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殤公與夷自即位以來,頻繁發動戰爭。單說討伐鄭國,就已經有三次了。隻因公子馮在鄭國,宋殤公忌憚他,所以才出兵討伐。太宰華督向來與公子馮有交情,見殤公對鄭國用兵,嘴上雖不敢勸阻,心裡卻極為不悅。孔父嘉身為掌管軍事的官員,華督怎能不怪罪他呢?華督常常想著找個由頭除掉孔父嘉,可因為他是殤公重用之人,手握兵權,一直不敢動手。自從孔父嘉攻打戴國,導致全軍覆沒,他獨自逃了回來,國人對此頗有怨言,紛紛抱怨:“宋君不體恤百姓,輕易發動戰爭,害得國內妻離子散,人口銳減。”華督又指使心腹在街巷中散布流言,說:“屢次用兵,都是孔司馬的主意。”國人信以為真,都怨恨起孔司馬。這正合華督的心意。
華督又聽說孔父嘉的繼室魏氏,容貌絕美,世間無雙,隻可惜一直無緣得見。有一天,魏氏回娘家,跟著家人出城掃墓。當時正值春天,柳色如煙,繁花似錦,正是男女踏青的時節。魏氏不經意間掀起車簾,偷偷看外麵的景色。華督恰好正在郊外遊玩,兩人突然相遇。華督得知這是孔司馬的家眷,大為驚歎:“世間竟有如此尤物,果然名不虛傳!”此後,他日夜思念,神魂顛倒,心想:“若能在自己的後房中有這樣一位美人,那下半輩子就足夠受用了!除非殺了她的丈夫,才能把她奪過來。”從此,他謀害孔父嘉的心思愈發堅定。
周桓王十年春,到了春搜練兵的時節,孔父嘉檢閱車馬,號令十分嚴格。華督又讓心腹在軍中散布謠言:“司馬又要起兵討伐鄭國了,昨天和太宰已經商議妥當,所以今天才操練兵馬。”軍士們聽了,人人心中恐懼,他們三三兩兩,都跑到太宰府門前訴苦,請求太宰向國君進言,不要再發動戰爭。華督故意緊閉大門,隻讓守門人在門縫中用好話安撫眾人。軍士們求見太宰的心情愈發急切,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不少人還帶著武器。眼看著天色漸晚,還是沒能見到太宰,眾人開始呐喊起來。自古道:“聚集人容易,遣散人卻很難。”華督見軍心已變,便在衣服裡麵穿上鎧甲,佩劍出門,傳令打開大門,讓軍士們站定,不許喧嘩。他自己站在門口,先用一番假惺惺的話穩住眾人情緒,然後說道:“孔司馬主張用兵,害得百姓遭殃。主君卻偏偏信任他,不聽我的勸諫。三天之內,又要大規模出兵伐鄭。宋國的百姓有什麼罪過,要承受這樣的勞苦!”這番話激得眾軍士咬牙切齒,齊聲喊著:“殺了他!”華督假意勸解:“你們可彆衝動,要是司馬知道了,奏明主公,你們性命可就難保了!”眾軍士紛紛說道:“我們父子親戚,連年征戰,死亡過半。如今又要大舉出征,那鄭國兵強馬壯,我們怎麼能敵得過?反正都是死,不如殺了這個賊子,為民除害,死也無怨!”華督又說:“‘投鼠忌器’,司馬雖然可惡,但他畢竟是主公寵幸的臣子,這事絕對不能做!”眾軍士說:“要是太宰您做主,就算是那無道的昏君,我們也不怕他!”一邊說著,一邊扯住華督的袍袖不放,齊聲說道:“願意跟隨太宰去殺了這個民賊!”當下,眾軍士幫著車夫駕好車,華督被眾人簇擁著登上車,車中自然有心腹緊緊跟隨。一路呼喊著,徑直來到孔司馬的私宅,將宅子團團圍住。
華督吩咐道:“先彆聲張,等我去敲門,見機行事。”此時黃昏將近,孔父嘉正在內室飲酒,聽到外麵敲門聲急促,便讓人去詢問。得知是“華太宰親自登門,有機密事相商”。孔父嘉趕忙整理衣冠,出堂迎接。剛打開大門,外麵一片呐喊聲,軍士們蜂擁而入。孔父嘉心裡發慌,轉身想跑。華督早已登上大堂,大聲喊道:“害民賊就在這裡,還不動手?”孔父嘉還沒來得及開口,腦袋就已經落地。華督親自帶著心腹,徑直進入內室,搶走了魏氏,登車離去。魏氏在車中想辦法,暗中解開束帶,勒住自己的喉嚨,等車子到了華氏家門口,她已經氣絕身亡。華督歎息不已,吩咐把她拉到郊外草草埋葬,並嚴厲告誡隨行的人,不許宣揚此事。唉!華督沒能得到一夜的歡愉,卻徒然造下萬劫不複的怨恨,難道不後悔嗎?眾軍士趁機將孔家的財物搶掠一空。孔父嘉隻有一個兒子,名叫木金父,年紀還小,他家的家臣抱著他逃到了魯國。後來,木金父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氏,就是孔氏。孔聖仲尼,就是他的六世孫。
再說宋殤公聽說司馬被殺,頓時手足無措。又聽說華督也參與其中,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去召華督,想要治他的罪。華督稱病不去。殤公傳令駕車,打算親自前往孔父嘉的喪禮。華督聽說後,急忙召來軍正,對他說:“主公寵信司馬,這你是知道的。你們擅自殺了司馬,怎麼能無罪呢?先君穆公舍棄自己的兒子,立了主公,主公卻忘恩負義,任用司馬,不停地攻打鄭國。如今司馬被殺,這是天理昭彰。我們不如乾脆乾一番大事,迎立先君的兒子,這樣就能轉禍為福,豈不是很好?”軍正說:“太宰的話,正合大家的心意。”於是,軍正號召軍士,一起埋伏在孔氏家門口,隻等宋公一到,就呐喊著衝出來。宋殤公的侍衛們嚇得四散奔逃,殤公就這樣死在了亂軍之中。華督聽到消息,穿著喪服趕來,假意痛哭了一番。然後,他擊鼓召集群臣,隨便找了軍中一兩個人,誣陷他們有罪並將其處死,以此來蒙蔽眾人的眼睛。華督宣稱:“先君的兒子馮,如今在鄭國,人心都沒有忘記先君,理應迎立他的兒子為君。”百官都唯唯諾諾地退下了。華督於是派使者前往鄭國報喪,同時迎接公子馮回國。他還將宋國國庫中的貴重器物拿出來賄賂各國,說明擁立公子馮的原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莊公見到宋國使者,接過國書,立刻明白了來意。他便準備好法駕,送公子馮回宋國為君。公子馮臨行前,流著淚跪在地上說:“我這條命,都是您給留下的。有幸能回到宋國,延續祖先的祭祀。我一定會世代做鄭國的陪臣,絕無二心。”鄭莊公也為之感動,流下了眼淚。公子馮回到宋國,華督擁立他為君,這就是宋莊公。華督仍然擔任太宰,分彆賄賂各國,各國無不接受。齊侯、魯侯、鄭伯一同在稷地會盟,確定了宋公的君位,還讓華督擔任國相。史官寫詩感歎道:“春秋篡弑歎紛然,宋魯奇聞隻隔年。列國若能辭賄賂,亂臣賊子豈安眠!”又有詩專門說宋殤公背信棄義,忌憚公子馮,如今被殺,是天意如此:“穆公讓國乃公心,可恨殤公反忌馮。今日殤亡馮即位,九泉羞見父和兄。”
單說齊僖公從稷地會盟回來,在半路上接到警報:“如今北戎的首領,派遣元帥大良、小良,率領一萬戎兵,侵犯齊國邊境,已經攻破祝阿,正攻打曆下。守將抵擋不住,連連告急。請主公速速回國。”僖公說:“北戎屢次侵擾,不過是些鼠竊狗偷的行徑罷了。如今這次大舉進犯,如果讓他們得逞而去,將來北方邊境必定永無寧日。”於是,他分彆派人到魯國、衛國、鄭國三處借兵。同時,他和公子元、公孫戴仲等人,前往曆下抵禦敵人。
鄭莊公聽說齊國遭到戎患,便召來世子忽,對他說:“齊國和鄭國是同盟,而且鄭國每次用兵,齊國必定相隨。如今他們來借兵,我們應該速速前去救援。”於是,鄭莊公挑選了三百輛兵車,讓世子忽擔任大將,高渠彌為副將,祝聃為先鋒,連夜向齊國進發。聽說齊僖公在曆下,便直接前去相見。當時,魯國和衛國的軍隊還沒有到達。僖公對鄭國的救援感激不儘,親自出城犒勞軍隊,並與世子忽商議退敵之策。
世子忽說:“戎兵都是步兵,進攻容易,敗退也快;我們用的是兵車,難以敗退,但進攻也不靈活。不過,戎兵生性輕浮,隊伍不整,貪婪且不講情義,勝利時互不相讓,失敗時也不互相救援,我們可以用計謀引誘他們。況且他們自恃強大,必然會輕率冒進。如果我們用一部分兵力去抵擋,假裝戰敗逃走,戎兵肯定會來追擊。我們預先埋伏好兵力等待他們。追兵遇到埋伏,必定驚慌逃竄,我們再趁機追擊,一定能大獲全勝。”僖公說:“這個計策非常好!齊國的軍隊埋伏在東邊,截斷他們的前路;鄭國的軍隊埋伏在北邊,追擊他們的後路。前後夾擊,萬無一失。”世子忽領命,前往北路,分作兩處設下埋伏。僖公召來公子元,授給他計策:“你可以率領軍隊埋伏在東門,隻要等戎軍來追,就立即殺出。”又派公孫戴仲率領一支軍隊去誘敵:“隻許敗不許勝,把他們誘到東門的埋伏地點,就算立了大功。”安排妥當後,公孫戴仲打開城門挑戰。
戎軍元帥小良手持大刀,躍身上馬,率領三千戎兵,出寨迎戰。雙方交鋒,大約二十回合後,公孫戴仲體力不支,掉轉車頭就跑,卻不進北關,而是繞城向東路跑去。小良不肯罷休,拚命追趕。大良見戎兵得勝,便出動全部大軍隨後跟進。快到東門時,忽然炮聲震天,金鼓齊鳴,蘆葦叢中全是伏兵,像蜂群、蒼蠅一樣聚集而來。小良急忙喊道:“中計了!”掉轉馬頭就跑,反而把大良的後隊衝亂,大家立足不穩,一起奔逃。公孫戴仲和公子元合兵一處,乘勝追擊。大良吩咐小良在前開路,自己在後麵斷後,邊戰邊退。落在後麵的戎兵都被齊兵擒獲斬殺。
戎兵逃到鵲山,回頭一看,追軍已經漸漸遠去,這才喘了口氣。他們正準備埋鍋做飯,山坳裡突然喊聲大作,一支軍隊衝了出來,為首的喊道:“鄭國上將高渠彌在此!”大良、小良慌忙上馬,無心戀戰,奪路而逃。高渠彌在後麵緊追不舍。大約跑了幾裡路,前麵又傳來喊聲,原來是世子忽率領軍隊殺到,後麵公子元也率領齊兵趕到。他們把戎兵殺得七零八落,四散逃命。小良被祝聃一箭射中腦袋,從馬上墜落而死。大良單槍匹馬突出重圍,正遇上世子忽的戎車,他措手不及,也被世子忽斬殺。這一戰,鄭軍生擒了三百名敵軍頭目,殺死的敵人不計其數。世子忽把大良、小良的首級以及敵軍頭目,都解送到齊侯的軍營前獻功。
齊僖公滿心歡喜地說:“若不是世子這般英勇,戎兵怎能這麼快就退去?今日國家得以安寧,全是世子的功勞啊!”世子忽謙遜地回應:“不過是偶然儘了點微薄之力,何必如此過獎呢?”於是,僖公派遣使者去阻攔魯國和衛國的軍隊,免得他們長途跋涉。同時,僖公下令大擺筵席,專門款待世子忽。在宴席上,僖公又提及:“我有個小女兒,願許配給世子,侍奉左右。”世子忽再三推辭。
宴席結束後,僖公讓夷仲年私下對高渠彌說:“我們國君仰慕世子的英雄氣概,希望能結為姻親。之前派使者去說親,沒有得到應允。今日國君親自跟世子說,世子還是執意拒絕,不知是何緣故。大夫若能促成此事,我願獻上白璧二雙、黃金百鎰作為酬謝。”高渠彌領命,去見世子忽,詳細說明了齊侯對他的傾慕之情,並勸說道:“若能成就這門婚事,日後有齊國這樣的大國相助,對鄭國而言也是美事一樁。”世子忽卻堅持道:“過去太平無事的時候,承蒙齊侯想與我結親,我都不敢高攀。如今奉命救援齊國,僥幸取得成功,就娶親回國,外人必定會說我是倚仗功勞求娶,我又該如何自證清白呢?”高渠彌再三勸說,世子忽始終不答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天,齊僖公又派夷仲年來商議婚事,世子忽推辭說:“沒有稟告父親的命令就私自成婚,這是有罪的。”說完,當天就告辭回國了。齊僖公惱怒地說:“我女兒如此優秀,還怕找不到好夫婿嗎?”
再說鄭世子忽回到國內,將拒絕婚事的情況稟報給莊公。莊公說:“我兒能憑自己的本事建功立業,不愁沒有好姻緣。”祭足私下對高渠彌說:“國君有眾多寵妾,公子突、公子儀、公子亹三人,都有覬覦君位的心思。世子若能與大國結親,還能借助大國的力量作為援助。齊國主動議婚,即便世子之前無意,也該順勢答應。怎能自己剪掉這有力的羽翼呢?你這次隨行,為何不勸諫世子呢?”高渠彌無奈地說:“我也勸過了,可他不聽,我又能怎麼辦呢?”祭足聽後,歎息著離開了。髯翁寫詩專門評論世子忽拒絕婚事這件事:“丈夫作事有剛柔,未必辭婚便失謀。試詠《載驅》並《敞笱》,魯桓可是得長籌?”
高渠彌向來與公子亹交情深厚,聽了祭足這番話,兩人更加密切往來。世子忽對莊公說:“高渠彌與公子亹私下勾結,來往頻繁,他們的心思難以捉摸。”莊公就把世子忽的話,當麵斥責高渠彌。高渠彌矢口否認,轉身就把這事告訴了公子亹。公子亹氣憤地說:“我父親本想用你做正卿,卻被世子阻攔。如今他又想斷絕我們兩人的往來。父親在世時都這樣,等父親百年之後,他豈會容得下我們?”高渠彌安慰道:“世子性格優柔寡斷,成不了大事,公子不必擔憂。”從此,公子亹與高渠彌與世子忽之間產生了嫌隙。後來高渠彌殺死世子忽,擁立公子亹,根源就在於此。
再說祭足為世子忽出謀劃策,建議他與陳國結親,與衛國修好,他說:“陳、衛兩國如今關係和睦,若鄭國能與它們形成鼎足之勢,也足以鞏固自身。”世子忽覺得有理。於是,祭足向莊公進言,派遣使者前往陳國求婚。陳侯答應了。世子忽親自前往陳國,迎回了媯氏。與此同時,魯桓公也派使者到齊國求婚。隻因齊侯將女兒文薑許配給魯侯,又引出了許多後續的故事。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