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為證:“九天玄女贈兵書,巧擺龍門獨逞奇。考試文才年少將,平遼論內見威儀。”
話說天子想要試試賢臣的才學,軍師徐茂功說道:“這容易。陛下若想知道賢臣腹中的才學,隻需降旨給尉遲恭,讓他呈上一紙《平遼論》,便能知曉了。”朝廷立刻降下一道旨意。尉遲恭來到禦營,問道:“萬歲宣臣前來,有何旨意?”朝廷說:“王兄,朕此次出征東遼,不知勝負如何,想討個吉利。王兄,你快去寫一紙《平遼論》呈給寡人看看。”尉遲恭聽後心想:“早知道做元帥如此麻煩,我就不做了。剛擺完龍門陣,現在又要弄什麼《平遼論》。我看這什麼論不論的,分明是故意刁難我。不管了,還是讓張環去做吧。”於是說道:“陛下,待本帥去寫來。”
尉遲恭來到中營,吩咐道:“左右聽令,快去傳張環進見。”左右領命出營,喊道:“呔,張環,元帥有令,傳你進營。”張士貴連忙答應,來到中營,說道:“元帥在上,傳末將來有何將令?”尉遲恭說:“本帥奉旨,要你寫一紙《平遼論》,快去寫好呈來。”張環應道:“是。待末將去寫。”他匆匆退回自己營中,叫來中軍,說道:“快傳前營薛禮聽令。”中軍領命,找到薛禮,傳達命令。薛禮進營拜見,說道:“大老爺在上,小人薛禮叩見。”張環說:“起來。本總以後傳你次數多了,往後見了我,不必行禮叩頭了。”薛禮應道:“是,小人遵令。”張環接著說:“薛禮,方才元帥要本總寫《平遼論》,你能寫嗎?若能寫成,也算你立了一功。”薛仁貴說:“是,小人能寫。”張環說:“那你快去寫來。”
薛仁貴領命回到營中,讓兄弟們回避,周青、薑興本、薑興霸、李慶紅四人退出。薛仁貴趕忙擺好香桌,供上天書,拜了二十四拜,虔誠地禱告一番。隨後翻開天書一看,上麵字跡清晰,寫得明明白白。他拿過一張花箋,對照天書,仔細地謄寫下來,然後急忙來到張環營中,說道:“大老爺,小人的《平遼論》寫好了。”張士貴說:“待本總記在功勞簿上。”說完,拿著《平遼論》來到中營,對元帥說:“元帥,這《平遼論》是我的女婿何宗憲寫好呈上的。”尉遲恭接過《平遼論》,在功勞簿上又豎了一條杠子,然後前往禦營,說道:“陛下在上,《平遼論》在此,請陛下禦覽。”朝廷說:“呈上來。”侍臣接過,鋪在龍案上,軍師和朝廷一同觀看,上麵寫著《平遼論》:
“混沌初分盤古出,三才治世號三皇。天生五帝相繼續,堯舜相傳夏禹王。禹王後代昏君出,乾坤一統屬商湯。商湯以後紂為虐,伐罪吊民周武王。周室東遷王跡熄,春秋戰國七雄強。七雄並吞為一國,秦氏縱橫號始皇。西興漢室劉高祖,光武中興後漢王。三國英雄尊劉備,仲達興為司馬王。楊堅篡周為隋王,國號興稱仁壽王。天生逆子隋煬帝,弑父專權大鄴王。鄴王邪政行無道,天下黎民儘遭殃。天公降下真明主,重整乾坤歸大唐。施行仁政貞觀帝,萬民感戴太宗王。平除四海番王順,無道東遷又放狂。明君禦駕親跨海,一紀班師東海洋。”
朝廷看完,十分高興,問道:“徐先生,此次征東,為何要這麼多年呢?”茂功說:“依此看來,要十二年才能平定東遼。”天子說:“有了這樣的能人,想必很快就能平定。”茂功算出後日是黃道吉日,便準備下船過海,當晚暫且不表。
到了次日,張士貴傳令十萬人馬,先登上戰船,一共開出二百多艘戰船,都用鏈條絞攏排成一排,扯起禦駕親征的旗號,向著大海進發。這一千三百艘戰船,都用鏈條緊緊絞定,因為海上風浪極為凶險,生怕被吹翻,所以用鏈條固定。五十萬雄兵分彆在兩邊的船內。朝廷和公卿們在吉日登上龍船,扯起平遼大元帥的旗號。尉遲恭威風凜凜,三聲炮響後,船隊一同出發。
船隊在海上航行了三天,隻見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忽然,狂風大作,情況變得危急起來。海上掀起數丈高的波浪,天子嚇得臉色蒼白,龍案都被顛翻了。這些戰船在海中上下顛簸,船上的人馬在船中摔倒,剛爬起來,又被顛得跌倒,天子也翻倒了好幾次。程咬金在船裡滾來滾去,徐茂功也難以起身,其他人無不跌倒,無不嘔吐。天子害怕得渾身發抖,說道:“先生,我們彆去征東了。朕情願在長安安享太平,即便他殺過來,也能看得見,何苦死在這海裡?”程咬金說:“陛下,快降旨,咱們回去吧,性命要緊。”茂功說:“無妨。陛下隻需降旨,讓元帥平息風浪即可。”尉遲恭也被顛得昏昏沉沉,一聽這話,心中大驚,說道:“軍師大人,您這可就說錯了!風浪乃是玉皇大帝的旨意,這是天上的事,叫本帥如何平息得了?”茂功說:“我算定了陰陽,這風浪該由你來平息。你若有本事去平息風浪便罷;若沒本事平息,陛下就降旨把你綁了,扔到海裡祭海神,說不定也能平息風浪。”尉遲恭嘟囔道:“真是倒黴透頂,怎麼海上的風浪都要元帥去平息?”無奈之下,他來到前船,傳令總兵張環。左右齊聲答應,喊道:“呔,帥爺有令,傳先鋒張士貴上船聽令。”張士貴此時也在船裡被顛得嘔吐不止,昏昏沉沉,十分難受。隻聽中軍稟報:“稟大老爺,元帥有軍令,要傳您過去。”張環說:“這麼大的風,又傳我去做什麼?”但又無可奈何,掙紮著來到船頭。水手拉住一隻船,張環扒上龍船,問道:“元帥傳末將有何將令?”尉遲恭說:“風浪如此之大,如今情況危急,你快去給本帥把風浪平息了,這可是大功一件。”張環說:“元帥,您又為難我了。這海上的風浪,年年如此,叫末將如何平息?”元帥說:“你若不平息風浪,就叫兩旁將士把你張環綁了,丟到海裡祭海神,說不定能平息風浪。”張環說:“元帥,這可使不得,待末將去想辦法平複風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士貴走到前船,進入內艙,傳令薛禮。此時薛仁貴在船裡也被顛翻了兩次,心裡著急,趕忙對著天書跪拜。天書上的字清晰明了,指示得很明白。薛仁貴藏好天書,正好這時大老爺來傳他。薛仁貴心裡明白是怎麼回事,來到張環船內,問道:“大老爺傳小人有何將令?”張士貴說:“你可有平息風浪的辦法?”薛禮笑著說:“大老爺,這是五湖四海的龍王前來朝見,所以才有這麼大的風。隻要萬歲禦筆親書‘免朝’二字,丟到海裡,再大的風浪也能平息。”張環聽了十分高興,說道:“真有此事?若應驗了,這可是你的大功。就按你說的辦,平息了風浪,你的大罪一定能赦免。”
暫且不說薛仁貴退出回到前營,單說張環來到龍船,把薛禮的這番話原原本本告訴了元帥。尉遲恭十分高興,說道:“妙啊,妙啊!若真如所言,就記你一功。”說完,來到禦營,進入艙內,對天子說:“陛下,海裡五湖四海的龍王前來朝見,所以才起了風浪。陛下隻需親自揮筆寫下‘免朝’二字,丟入海中,風浪就會平息。”朝廷說:“真有此事?待朕寫來。”元帥擺好龍案,天子親自寫下“免朝”二字,遞給尉遲恭。尉遲恭接過,走出船頭,兩邊有水軍攙扶著。他高聲喊道:“聖上有旨,今去征東,諸位龍王免朝,各自回龍駕。”將“免朝”二字丟入海中,就好像有人在海底接住了一樣,轉眼間皇旨牌就不見了。不一會兒,風浪頓時平息。
朝廷說:“徐先生,降朕旨意,把戰船轉回山東,我們不去征東了,情願等他們起兵殺過來再說。”茂功說:“陛下,您這是怎麼了。如今風浪已經平息,正好行船,怎麼反而要回山東?倘若東遼起兵殺到中原,我們該如何抵擋?”程咬金說:“陛下,彆聽這牛鼻子老道的。這一去大海,風浪還會很大,這可是危險的路途,性命要緊。趁現在風平浪靜,趕緊回到登州,安享長安。要是東遼興兵過海侵犯邊界,不是我老程吹牛,雖然我年紀大了,但還能敵得過他們,這事包在臣身上。我一定殺退番人,絕不會驚擾陛下,當下還是避禍要緊。”尉遲恭說:“你這老糊塗,說的什麼話!自古道:‘食君之祿,當報君之德’,趁現在風平浪靜,仰仗陛下的洪恩,此去征東,能有什麼危險?你竟敢在聖駕前胡言亂語!”朝廷說:“彆吵了。寡人寧願死在長安,也絕不征東入海。”徐茂功心想,說道:“既然陛下不想征東,臣也不好違抗聖旨,那就先回登州吧。”尉遲恭見軍師這麼說了,隻得趕忙傳令,吩咐三軍,回轉登州,等風浪平息後再過海征東。元帥一聲令下,隻聽眾人齊聲答應:“嗄!”張士貴也接到命令,這一千五百艘戰船全部掉頭。航行了三天三夜,回到了登州海灘,將船停泊好。朝廷和公爺下船進城,在城內紮營,這裡暫且不表。
單說天子說:“先生,我們明天回長安吧。”茂功說:“陛下,有這樣的應夢賢臣保駕平定東遼,這可是國家的大事,陛下怎麼能想著回長安呢?”天子說:“先生,隻是這海上風浪太大,如何行船?不如回長安吧。”茂功說:“陛下放心。這海上有幾天風大,自然也會有幾天風小。我們就在這裡等幾天,等風平浪靜,就可以過海,平定東遼了。”朝廷說:“既然如此,那就等幾天吧。”
暫且不說天子在禦營內的情況。再說徐茂功來到帥營,尉遲恭連忙迎接,問道:“軍師大人大半夜趕來,有什麼事要吩咐?”茂功說:“元帥,海上風浪太大,聖上不肯征東,這可如何是好?”尉遲恭說:“大人,您又來了。朝廷雖不肯征東,難道本帥就回長安不成?若真等聖上回長安,本帥就和軍師領兵過海,前去征東。”茂功說:“話不能這麼說,那東遼人馬邪法眾多,必須要禦駕親征才行。若元帥領兵前去,恐怕難以平定。”元帥說:“如今陛下不肯去,也沒辦法強迫他。”茂功說:“我倒有個主意,我們不妨設一個瞞天過海之計,瞞著天子過海,到了東遼就可以征東了。”尉遲恭問:“大人,什麼是瞞天過海之計?”茂功說:“元帥彆急,你隻需傳令給張士貴,讓他獻上瞞天過海之計。他若能獻出計策便罷;若獻不出,就挖三個泥潭,告訴他辰時想出計策,就把他埋一尺;午時想出計策,就埋二尺;戌時想出計策,就把他埋三尺。若一整天都想不出計策,就把他從頭到腳都埋在泥裡。他肯定會著急,自然就會獻出瞞天過海之計了。”尉遲恭十分高興,說道:“軍師大人,此話當真?待本帥明天就叫他獻計。”徐茂功說:“好。”然後回轉禦營,當晚的事暫且不表。
到了第二天,敬德下達命令,一邊讓人挖坑,一邊傳令張士貴進入中營。張士貴問道:“元帥傳末將前來,有什麼命令?”敬德說:“朝廷害怕海上風浪,不肯下船過海,所以本帥傳你進營,要你獻出一個瞞天過海的計策,讓聖上看不到海水,安穩地抵達海東,這便是你的功勞。要是沒有這個計策,本帥挖了三個泥坑,你辰時還沒有計策,就把你埋一尺;午時還沒有,埋你二尺;晚上還沒有,埋你三尺。要是再想不出妙計,就把你活埋在泥裡。”張環聽後大驚失色,說道:“元帥,容末將去和女婿何宗憲商議這個計策,有了之後再來交令。”敬德說:“既然如此,那就快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環領命回到營中,吩咐道:“中軍,傳令薛禮進見。”中軍奉命去傳薛禮,薛禮急忙來到營中,問道:“大老爺傳小人有什麼命令?”張士貴說:“因為朝廷懼怕風浪,不想去征東。元帥讓我獻出一個瞞天過海的計策,讓朝廷看不到洶湧的風浪,以免聖駕受驚,順利抵達東遼,這便是你的功勞。”薛禮說:“讓小人想想辦法。”他領命出來,回到前營,趕忙擺好香案,向玄女娘娘拜求,然後翻看天書,天書上寫得清清楚楚。薛禮看完後,藏好天書,來到中營說:“大老爺,瞞天過海的計策有了。”張環十分高興,說道:“快說來讓我聽聽。”薛仁貴說:“大老爺,這可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事。您去跟元帥說,傳令下去,買幾百排大木頭,召集一些工匠,建造一座木城。這座木城要四方方正正,邊長四裡,城內城外都用木板建造一些樓房,下麵鋪上沙泥,種上花草,當作街道。再安排一萬士兵,假扮成士、農、工、商、經紀和普通百姓。在城中心建造一座清風閣,要三層樓一樣高,在裡麵供奉幾位佛像。等朝廷歇駕的時候,先把木城推到海裡,趁著順風,緩緩飄過去。哄著朝廷下船,趕到木城邊上,直接登上這座城,在清風閣歇駕。這樣一來,朝廷既看不到海,船也不會顛簸搖晃,豈不是瞞過天子,順利過海了嗎?”張士貴聽後,連聲道謝,然後回到前營,這裡暫且不表。
單說張士貴來到帥營,對元帥說:“元帥,有計策了。隻需傳令下去,砍伐山上的木材,建造一座木城,按照這樣的方法建造,就可以過海了。”尉遲恭聽後十分高興,馬上把這記為何宗憲的功勞,然後去見軍師,把張士貴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茂功。茂功稱讚道:“這個辦法好,此計甚妙。”於是,茂功假傳旨意,暗中安排眾人行事,一切進展得十分順利。十萬人一起動手,砍伐山林中的大木材。正所謂人多力量大,不到三個月,這座木城就建造完成了。眾人將木城推入海中,果然借著順風,穩穩地向前飄去,成功瞞過了朝廷。隻有程咬金膽子小,看到這座木城,心裡害怕,不想前去。
又過了三天,朝廷說:“先生,我們回長安吧,在這裡也沒什麼用。”茂功說:“陛下,臣推算陰陽,這半年風浪都會很平靜,陛下何不下船出發呢?過了半年,風浪再來的時候,我們應該已經到東遼兩三個月了。”朝廷說:“真有此事?”茂功說:“臣怎敢欺騙陛下?”天子說:“要是下了船又起風浪,那就是徐先生的大罪了。”茂功說:“自然,這是臣陰陽推算不準的罪過,臣甘願領罪。”天子說:“既然如此,降朕旨意,下船過海。”尉遲恭傳達命令,張環先率領五百艘戰船作為先鋒開路,先行出發。
單說朝廷登上龍船,眾國公護駕。二十六家總兵官也登上戰船,一艘艘戰船相繼起航。隻有程咬金還在沙灘上,他對徐茂功說:“徐哥,我看這座木城太可怕了。要是被風浪打翻,豈不是白白丟了性命?你去保駕吧,我回長安,等秦哥病好了,我們再一起過來,有什麼不可以的?”茂功說:“既然如此,在天子麵前,你可彆多嘴。”程咬金答應了。他上船後,對朝廷說:“陛下在上,臣想到秦哥臥病在床,無人照看,臣心裡實在不安。請陛下恕臣之罪,臣不敢保駕征東了。臣想回長安,照顧秦哥,等他病好了,我們再一起到東遼助駕。”朝廷說:“理應如此,程王兄請便吧。”程咬金辭彆聖駕,上岸後,告彆各位將領,騎馬快速返回陝西,這也暫且不表。
且說朝廷降下旨意,龍船啟航,離開登州府兩三天後,航行到大海之中。這裡十分空曠,即便原本沒有風,風浪也很大,龍船在海中搖晃不停。朝廷說:“先生,你說現在沒有風浪,所以朕才下船的。可現在還是風浪這麼大,這該怎麼辦?不如回轉山東,也讓朕少擔些心。”茂功說:“陛下請安心,降旨問問前麵有沒有可以停船躲避風浪的地方?”尉遲恭假裝向前望去,說道:“陛下,前麵隱隱約約能看到有一座城池,不如去那裡靠岸,躲避一下風浪。”朝廷說:“先生,這是什麼城池?是屬於東遼管轄,還是在我大唐的疆域之內?”茂功說:“陛下,臣看地圖上記載,這不是什麼城,叫避風寨。它大多是用木頭建造的,所以叫城木為寨,是陛下管轄的疆域。陛下如今到了這裡,暫且停船上岸,進入寨中,一來可以避開海上的風浪,二來可以觀賞寨中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致。”朝廷說:“這倒也可以。”元帥傳達命令,龍船快速趕到木城邊上,用繩索拴好。眾大臣先在岸上迎接聖駕,天子和茂功、敬德一起上岸,騎上馬,由各位將領護衛著。
進入寨門後,一群“百姓”喧鬨著湧了過來,他們手持香花燈燭,跪在地上說:“萬歲龍駕在上,避風寨百姓前來接駕。願聖天子萬壽無疆。”朝廷說:“眾百姓,這裡有沒有清靜的地方可以讓朕歇駕?”這些“百姓”其實是元帥掌管的黃旗人馬假扮的,是軍師事先安排好的。眾人齊聲回答:“啟稟萬歲爺,這裡有座清風閣,十分幽靜雅致,可以讓龍駕安歇。”朝廷說:“既然如此,就前往清風閣。”天子來到閣上,推開四麵的紗窗,眼前的景色如同仙境一般,心中十分歡喜。果然聽不到風浪的聲音,就這樣瞞過天子,木城帶著戰船緩緩地在海上前行。那些兵馬原本就在戰船內,隨著木城一起移動。眾大臣都在清風閣上,唯獨瞞過了朝廷。朝廷看不出木城在移動,還以為真的是在岸上歇腳。雖然在這裡和軍師下棋,但朝廷心裡一直想著回長安,便說:“徐先生,等風浪平息了,朕一定不再征東,要回長安了。”軍師說:“自然如此。”到了晚上,軍師告彆朝廷,出來後私下對眾公爺說:“海中風浪隨時有,休對君王說短長。”
究竟最後如何過海,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