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遭諸葛亮預先設伏的關羽、黃忠、魏延三支兵馬迎頭痛擊,大敗而歸。黃蓋與韓當急忙將其救上船,此役東吳水軍傷亡慘重。周瑜遠遠望見玄德與孫夫人的車馬仆從停駐山頂,心中怒火中燒。加之箭傷未愈,被這股怒氣一衝,創口瞬間迸裂,當即昏死過去。眾將好不容易將他救醒,趕忙開船逃離。孔明見此情形,傳令不必追趕,隨後與玄德返回荊州,大擺慶功宴,犒賞眾將。
周瑜回到柴桑。蔣欽等人亦回到南徐,向孫權如實稟報戰事。孫權聽聞後怒不可遏,打算任命程普為都督,興兵征討荊州。周瑜也上書請戰,誓要報仇雪恨。張昭趕忙勸諫道:“主公不可。曹操日夜盤算著報赤壁之仇,隻因忌憚孫劉聯盟,才遲遲未敢輕舉妄動。如今主公若因一時之氣,與劉備自相殘殺,曹操定會趁機來犯,東吳危矣。”顧雍也進言:“許都定然在我方安插了奸細。一旦知曉孫劉失和,曹操必定派人拉攏劉備。劉備懼怕東吳,說不定就會投靠曹操。若真如此,江南何時才能太平?依臣之見,不妨派人前往許都,表奏劉備為荊州牧。曹操得知後,定會有所顧慮,不敢輕易對東南用兵。如此一來,既能安撫劉備,使其不怨恨主公,又可再派心腹施展反間計,令曹操與劉備相互攻伐,我軍便可坐收漁翁之利。”孫權覺得此言有理,問道:“元歎所言甚是,可派何人前往許都合適呢?”顧雍答道:“我東吳有一人,曹操頗為敬重,可擔此重任。”孫權忙問是誰。顧雍道:“華歆在此,為何不派他前往?”孫權聞言大喜,即刻命華歆攜帶表章奔赴許都。華歆領命後,馬不停蹄地徑直來到許都,準備拜見曹操。
彼時,曹操自赤壁戰敗後,一直耿耿於懷,時刻想著報仇,隻因忌憚孫劉聯手,故而不敢貿然進攻。建安十五年春,銅雀台竣工,曹操在鄴郡大擺筵席,宴請文武百官,以示慶賀。銅雀台屹立於漳河之畔,中央為主台銅雀台,左側是玉龍台,右側為金鳳台,各台高十丈,有兩座橋橫跨相連,台上台下千門萬戶,金碧輝煌,氣勢恢宏。當日,曹操頭戴嵌寶金冠,身著綠錦羅袍,腰束玉帶,足蹬珠履,高高在上,端坐於台。文武百官整齊列於台下。
曹操欲觀武官比試箭術,便命近侍將一件西川紅錦戰袍懸掛於垂楊樹枝上,於樹下設置箭靶,以百步為距。他將武官分為兩隊:曹氏宗族皆著紅袍,其餘將士則穿綠袍,眾人各自挎上雕弓長箭,跨鞍勒馬,嚴陣以待。曹操傳令:“能射中箭靶紅心者,便將此錦袍賞賜於他;若射不中,罰飲一杯水。”號令剛落,紅袍隊中,一少年將軍縱馬而出,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曹休。曹休驅馬飛馳,來回三次,搭箭、拉弓,一箭射出,正中紅心。刹那間,金鼓齊鳴,眾人齊聲喝彩。曹操在台上見狀,欣喜不已,讚道:“此乃我曹家之千裡駒也!”正要派人將錦袍賜予曹休,忽見綠袍隊中,一騎疾馳而出,高呼:“丞相之錦袍,理應讓我等外姓人先取,宗族之人不可越序。”曹操視之,乃是文聘。眾官紛紛道:“且看文仲業之射技。”文聘挽弓搭箭,縱馬一箭,同樣命中紅心。眾人又是一陣歡呼,金鼓喧天。文聘大聲喊道:“快將錦袍拿來!”此時,紅袍隊中又一員將領飛馬而至,厲聲喝道:“文烈先射,你怎敢爭搶?看我為你二人解箭!”言罷,拉滿弓,一箭射出,亦中紅心。眾人齊聲叫好。觀其麵容,乃曹洪是也。曹洪剛欲上前取袍,卻見綠袍隊裡又一員將領現身,舉弓高呼:“你們三人之射法,何足為奇!看我來射!”眾人望去,原來是張合。張合縱馬翻身,背向箭靶一箭射出,竟也射中紅心。四支箭緊緊簇於靶心。眾人皆讚:“好箭法!”張合道:“錦袍當屬於我!”話音未落,紅袍隊中一員將領飛馬衝來,大喊:“你翻身背射,有何稀奇!看我正麵射中紅心!”眾人瞧去,是夏侯淵。夏侯淵驅馬疾至界限處,扭身一箭射出,正中四箭中央,金鼓再次齊鳴。夏侯淵勒馬按弓,高聲問道:“我這一箭,可奪得錦袍否?”這時,綠袍隊裡一員將領應聲而出,大喊:“將錦袍給我徐晃留下!”夏侯淵問道:“你還有何射法,敢奪我錦袍?”徐晃道:“你射中紅心,不足為奇。看我單取錦袍!”說罷,挽弓搭箭,瞄準柳條射去,恰好射斷柳條,錦袍飄落於地。徐晃迅速撿起錦袍,披在身上,縱馬至台前,行禮道:“謝丞相賜袍!”曹操與眾官皆讚歎不已。徐晃正要勒馬返回,突然,台邊躍出一綠袍將軍,大聲喝道:“你將錦袍帶往何處?速速留下與我!”眾人一看,原來是許褚。徐晃道:“錦袍已在我手,你怎敢強奪!”許褚二話不說,策馬衝來搶奪錦袍。兩馬相近,徐晃舉弓擊打許褚。許褚單手按住弓,將徐晃從馬鞍上拖下。徐晃急忙棄弓,翻身下馬,許褚也跟著下馬,二人扭打在一起。曹操見狀,趕忙派人上前將二人拉開。此時,那件錦袍已被扯得粉碎。曹操命二人皆上台來。徐晃怒目圓睜,許褚咬牙切齒,二人仍有爭鬥之意。曹操笑道:“我不過是想見識諸位之勇,豈會吝惜一件錦袍?”遂命眾將皆上台,各賜蜀錦一匹,眾將紛紛謝恩。曹操讓眾人依序就座。一時間,樂聲悠揚,水陸珍饈擺滿宴席。文官武將依次舉杯,相互敬酒,熱鬨非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操望向眾文官,說道:“武將以騎射為樂,儘顯威武勇猛。諸位皆是飽學之士,登上此高台,豈能不賦詩作文,以記今日之盛事?”眾官紛紛躬身應道:“願遵丞相鈞命。”彼時,王朗、鐘繇、王粲、陳琳等一眾文官,紛紛獻上詩章。詩中多有歌頌曹操功德無量、應受天命之語。曹操逐篇閱畢,微笑道:“諸位佳作,過譽了。我本資質愚鈍,初被推舉為孝廉。後逢天下大亂,於譙東五十裡修築精舍,本欲春夏讀書,秋冬射獵,待天下太平,再出仕為官。不想朝廷征召我為典軍校尉,遂改變初衷,一心隻為國家討賊立功,期望死後墓碑能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如此,此生心願足矣。回想自討伐董卓、剿滅黃巾起,鏟除袁術、擊破呂布、剿滅袁紹、平定劉表,終得平定天下。我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達極致,夫複何求?若國家無我,真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許有人見我權重,無端猜疑,疑我有不臣之心,此乃大錯特錯。我常念孔子稱讚文王之至德,此言銘記於心。然若讓我放棄兵權,回歸武平侯封國,實難從命:實恐一旦解甲歸田,便為人所害;我若敗亡,國家亦將陷入危局;故而不可為求虛名而遭致實禍。諸位想必難以理解我的心意。”眾人皆起身下拜,說道:“即便伊尹、周公在世,亦不及丞相。”後人有詩歎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曹操連飲數杯,漸有醉意,命左右侍從呈上筆硯,亦欲作一首《銅雀台詩》。剛要下筆,忽有人來報:“東吳派華歆前來,表奏劉備為荊州牧,孫權還將妹妹嫁與劉備,漢上九郡大半已歸劉備所有。”曹操聽聞,頓時手腳慌亂,手中之筆掉落於地。程昱問道:“丞相身處千軍萬馬之中,麵對箭雨石擊,亦未曾慌亂;今聞劉備得荊州,為何如此驚慌?”曹操歎道:“劉備乃人中豪傑,此前一直未能大展宏圖。如今得荊州,恰似困龍入海。我怎能不擔憂?”程昱又問:“丞相可知華歆此行之意?”曹操答:“不知。”程昱道:“孫權本就忌恨劉備,欲興兵攻打;但又懼怕丞相趁機進攻,故而派華歆為使,表薦劉備,意在安撫劉備之心,令丞相打消進攻東南之念。”曹操點頭道:“所言極是。”程昱接著說:“我有一計,可使孫劉自相殘殺,丞相便能趁機謀取,一舉擊敗兩個敵手。”曹操大喜,忙問何計。程昱道:“東吳所倚重之人,乃周瑜。丞相如今可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將華歆留在朝中重用;如此,周瑜必定與劉備結為仇敵。我軍趁他們相互爭鬥之時,坐收漁利,豈不妙哉?”曹操讚道:“仲德所言,正合我意。”於是將華歆召至台上,重重賞賜。當日宴會結束,曹操便帶領文武百官返回許昌,上表奏請周瑜為總領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封華歆為大理少卿,留於許都任職。
華歆帶著使命抵達東吳,周瑜、程普各自接受任命完畢。周瑜一擔任南郡太守,愈發想著報仇,於是上書給吳侯孫權,懇請派魯肅去討回荊州。孫權隨即命令魯肅道:“你從前擔保把荊州借給劉備,如今劉備拖延不還,要等到什麼時候?”魯肅回應說:“文書上清楚寫著,得了西川就歸還。”孫權斥責道:“隻說去取西川,到現在也不見動兵,難道要把人都等老了!”魯肅表示:“我願意去跟劉備說。”於是乘船前往荊州。
此時,玄德與孔明在荊州廣積糧草,操練兵馬,遠近的賢才紛紛來歸附。忽然有人來報魯肅到了。玄德問孔明:“子敬這次來,所為何事?”孔明分析道:“之前孫權表奏主公為荊州牧,這是懼怕曹操的計策。曹操封周瑜為南郡太守,是想讓我們兩家自相殘殺,他好從中漁利。如今魯肅前來,想必是周瑜剛擔任太守之職,又要來索要荊州。”玄德問:“那我們怎麼回應他?”孔明胸有成竹地說:“要是魯肅提起荊州之事,主公就放聲大哭。哭到悲切之時,我自然會出來勸解。”
兩人商量好計策後,便迎接魯肅進入府中。一番行禮後,大家坐下。魯肅說:“如今皇叔成了東吳的女婿,也就是魯肅的主人,我怎敢就座?”玄德笑著說:“子敬和我是舊交,何必如此謙讓?”魯肅這才入座。喝過茶,魯肅便切入正題:“如今我奉吳侯之命,專門為荊州一事而來。皇叔已經借住很久了,卻還未見歸還。如今既然兩家結親,就看在親情的份上,儘早把荊州交付吧。”玄德聽後,立刻捂住臉大哭起來。魯肅驚訝地問:“皇叔為何如此?”玄德哭聲不止。
孔明從屏風後麵走出來,說道:“我已經聽了很久了。子敬可知道我家主人為何而哭?”魯肅說:“我實在不知。”孔明解釋道:“這有什麼難明白的?當初我家主人借荊州時,承諾取得西川就歸還。可仔細想想,益州的劉璋是我家主人的弟弟,都是漢朝的宗室血脈。要是興兵去奪取他的城池,恐怕會被外人唾罵;要是不奪取,歸還了荊州,又能在哪裡安身呢?若不歸還,又對不住吳侯。實在是進退兩難,所以我家主人才傷心落淚。”孔明說完,更是觸動了玄德的心事,玄德真的捶胸頓足,放聲大哭起來。魯肅趕忙勸解:“皇叔暫且彆煩惱,和孔明再從長計議。”孔明說:“有勞子敬,回去見到吳侯,辛苦說幾句好話,把我家主人的煩惱情況,誠懇地告知吳侯,再寬限些時日。”魯肅問:“倘若吳侯不答應,該怎麼辦?”孔明說:“吳侯既然把親妹妹嫁給皇叔,怎麼會不答應呢?希望子敬好好地回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魯肅是個寬厚仁義的長者,見玄德如此悲痛,隻好答應下來。玄德、孔明連忙拜謝。宴飲結束後,送魯肅上船。魯肅徑直回到柴桑,見到周瑜,詳細說了事情經過。周瑜跺腳道:“子敬又中了諸葛亮的計謀!當初劉備依附劉表時,就常有吞並的想法,更何況是麵對西川的劉璋呢?如此推脫,難免會連累老兄你。我有一計,定能讓諸葛亮中我的圈套。子敬你還得再跑一趟。”魯肅說:“願聽都督的妙策。”周瑜說:“子敬你不必去見吳侯,再去荊州對劉備說:孫劉兩家既然結為親家,就是一家人。要是劉氏不忍心去取西川,我們東吳可以出兵去取,等取得西川,就當作嫁妝,到時候把荊州交還給東吳。”魯肅疑惑道:“西川路途遙遠,攻取並非易事。都督這個計策,恐怕行不通吧?”周瑜笑著說:“子敬你真是忠厚老實。你以為我真的要去取西川給他們?我隻是以此為名,實際上是想奪取荊州,先讓他們放鬆警惕。東吳軍馬去收川,路過荊州時,就向他們索要錢糧,劉備必然會出城勞軍。到那時,我們就趁機殺了他,奪取荊州,報我的仇,也解你的禍。”
魯肅聽後十分高興,便再次前往荊州。玄德與孔明商議對策。孔明說:“魯肅肯定沒去見吳侯,隻是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什麼計策,來引誘我們罷了。不管他說什麼,主公隻要看我點頭,就滿口答應。”兩人商量妥當。魯肅進來拜見。行禮完畢後,魯肅說:“吳侯非常稱讚皇叔的高尚品德,於是和眾將商議,起兵替皇叔收取西川。取得西川後,就來交換荊州,把西川當作嫁妝。隻是軍馬經過時,希望皇叔能供應些錢糧。”孔明聽了,連忙點頭說:“難得吳侯有這番好心!”玄德拱手稱謝道:“這都是子敬你美言的功勞。”孔明接著說:“等大軍到來,我們一定遠遠迎接犒勞。”魯肅暗自高興,宴飲結束後告辭回去。
玄德問孔明:“這是什麼意思?”孔明大笑道:“周瑜的死期不遠了!這樣的計策,連小孩子都騙不過!”玄德又問原因,孔明解釋道:“這是假途滅虢之計。名義上是去取西川,實際上是要奪取荊州。等主公出城勞軍,他們就趁機拿下主公,殺進城來,攻我們個措手不及。”玄德問:“那該怎麼辦?”孔明說:“主公放心,我們隻需準備好陷阱來擒猛虎,安排好香餌來釣大魚。等周瑜來了,他就算不死,也得丟半條命。”於是叫來趙雲,低聲吩咐道:“如此這般……其他的我自有安排。”玄德聽後十分高興。後人有詩寫道:“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指望長江香餌穩,不知暗裡釣魚鉤。”
再說魯肅回去見周瑜,說玄德、孔明很高興,還準備出城勞軍。周瑜大笑道:“原來這次他們也中了我的計!”於是讓魯肅稟報吳侯,並派程普帶領軍隊接應。此時周瑜的箭傷已經漸漸痊愈,身體無礙,便讓甘寧作為先鋒,自己和徐盛、丁奉率領第二隊,淩統、呂蒙為後隊,水陸大軍五萬,向荊州進發。周瑜在船中,不時歡笑,以為孔明中計了。前軍到達夏口,周瑜問:“荊州有人在前麵迎接嗎?”有人報告:“劉皇叔派糜竺來見都督。”周瑜把糜竺叫過來,詢問勞軍的準備情況。糜竺說:“我家主公都已經準備好了。”周瑜問:“皇叔在哪裡?”糜竺回答:“在荊州城門外等候,要給都督敬酒。”周瑜說:“如今為了你們家的事,我們出兵遠征;勞軍的禮節,可不能馬虎。”糜竺領命先回去了。
戰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江上,依次前進。眼看快到公安了,卻不見一隻軍船,也沒有一個人前來迎接。周瑜催促船隻快速前行。離荊州還有十幾裡時,隻見江麵上靜悄悄的。偵察的人回報:“荊州城上插著兩麵白旗,不見一個人影。”周瑜心中起疑,下令把船靠岸,親自上岸騎馬,帶著甘寧、徐盛、丁奉等一班軍官,率領三千精銳親隨,直奔荊州而來。到了城下,卻不見任何動靜。周瑜勒住馬,讓軍士叫門。城上的人問是誰。吳軍回答:“是東吳周都督親自來了。”話還沒說完,忽然一聲梆子響,城上的軍士一齊豎起槍刀。敵樓上趙雲出現,問道:“都督這次前來,到底所為何事?”周瑜說:“我替你們主公取西川,你難道還不知道嗎?”趙雲說:“孔明軍師已經知道都督的假途滅虢之計,所以留我趙雲在此。我家主公說:我和劉璋都是漢室宗親,怎麼忍心背信棄義去奪取西川?要是你們東吳真的去取蜀地,我就披散頭發進入深山,也不能失信於天下。”周瑜聽後,立刻勒馬往回走。這時,隻見一個人打著令字旗,在馬前報告:“探聽到四路軍馬一齊殺來:關羽從江陵殺來,張飛從姊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不知有多少軍馬。喊殺聲遠近震動一百多裡,都說要捉周瑜。”周瑜聽後,在馬上大叫一聲,箭傷再次裂開,從馬上摔了下來。正是:一著棋高難對敵,幾番算定總成空。不知道周瑜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