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誤國,致使萬民遭受災禍,忠良之士被驅逐,如同對待雜草一般。紂王獨寵妲己,誅殺皇後,天道倫常儘失,聽信讒言,殺害親子,使得國家儲君之位化為灰燼。英雄豪傑因君主無道紛紛離去,有才之人也都選擇隱居。可憐紂王孤立無援,天下即將陷入戰火紛飛的混亂局麵。
話說晁田、晁雷押著薑環來到西宮,讓他跪在地上。黃妃對薑後說:“薑娘娘,你的對頭來了!”薑後遭受冤屈和酷刑,一隻眼睛勉強睜開,罵道:“你這個賊子!是何人收買你陷害我?你竟敢誣陷我主謀刺殺君主,皇天後土都不會保佑你。”薑環卻說道:“娘娘差遣小人,小人怎敢違抗旨意?娘娘不必推脫,這情況屬實。”黃妃大怒:“薑環,你這個家夥,你看看娘娘遭受如此慘烈的刑罰,無辜含冤,皇天後土必定會懲罰你。”暫且不說黃妃審問的事。
且說東宮太子殷郊和二殿下殷洪兄弟倆正在東宮下棋,閒來無事。這時,執掌東宮的太監楊容前來稟報:“千歲,出大事了!”當時,太子殷郊年僅十四歲,二殿下殷洪年僅十二歲,年紀尚小,還沉迷於嬉戲玩耍,起初並未在意。楊容又急忙稟報:“千歲,彆下棋了。如今宮闈之中禍事降臨,國家恐怕要滅亡了。”殿下這才急忙問道:“到底出了什麼大事,竟然禍及宮闈?”楊容流著淚說:“啟稟千歲,皇後娘娘不知被何人陷害,天子大發雷霆,下令讓西宮剜去娘娘一隻眼睛,還用銅鬥炮烙她的雙手。現在正在和刺客對質,請千歲趕緊去救娘娘。”
殷郊聽後,大叫一聲,和弟弟一起衝出東宮,徑直奔向西宮,很快來到殿前。太子看到母親渾身是血,雙手被燒焦,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氣味,頓時心中一陣酸痛,身體也忍不住顫抖起來。他趕忙上前,俯伏在薑後身上,哭著說:“娘娘,您到底因為什麼事遭受如此慘刑?母親,就算您犯了大錯,貴為中宮皇後,又怎能輕易遭受這樣的刑罰?”薑後聽到兒子的聲音,睜開那隻未被剜去的眼睛,看到兒子,大叫一聲:“我的兒啊!你看我被剜眼烙手,這刑罰比殺戮還殘忍。這個薑環誣陷我謀反,妲己進獻讒言,殘害我的手和眼睛。你一定要為我洗刷冤屈,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啊。”說完,大叫一聲:“苦死我了!苦死我了!”便嗚咽著氣絕身亡。
太子殷郊見母親死去,又看到薑環跪在一旁。殿下問黃妃:“誰是薑環?”黃妃指著薑環說:“跪著的這個惡人,就是你母親的對頭。”殿下大怒,隻見西宮門上掛著一口寶劍。殿下拿起劍,說道:“好你個逆賊,竟敢昧著良心行刺,還陷害國母。”一劍下去,將薑環砍成兩段,鮮血濺了一地。太子大叫:“我先去殺了妲己,為母親報仇。”說完,提著劍出宮,快步如飛。晁田、晁雷見殿下拿著劍衝過來,以為是要殺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轉身就跑,朝著壽仙宮跑去。
黃妃見殿下殺了薑環,還拿著劍出宮,大驚失色:“這孩子太不懂事了。”趕緊對殷洪說:“殷洪,快把你哥哥追回來,就說我有話要說。”殷洪聽從吩咐,出宮追著喊道:“皇兄,黃娘娘叫你回去,有話跟你說!”殷郊聽到喊聲,又回到宮中。黃妃說:“殿下,你太急躁了。現在殺了薑環,死無對證。要是我用銅鬥烙他的手,或者嚴刑拷打,他自然會招供,也能知道是誰主使的,我也好回旨。你卻提著劍出宮去殺妲己,隻怕晁田、晁雷跑到壽仙宮告訴昏君,到時候大禍就臨頭了。”黃妃說完,殷郊和殷洪後悔不已。
晁田、晁雷跑到壽仙宮,慌慌張張地進宮報告:“二殿下拿著劍追來了。”紂王聽後大怒:“好你個逆子!薑後謀反行刺,還沒處治,這逆子竟敢拿著劍進宮弑父,果然是逆種,不能留著。晁田、晁雷,去拿龍鳳劍,把這兩個逆子的首級取來,以正國法。”晁田、晁雷領命,拿著劍出宮,很快來到西宮。這時,西宮的奉禦官來向黃妃報告:“天子命令晁田、晁雷捧著劍來誅殺殿下。”
黃妃趕忙來到宮門,隻見晁田兄弟二人捧著天子的龍鳳劍走來。黃妃問道:“你們二人為什麼又到我西宮來,想乾什麼?”晁田、晁雷回答:“臣晁田、晁雷奉皇上旨意,來取二位殿下的首級,以懲治他們弑父之罪。”黃妃大喝一聲:“你們這兩個家夥!剛才太子追你們,一起出了西宮,你們為什麼不去東宮找,卻跑到我西宮來?我看你們是仗著天子的旨意,在後宮肆意亂闖,戲弄宮妃。你們這些欺君罔上的家夥,要不是有天子的劍旨,我立刻就斬了你們的狗頭,還不快退下!”晁田兄弟二人嚇得魂飛魄散,唯唯諾諾地退下,連頭都不敢抬,徑直往東宮去了。
黃妃急忙進宮,趕忙叫來殷郊兄弟二人。黃妃哭著說:“昏君殺子誅妻,我這西宮保不住你們。你們快去馨慶宮楊貴妃那裡,或許能躲上一兩天。要是有大臣進諫營救,你們才可能平安無事。”二位殿下雙雙跪下,說道:“貴妃娘娘,此恩此德,我們何時才能報答?隻是母親的屍骸還暴露著,希望娘娘大發慈悲,念在母親死得冤枉,幫她討一塊木板遮身,這份恩情我們沒齒難忘。”黃妃說:“你們趕緊去吧,我回旨的時候自有辦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殿下出宮,徑直前往馨慶宮。隻見楊妃正倚在宮門,打聽薑皇後的消息。二位殿下上前,哭著拜倒在地。楊貴妃大驚,問道:“二位殿下,娘娘的事情怎麼樣了?”殷郊哭訴道:“父王聽信妲己的話,不知道是誰收買了薑環,誣陷母親,將母親剜去一隻眼睛,用燒紅的銅鬥烙她的雙手,母親含冤而死。現在又聽妲己的讒言,要殺我們兄弟二人,希望姨母救救我們的性命!”楊妃聽後,淚流滿麵,嗚咽著說:“殿下,你們快進宮來。”
二位殿下進了宮,楊妃心想,晁田、晁雷到東宮找不到太子,肯定會來這裡尋找。我得先把他們打發走,再想辦法。楊妃站在宮門,隻見晁田、晁雷二人如惡狼般飛奔而來。楊妃命令傳宮官:“給我把來人拿下,這裡是深宮禁地,外官怎麼敢擅自前來?按律法應當滅族。”晁田聽了,上前說道:“娘娘千歲,臣是晁田、晁雷,奉天子旨意,前來尋找二位殿下。我們帶著龍鳳劍,不敢行禮。”楊妃大喝:“殿下在東宮,你們怎麼跑到馨慶宮來。要不是天子的命令,我就把你們當賊臣抓起來了,還不快退下!”晁田不敢頂嘴,隻得退走。兄弟倆商量著,這事情可怎麼辦才好?晁雷說:“東宮和西宮都找遍了,我們對宮內不熟悉,不知道內廷的路徑,還是先回壽仙宮向天子回旨吧。”二人便回去了,暫且不表。
且說楊妃進宮,二位殿下來見。楊妃說:“這裡不是你們兄弟能待的地方,耳目眾多,君主昏庸,臣子奸邪,殺子誅妻,綱常大亂,人倫儘失。二位殿下可以去九間殿,滿朝文武還沒有散朝。你們去見皇伯微子、箕子、亞相比乾、微子啟、微子衍、武成王黃飛虎,就算你們的父親要為難你們,也會有大臣保護你們!”二位殿下聽了,叩頭拜謝姨母指點活命之恩,流著淚離開了。
楊妃送二位殿下出宮後,坐在繡墩上,暗自歎息:“薑後作為元配,被奸臣陷害,遭受如此橫禍,更何況我們這些偏宮呢?如今妲己恃寵而驕,迷惑昏君。要是有人傳說二位殿下是從我宮中放出去的,到時候罪責就會落到我頭上,我也會遭受這樣的慘刑。況且我侍奉昏君多年,卻沒有一兒半女。東宮太子是他的親生兒子,父子天性如此,都落得這般下場。三綱已絕,不久之後必定會有禍亂,我以後肯定也沒有好結果。”楊妃想了很久,心中充滿悲傷,關上宮門,上吊自殺了。宮官趕緊把消息報入壽仙宮,紂王聽說楊妃自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傳旨用棺槨把她停放在白虎殿。
且說晁田、晁雷來到壽仙宮,隻見黃貴妃乘坐輦車進宮回旨。紂王問:“薑後死了嗎?”黃妃奏道:“薑後臨死前,大叫幾聲說:‘我侍奉陛下十多年,沒有任何不軌的罪名,身為中宮皇後,一直謹慎小心,日夜操勞,沒有絲毫懈怠,陛下也沒有嫉妒之心。不知道是誰嫉妒我,買通刺客薑環,給我安上一個大逆不道的罪名,讓我遭受如此慘刑,十指枯焦,筋酥骨碎。生的兒子就像浮雲一樣,夫妻恩愛也付諸流水,死了還不如禽獸。這場冤枉無處可申,隻求把我的屍體停放在白虎殿,或許以後會有公論。’她還懇請妾身把這些話轉達給陛下。薑後說完就氣絕身亡,屍體躺在西宮。希望陛下念在她是元配,又生了太子的情分上,賜給棺槨收斂,也算是全了禮數,免得文武百官議論,不失陛下的仁德。”紂王傳旨準奏,黃妃回宮。
隻見晁田、晁雷前來回旨,紂王問:“太子在哪裡?”晁田等人奏道:“我們到東宮去找,沒找到殿下的下落。”紂王說:“難道還在西宮?”晁田、晁雷說:“不在西宮,連馨慶宮也找過了,都沒有!”紂王說:“三宮都沒有,那想必在大殿;必須把他們抓住,以正國法。”晁田領旨出宮,暫且不表。
且說二位殿下前往九間殿,兩班文武大臣都還沒有散朝,都在等宮內的消息。武成王黃飛虎聽到慌亂的腳步聲,往孔雀屏那邊一看,隻見二位殿下神色慌張,戰戰兢兢。黃飛虎迎上前去,問道:“殿下,為什麼這麼慌張?”殷郊看到武成王黃飛虎,大叫一聲:“黃將軍,救救我兄弟的性命!”說完大哭起來,一把拉住黃飛虎的袍服,跺腳說道:“父王聽信妲己的話,不分青紅皂白,把我母後剜去一隻眼睛,用燒紅的銅鬥烙去雙手,死在西宮。黃貴妃審問,根本沒有半點實情。我親眼看著生身母親遭受如此慘刑,那薑環跪在麵前對質。當時我心急如焚,沒來得及多想,就把薑環殺了。我又拿著劍想去殺妲己,沒想到晁田奏請父王,父王要賜我們二人死罪。希望各位皇伯可憐我母親含冤而死,救救我殷郊,好歹保住成湯的血脈。”說完,二位殿下放聲大哭。
兩班文武大臣都含著淚上前說:“國母遭受誣陷,我們怎麼能坐視不管?可以鳴鐘擊鼓,請天子上殿,說明此事,或許能找出罪人,洗清皇後的冤枉。”話還沒說完,隻聽到殿西頭傳來一聲大喊,如同空中霹靂,有人高呼:“天子失政,殺子誅妻,建造炮烙,阻塞忠良,肆意無道。大丈夫既然不能為皇後雪冤,為太子複仇,卻在這裡含淚悲啼,像個兒女一樣。古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如今天子誅妻殺子,三綱已絕,違背大義,恐怕不能成為天下之主,我們也恥於做他的臣子。我們不如反出朝歌,另尋安身之所,離開這個無道的君主,保全社稷。”眾人一看,原來是鎮殿大將軍方弼、方相兄弟二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飛虎聽了,大喝一聲:“你不過是個小官,怎敢如此胡言亂語。滿朝有這麼多大臣,哪裡輪得到你來說話?本應該把你這個亂臣賊子拿下,還不快退下!”方弼、方相二人低頭諾諾,不敢頂嘴。黃飛虎看到國政混亂,不祥之兆接連出現,也知道天意和人心都顯示出國家將有離亂的跡象,心中鬱悶,無話可說。又看到微子、比乾、箕子等諸位殿下,以及滿朝文武,人人咬牙切齒,個個長歎不已。正在無計可施之時,隻見一位官員身穿大紅袍,腰係寶帶,上前對諸位殿下說:“今天的變故,正應了終南山雲中子的預言。古話說,君主不正,臣子就會出現奸佞。如今天子冤殺太師杜元銑,用炮烙害死諫臣梅伯,如今又發生這樣的怪事。皇上黑白不分,殺子誅妻。我想,那出謀劃策的奸臣,行事的賊子,他們肯定在一旁暗自偷笑。可憐成湯的社稷,恐怕不久就會變成廢墟,像我們這樣的人,遲早會被他人擄走。”說話的是上大夫楊任。
黃飛虎長歎幾聲:“大夫說得對!”百官都默默不語,二位殿下悲痛哭泣不止。隻見方弼、方相分開眾人,方弼挾著殷郊,方相挾著殷洪,厲聲高喊:“紂王無道,殺子絕宗廟,誅妻壞綱常。今天我們要保二位殿下往東魯借兵,除掉昏君,恢複成湯的基業。我們反了!”二人背著殿下,徑直出了朝歌南門。大概是二人力氣太大,當時不知道撞倒了多少官員,根本沒人能攔住他們。後人有詩為證:
“方家兄弟反朝歌,殿下今朝出網羅;漫道婦人掉長舌,天心已去奈伊何?”
話說眾多文武官員,見方弼、方相竟然反了,都大驚失色,唯有黃飛虎卻像沒看見一樣。亞相比乾走上前問:“黃大人,方弼反了,大人為何一言不發?”黃飛虎回答道:“可惜文武官員中,竟沒有一個像方弼二人這般的。方弼隻是個莽漢,他不忍心國母含冤受屈,太子無辜枉死,自知自己官職卑微,不敢向君主進諫,所以才背著二位殿下離開了。要是被聖旨追拿回來,殿下必死無疑,忠良之士也會慘遭殺戮。這件事明知有死無生,可他出於一腔忠義,才犯下這‘罪孽’,其情狀實在讓人憐憫。”
百官還沒來得及回應,就聽到殿後傳來奔跑追逐的聲音。眾官員正看著,隻見晁田兄弟二人,手按寶劍走進殿內,說道:“列位大人,二位殿下可曾到九間殿來了?”黃飛虎說:“二位殿下方才上殿哭訴冤枉,國母被屈打成招,慘遭殺害,又要賜死太子。鎮殿將軍方弼、方相聽到後,不忍心看著他們蒙冤,就背著二位殿下,逃出都城,走得還不遠。你們既然奉了天子旨意,就趕緊去把他們抓回來,以正國法。”
晁田、晁雷一聽是方弼、方相反了,嚇得魂不附體。要知道,方弼身高一丈六尺,方相身高一丈四尺,晁田兄弟哪敢招惹他們?他們一拳都承受不住。晁田心裡暗自思忖:“這明顯是黃飛虎故意刁難我,我自有應對之策。”晁田說:“方弼既然保護二位殿下逃出都城了,末將這就進宮回旨。”
晁田來到壽仙宮,見到紂王奏道:“臣奉旨前往九間殿,見文武官員還沒散朝,卻沒找到二位殿下。隻聽百官說:‘二位殿下向文武哭訴冤情,鎮殿將軍方弼、方相保護二位殿下,反出都城,向東魯借兵去了。’請陛下定奪。”紂王大怒道:“方弼反了!趕快去把他抓回來,不許疏忽,讓他逃脫了律法製裁。”晁田奏道:“方弼力大勇猛,臣怎麼能抓得住他?要捉拿方弼兄弟,陛下得趕緊下一道手詔,派武成王黃飛虎去,才能成功,殿下也不至於逃脫。”紂王說:“馬上寫手敕,讓黃飛虎速速去捉拿。”
晁田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了黃飛虎。晁田捧著紂王的手敕來到大殿,命令武成王黃飛虎:“速速捉拿反叛的方弼、方相,並取二位殿下的首級回旨。”黃飛虎笑著說:“我就知道,這是晁田給我找的麻煩。”隨即領了劍敕,走出午門。隻見黃明、周紀、龍環、吳謙說:“小弟們陪您一起去。”黃飛虎說:“不用你們去。”說完,他騎上五色神牛,這神牛日行八百裡。
且說方弼、方相背著二位殿下,一天跑了三十裡,才把殿下放下來。殿下說:“二位將軍,這份恩情我們何時才能報答?”方弼說:“臣想到千歲遭受如此冤屈陷害,心中實在不平,一時衝動,才反出朝歌。如今我們得商議一下,該逃到哪裡去?”正商量著,隻見武成王黃飛虎騎著五色神牛,飛奔而來。方弼、方相慌忙對二位殿下說:“末將二人一時魯莽,沒仔細考慮,如今性命恐怕不保,這可如何是好?”殿下說:“二位將軍救了我們兄弟性命,大恩無以為報,怎麼能說這樣的話?”方弼說:“黃將軍來捉拿我們,此番前去,必定會被誅殺。”
殷郊正著急,黃飛虎已經趕到麵前。二位殿下在道旁跪下,說:“黃將軍此來,莫不是要捉我們?”黃飛虎見二位殿下跪在道旁,趕忙從神牛上滾下來,也跪在地上,口稱:“臣罪該萬死!殿下請起!”殷郊說:“將軍此來,所為何事?”飛虎說:“臣奉命差遣,天子賜下龍鳳劍,要請二位殿下自行了斷,臣才敢回旨複命。並非臣膽敢逼死儲君,請殿下趕快動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殷郊聽罷,跪地哀求道:“將軍您清楚我母子二人含冤受屈,母親遭受慘刑,冤屈無法昭雪;如今又要殺我等幼子,讓我一門儘絕。懇請將軍可憐我們這些含冤的孤兒,開天地仁慈之恩,賜我們一線生機。倘若能有一方寸土得以安身,我們活著會銜環相報,死了也會結草報恩,至死都不敢忘記將軍的大德。”
黃飛虎跪著說:“我反複思量,豈不知殿下冤枉,可命運往往由不得自己。臣若放了殿下,就犯了欺君賣國之罪;若不放殿下,又實在不忍心看著殿下蒙冤,臣心裡怎麼能過得去?想來想去,實在沒有兩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