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_古典白話合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典白話合集 >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1 / 1)

詩中寫道:“龍集貞觀正十三,王宣大眾把經談。道場開演無量法,雲霧光乘大願龕。禦敕垂恩修上刹,金蟬脫殼化西涵。普施善果超沉沒,秉教宣揚前後三。”

貞觀十三年,歲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陳玄奘大闡法師,召集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長安城的化生寺開講各種精妙佛經。皇帝早朝結束後,率領文武百官,乘坐鳳輦龍車,離開金鑾寶殿,徑直前往化生寺拈香。那鑾駕的景象如何呢?真可謂是:一天瑞氣彌漫,萬道祥光閃耀。仁風輕輕吹拂,陽光明媚異常。千名官員的環佩聲分在前後,五衛的旌旗整齊地列在兩旁。有人手持金瓜、擎著斧鉞,成雙成對;絳紗燭火明亮,禦爐香煙嫋嫋,場麵莊重堂皇。龍飛鳳舞,人才輩出。聖明天子正直,忠義大臣賢良。皇帝的福澤千年超過舜禹,太平盛世萬代賽過堯湯。又可見那曲柄傘與滾龍袍,光芒相互輝映;玉連環和彩鳳扇,瑞靄在空中飄揚。官員們頭戴珠冠、腰束玉帶,身著紫綬、佩著金章。護駕的軍隊有千隊,扶著車輦的將領排成兩行。這位皇帝虔誠地沐浴齋戒,心懷敬意地禮佛拈香。

唐王的大駕很快就到了寺前,他吩咐停下音樂響器,下了車輦,帶領著眾多官員,開始拜佛拈香。繞著佛殿走了三圈之後,唐王抬頭觀看,眼前果然是一座非常氣派的道場。隻見:幢幡隨風飄舞,寶蓋閃耀光輝。幢幡飄舞,仿佛在空中搖出一道道彩霞;寶蓋生輝,映著日光好似翩翩紅電閃爍。世尊的金像麵容莊嚴,羅漢的玉容威風凜凜。瓶中插著仙花,爐裡焚燒著檀降香。瓶中的仙花,讓錦樹的光輝照亮了整個寶刹;爐中的檀降香,嫋嫋香雲直透清霄。時新的果品擺滿朱盤,奇樣的糖酥堆在彩案之上。高僧們整齊排列,誦讀著真經,希望能超度孤魂脫離苦難。

太宗和文武官員都各自拈香,參拜了佛祖金身,又參拜了羅漢。這時,大闡都綱陳玄奘法師帶領眾僧羅列成行,拜見唐王。行禮完畢,眾人各自回到禪位。法師獻上濟孤榜文給太宗觀看。榜文寫道:“至德渺茫難測,禪宗追求寂滅。清淨而又靈通,周流於三界之中。千變萬化,統攝陰陽。體用真實恒常,無窮無儘。看那些孤魂,實在應該憐憫。這是奉太宗聖命,挑選眾多僧人,參禪講法。大開方便之門,廣施慈悲之舟,普濟苦海眾生,解脫六趣的苦難。引領他們回歸真路,暢遊混沌天地;舉止無為,達到純粹質樸的境界。憑借這一善因,有望得到清都絳闕的獎賞;參加這一盛會,脫離地獄凡俗的牢籠。早日登上極樂世界,自由自在,永遠前往西方,隨心自在。”

又有詩寫道:“一爐永壽香,幾卷超生籙。無邊妙法宣,無際天恩沐。冤孽儘消除,孤魂皆出獄。願保我邦家,清平萬鹹福。”

太宗看了之後,滿心歡喜,對眾僧說:“你們秉持赤誠之心,千萬不要怠慢了佛事。等日後大功告成,每個人都會有福報,朕定會重重賞賜,決不會讓你們白白辛勞。”那一千二百名僧人一齊叩頭稱謝。當天三次齋飯結束後,唐王乘車回宮。約定在七日正會的時候,再來拈香。此時天色漸晚,各位官員都紛紛退下。這傍晚的景色如何呢?你看那:萬裡長空淡淡地落下餘暉,歸巢的烏鴉數點,緩緩地下樓。滿城燈火通明,人煙寂靜,正是禪僧們進入入定的時刻。一夜的景象暫且不提。第二天早上,法師又登上法座,聚集眾人誦經,暫且不表。

再說南海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自從領了如來佛的旨意,在長安城訪察尋找取經的善人,過了很久都沒有遇到真正有德行的人。忽然聽說太宗宣揚善果,選拔高僧,舉辦大會;又得知法師壇主是江流兒和尚,他正是從極樂世界降臨的佛子,也是菩薩原本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高興,就捧著佛賜的寶貝,來到長街,準備和木叉一起售賣。你道這是什麼寶貝?有一件錦襴異寶袈裟、一根九環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菩薩都密密收藏起來,留作日後使用。這次隻拿出袈裟和錫杖來賣。長安城裡,有一些沒有被選上的愚笨僧人,身上倒有幾貫錢。他們看到菩薩變化成一個疥癩模樣,身穿破舊僧袍,赤腳光頭,捧著袈裟,袈裟光彩奪目,便上前問道:“那個癩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錢?”菩薩說:“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那些愚僧笑著說:“這兩個癩和尚簡直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普通的東西,竟然要賣七千兩銀子?除非穿上就能長生不老,成佛作祖,否則根本不值這麼多錢!拿走!賣不出去!”菩薩也不與他們爭吵,和木叉繼續往前走。

走了許久,來到東華門前,正好碰上宰相蕭瑀退朝回來,眾多隨從吆喝著讓街道上的人讓開。菩薩毫不避讓,就在街上拿著袈裟,徑直迎著宰相走去。宰相勒住馬,看著袈裟,讓手下人詢問賣袈裟的要價多少。菩薩說:“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蕭瑀問:“有什麼好處,值這麼高的價錢?”菩薩說:“袈裟有好處,也有不好處;有要錢的情況,也有不要錢的情況。”蕭瑀問:“什麼是好處?什麼是不好處?”菩薩說:“穿上我這袈裟,不會沉淪,不會墮入地獄,不會遭受惡毒的災難,不會遇到虎狼的災禍,這就是好處;如果是貪淫作樂、心懷禍端的愚僧,不持齋、不持戒的和尚,詆毀經書、誹謗佛祖的凡夫,就難以見到我這袈裟,這就是不好處。”蕭瑀又問:“什麼是要錢、不要錢?”菩薩說:“不遵守佛法,不敬重三寶,強行購買袈裟、錫杖,那就一定要賣給他七千兩,這就是要錢;如果敬重三寶,見到善舉就心生歡喜,皈依我佛,能夠承受得起,我就情願把袈裟、錫杖送給他,與他結個善緣,這就是不要錢。”蕭瑀聽了,臉上增添了喜色,知道菩薩是個有來曆的人,立刻下馬,以禮相待,口中說道:“大法長老,恕我蕭瑀無禮。我們大唐皇帝非常喜好善舉,滿朝文武也都奉行。如今正在舉辦‘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適合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一起入朝去見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菩薩欣然同意,轉身徑直走進東華門。黃門官將此事轉奏,太宗下旨宣他們到寶殿。太宗見蕭瑀帶著兩個疥癩僧人站在階下,便問:“蕭瑀來奏報什麼事?”蕭瑀俯伏在階前說:“臣出了東華門,偶然遇到這兩個僧人,他們是賣袈裟和錫杖的。臣覺得法師玄奘適合穿這件袈裟,所以帶著僧人來拜見陛下。”太宗非常高興,就問那袈裟價值多少。菩薩和木叉侍立在階下,並不行禮,太宗詢問袈裟的價格,他們答道:“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太宗說:“那袈裟有什麼好處,就值這麼多錢?”菩薩說:“這袈裟,龍披一縷,能免大鵬吞噬之災;鶴掛一絲,可得超凡入聖之妙。隻要坐在那裡,就有萬神朝禮;但凡有所舉動,就有七佛隨身。這袈裟是用冰蠶造煉抽的絲,巧匠精心製成線。由仙娥織就,神女機成。每一方都簇幅繡花縫成,一片片相互幫襯,堆著錦繡。玲瓏散碎地鬥妝著花,色澤明亮,寶光噴豔。穿上後滿身紅霧環繞,脫下時一段彩雲飄飛。在三天門外能透出元光,在五嶽山前生發出寶氣。重重鑲嵌著西番蓮,灼灼地懸著珠,如同星鬥之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攢頂間有一顆祖母綠。雖然不能完全照出原本的本體,但也有生光八寶攢聚。這袈裟,閒暇時折疊起來,遇到聖人才能穿上。閒暇時折疊,千層包裹透出虹霓之光;遇到聖人穿上,驚動諸天神鬼,讓他們懼怕。上麵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塵珠、定風珠;又有紅瑪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顏色如偷月沁白,又能與日爭紅。條條仙氣在空中彌漫,朵朵祥光捧護著聖人。條條仙氣盈空,照徹了天關;朵朵祥光捧聖,影遍了世界。能照山川,讓虎豹驚恐;能影海島,使魚龍驚動。沿邊有兩道銷金鎖,扣領處是連環白玉琮。”

有詩寫道:“三寶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儘評論。明心解養人天法,見性能傳智慧燈。護體莊嚴金世界,身心清淨玉壺冰。自從佛製袈裟後,萬劫誰能敢斷僧?”

唐王在寶殿上聽了,十分歡喜,又問:“那和尚,這九環杖有什麼好處?”菩薩說:“我這錫杖,是銅鑲鐵造的九連環,九節仙藤能永駐容顏。拿在手上,讓人看了不再覺得青骨消瘦;下山時輕輕攜帶,仿佛帶著白雲一同歸來。摩訶祖師曾拿著它遊天闕,目連尊者曾用它尋母破地關。不沾染紅塵中的一絲汙穢,喜歡陪伴神僧登上玉山。”

唐王聽了,立即命人展開袈裟,從頭仔細查看,果然是件寶物,說道:“大法長老,實不相瞞:朕如今大開善教,廣種福田,現在那化生寺聚集了眾多僧人,宣講經法。其中有一個很有德行的人,法名玄奘。朕想買下你這兩件寶物,賜給他使用。你到底要多少錢?”菩薩聽了,和木叉合掌皈依,念了一聲佛號,躬身啟奏道:“既然有德行,貧僧情願送給他,堅決不要錢。”說完,轉身就要走。唐王急忙讓蕭瑀拉住菩薩,自己欠身站在殿上,問道:“你原本說袈裟五千兩,錫杖二千兩,見朕要買,就不要錢了,難道是說朕倚仗君位,強行要你的東西?絕無此理。朕照你原價付錢,你可不要推辭。”菩薩拱手說道:“貧僧之前有願在先,原本就說如果真有敬重三寶,見到善舉心生歡喜,皈依我佛的人,就不要錢,願意送給他。如今見陛下聖明有德,心地善良,敬重佛門,況且又有高僧有德有行,宣揚大法,理應奉上,堅決不要錢。貧僧願留下這寶物後告退。”唐王見菩薩如此誠懇,非常高興,隨即命令光祿寺大排素宴酬謝。菩薩又堅決推辭不受,心情暢快地離去,依舊回到都土地廟中隱藏起來,暫且不表。

話說太宗設午朝,派魏征帶著聖旨,宣玄奘入朝。當時法師正在聚集眾人登上法壇,誦經念偈,一聽到有聖旨傳來,立刻走下法壇整理好衣衫,與魏征一同前往拜見太宗。太宗說道:“為了求證善事,有勞法師了,朕沒有什麼可以酬謝的。早上蕭瑀遇到兩個僧人,他們願意送一件錦襴異寶袈裟和一條九環錫杖。現在特地召法師前來領取享用。”玄奘叩頭謝恩。太宗又說:“法師如果不嫌棄,不妨穿上給朕看看。”長老於是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在階前。君臣們看到這一幕,個個都滿心歡喜。玄奘看起來真的像是如來佛的弟子。你看他:

神色威嚴又透著文雅清秀,佛衣合身得仿佛是量身裁就。光輝豔麗,照亮了乾坤,五彩結飾,凝聚在宇宙之間。明亮的明珠上下排列,層層金線貫穿前後。袈裟四麵用兜羅錦鑲邊,繡著萬種稀奇的圖案。八寶妝點著花朵,用縛鈕絲裝飾,金環束著領口,攀著絨扣。佛天眾神按大小高低排列,星象中的星宿依尊卑分在左右。玄奘法師很有緣分,眼前這件寶物正適合他。他就像極樂世界活生生的阿羅漢,勝過西方真正覺悟的修行者。錫杖上的九個圓環相互碰撞,發出叮當聲響,毗盧帽映襯著他的麵容,顯得更加豐腴。他確實是名副其實的佛子,比菩提更加真實無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時文武官員在階前紛紛喝彩,太宗更是歡喜得不得了。馬上讓法師穿上袈裟,手持寶杖,又賜給他兩隊儀從,讓眾多官員將他送出朝門,讓他到大街上行走,前往寺廟,就如同中了狀元誇官一樣風光。這一路,玄奘再次拜謝皇恩,在大街上,浩浩蕩蕩,搖搖擺擺。你看那長安城裡,無論是行商坐賈、公子王孫,還是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相觀看,紛紛誇獎道:“好一個法師!真像是活羅漢下凡,活菩薩降臨人間。”玄奘一直走到寺裡,寺中的僧人都出來迎接。他們一見到玄奘身披這件袈裟,手持這根錫杖,都說是地藏王來了,各自紛紛歸依,侍奉在他左右。玄奘走上佛殿,點燃香火,禮拜佛祖,又對眾人感激並講述了聖恩,之後各自回到禪座。不知不覺間,紅日已經西斜。正是:日落西山,煙霧籠罩著草木,帝都的鐘鼓開始敲響。叮叮的三聲鐘響,宣告行人禁止通行,前後的街道頓時寂靜下來。上刹中燈火輝煌,孤村則冷落無聲。禪僧們進入定境,研習殘經,正是修煉身心、克製魔障的好時機。

時光匆匆,轉眼間到了七日正會的日子,玄奘又上表請唐王前來拈香。此時,善舉的名聲已經傳遍天下。太宗立即安排車駕,率領文武百官、後妃國戚,早早前往寺裡。那城裡的人,無論大小尊卑,都來到寺裡聽講。這時,菩薩對木叉說:“今日是水陸正會,從第一個七日到第七個七日,也差不多了。我和你混在眾人之中,一來看看這法會辦得怎麼樣,二來看看金蟬子有沒有福氣穿上我的寶貝,三來也聽聽他講的是哪一門經法。”兩人隨即進入寺裡。真可謂是有緣得見舊相識,般若智慧回歸本道場。進入寺裡一看,這果然是天朝大國,比娑婆世界還要興盛,賽過隻園舍衛,也不遜色於上等的寺廟招提。那一派仙樂聲響徹雲霄,佛號聲喧嘩一片。菩薩徑直來到多寶台邊,台上的正是明智的金蟬子之相。有詩寫道:

萬象澄澈,毫無塵埃,大興的玄奘端坐在高台上。超生的孤魂在暗中趕來,聽聞佛法的高人從市井中來。施物根據機緣,心路寬廣遼遠,出生的意願隨意,藏門為之大開。對眾人講出無量的佛法,無論老人小孩,人人都喜笑顏開。

又有詩寫道:

因為雲遊到法界講堂之中,遇見了相知的不凡之人。大家一起談論目前的萬千事務,又說起塵世劫難中的諸多功德。佛法如同雲彩般舒展,覆蓋著群山,教義的羅網遍布太空。檢點人生,回歸善念,紛紛揚揚的天雨落下,花朵嫣紅。

那法師在台上,一會兒念《受生度亡經》,一會兒講《安邦天寶篆》,又宣讀一會兒《勸修功卷》。這時,菩薩走上前來,拍著寶台,厲聲高聲問道:“那和尚,你隻會講‘小乘教法’,可會講‘大乘教法’嗎?”玄奘聽了,心中十分高興,翻身跳下台來,向菩薩拱手說道:“老師父,弟子有失遠迎,罪過罪過。眼前這些僧人,講的都是‘小乘教法’,卻不知道‘大乘教法’是怎樣的。”菩薩說:“你這小乘教法,無法超度亡者升往天堂,隻能在世俗中與人和諧相處罷了;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讓亡者升天,能幫助苦難之人脫離痛苦,能修煉出無量壽身,能達到無來無去的境界。”

正說著,司香巡堂官急忙向唐王奏報:“法師正在講談妙法,卻被兩個疥癩遊僧拉下來,亂說胡話。”唐王下令將他們擒來。隻見許多人把兩個僧人推擁進後法堂。見到太宗,那僧人既不抬手行禮,也不跪拜,仰著臉問道:“陛下叫我有何事?”唐王認出了他們,說道:“你們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薩回答:“正是。”太宗說:“你們既然來這裡聽講,吃些齋飯也就罷了,為何要和我的法師亂說,擾亂經堂,耽誤我佛的大事?”菩薩說:“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無法超度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超度亡者,脫離苦難,讓壽身不壞。”太宗神色莊重,高興地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什麼地方?”菩薩說:“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開百種冤結,能消除無端的災禍。”太宗問:“你能記住嗎?”菩薩說:“我能記住。”太宗十分高興,說:“讓法師帶你上去,請你上台開講。”

那菩薩帶著木叉,飛上高台,隨後踏著祥雲,直上九霄,現出救苦救難的真身,手托淨瓶楊柳。左邊是木叉惠岸,手持寶棍,精神抖擻。唐王見狀,欣喜地朝天禮拜,眾文武官員也都跪地焚香。滿寺中的僧尼道俗、士人工賈,沒有一個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有詩為證。隻見那:

祥瑞的雲靄繽紛飄散,吉祥的光芒護持著菩薩的身體。在九霄的銀河之中,出現了一位慈悲的女真人。那菩薩頭上戴著一頂金葉紐、翠花鋪就的垂珠纓絡,金光閃耀,瑞氣升騰;身上穿著一領淡色淺妝、盤著金龍、飛著彩鳳的結素藍袍;胸前掛著一對映著明月、迎著清風、鑲嵌著寶珠翠玉的砌香環佩;腰間係著一條冰蠶絲織成、鑲著金邊、能登上彩雲、觸及瑤海的錦繡絨裙;麵前帶著一隻來自東洋、遊遍普世、懂得感恩行孝的玉毛紅嘴白鸚歌;手中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中插著一枝能灑向青霄、驅散大惡、掃開殘霧的垂楊柳。玉環穿過繡扣,金蓮穩穩踏在腳下。能在三天之內自由出入,這正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唐太宗看得滿心歡喜,幾乎忘了江山社稷;文武官員們也都沉浸其中,忘了朝堂禮儀;眾多百姓,都念起了“南無觀世音菩薩”。太宗隨即傳旨,讓巧手丹青描繪下菩薩的真像。旨意一下,選出了一位善於圖繪神靈、見識高遠、技藝高明的吳道子——此人就是後來在淩煙閣繪製功臣圖像的人。當時吳道子展開妙筆,繪出了菩薩的真形。那菩薩隨著祥雲漸漸遠去,霎時間金光消失不見。隻見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麵寫著幾句頌子,十分明白。頌子寫道:

“禮拜大唐君主,西方有絕妙經文。路程十萬八千裡,誠心求取大乘經。此經帶回本國,能超度鬼魂出離苦難。若有願意前往的人,可求正果金身。”

太宗看了頌子,立刻命令眾僧:“暫且收了這勝會,等我派人取得大乘經回來,再誠心誠意,重修善果。”眾官沒有不遵從的。當時在寺中,太宗問道:“誰願意領朕的旨意,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話還沒問完,旁邊的法師站出來,在太宗麵前行禮道:“貧僧沒有什麼才能,願意效犬馬之勞,為陛下求取真經,祈求保佑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十分高興,上前用禦手扶起玄奘,說道:“法師果真能儘此忠賢之舉,不怕路途遙遠,跋山涉水,朕情願與你結拜為兄弟。”玄奘叩頭謝恩。唐王確實十分賢德,就在那寺裡的佛像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禦弟聖僧”。玄奘感激不儘,說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如此眷顧?我這一去,定要舍生忘死,努力前行,直到西天。如果到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經,即便死也不敢回國,甘願永遠墮入沉淪地獄。”隨即在佛前拈香,以此發誓。唐王非常高興,立刻下令起駕回宮,等待挑選良辰吉日,發放牒文,讓玄奘出行。於是車駕回宮,眾人各自散去。

玄奘也回到洪福寺。寺裡的眾多僧人以及他的幾個徒弟,早就聽說了取經的事情,都來與他相見,問道:“師父發誓要上西天,是真的嗎?”玄奘說:“是真的。”他的徒弟說:“師父啊,常聽人說,西天路途遙遠,還有很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回,難以保全性命。”玄奘說:“我已經發下宏大誓願,不取真經,就永遠墮入沉淪地獄。大概是承蒙王恩寵信,不得不儘忠報國。我這一去,前路渺茫,吉凶難料。”又說:“徒弟們,我走之後,或許兩三年,或許五七年,如果看到山門裡鬆枝的枝頭向東,我就回來了;不然,我肯定不會回來。”眾徒弟把這些話牢牢記住。

第二天早上,太宗上朝,聚集文武官員,寫好了取經的文牒,蓋上了通行寶印。欽天監上奏說:“今日是人專吉星,適宜出行遠行。”唐王十分高興。這時,黃門官又奏報:“禦弟法師在朝門外等候聖旨。”太宗隨即宣玄奘上寶殿,說道:“禦弟,今日是出行的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還有一個紫金缽盂,送給你在途中化齋用。再挑選兩個長期隨行的隨從,還有一匹銀白的馬,作為你遠行的腳力。你可以就此出發了。”玄奘十分高興,立刻謝恩,領了這些東西,沒有絲毫耽擱的意思。

唐王安排車駕,與眾多官員一同送玄奘到關外,隻見洪福寺的僧人和他的徒弟們,把玄奘的冬夏衣服都送到關外等候。唐王看到後,先讓人收拾好行囊,備好馬匹,然後讓宮人拿著酒壺斟酒。太宗舉起酒杯,又問道:“禦弟,你可有什麼雅號?”玄奘說:“貧僧是出家人,不敢有稱號。”太宗說:“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以根據這經來取個號,叫‘三藏’怎麼樣?”玄奘再次謝恩,接過禦酒說:“陛下,酒是僧家的第一戒。貧僧自從出家以來,就不會飲酒。”太宗說:“今日的出行,和其他事情不同。這是素酒,你隻喝這一杯,就算是領了朕送行的心意。”三藏不敢不接受。接過酒,正要喝的時候,隻見太宗低下頭,用禦指捏起一撮塵土,彈入酒中。三藏不明白太宗的意思。太宗笑著說:“禦弟啊,這一去,到西天,什麼時候能回來?”三藏說:“隻需三年,就可回到本國。”太宗說:“日子久了,年深日久,山路遙遠,禦弟可飲下這杯酒:寧可留戀故鄉的一撮土,也莫貪戀他鄉的萬兩黃金。”三藏這才領悟捏土的深意,再次謝恩,一飲而儘,然後辭謝出關而去。唐王則起駕回宮。究竟這一去會怎樣,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靈樞:未來序列 閃婚後,老公竟是我大學教授 記憶編碼 悲傷遊樂園 邊軍造反:從拯救雙胞胎女囚開始 大齡軍官會疼人,八零嬌媳又三胎 鬥羅:穿成雪清河姐姐,我欲成神 嫁給賀先生 共感後,師兄們被瘋批師妹拿捏了 靈魂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