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