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三年,天下太平的日子已持續許久。然而,天子常年不與群臣相見,各地水旱災害頻發,流民在道路上絡繹不絕。雖然督撫將這些災情上奏朝廷,但也不知皇帝是否過目。
某一天,內閣發布了一道上諭,經吏科抄錄傳布出來,內容如下:“萬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內閣接到皇帝諭旨:朕登基四十餘年來,日夜兢兢業業,忙得連按時吃飯的閒暇都沒有。想要讓百姓安康富足,首要之事便是選拔任用人才。昔日秦穆公未能推行周禮,詩人作詩諷刺,這便是《詩經》中‘蒹葭蒼蒼’篇章的創作緣由。如今難道真的沒有賢能智慧之士隱居於民間?若不是這樣,為何無法達到夏、商、周三代那樣的盛世?各位大臣應各抒己見,詳細上奏,不必忌諱,朕將從中選取采納。欽此。”
過了三日,禦史單揚言呈遞了一份奏疏,內容是:“為奏請表彰那些被埋沒壓製的人才,彰顯聖明治理,光耀泉下亡魂之事。臣聽聞,人才的興衰,關係著國家的興亡。虞舜時期,臣子們儘力輔佐,使政務清明;周朝時,人才或輔佐君主,或追隨左右,這些事跡記載於《詩經》《尚書》,世代相傳,可見重視人才的傳統由來已久。夏、商、周三代用人,不局限於資格,所以《兔罝》中打兔的鄉野之人,《小戎》裡的女子,都能擔任重要職務。到了後世,開始設立資格來限製用人。又有所謂的清流,在漢代稱為‘賢良方正’,在唐代稱為‘入直’,在宋代稱為‘知製誥’。
我朝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後,開設鄉試、會試科舉製度,設立翰林院。能夠入選翰林院的儒臣,不出數年便可輕鬆晉升為卿貳重臣,若不是從翰林院出身,便不能被視為清貴顯要之輩。凡是宰相大臣擬定諡號,不是翰林院出身的,不能諡為‘文’。這樣關乎生死榮辱的待遇,能夠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並非一朝一夕形成。雖然其中選拔十人隻能得到兩三個真正的人才,比如薛宣、胡居仁在理學方麵的成就,周憲、吳景的忠義之舉,於謙、王守仁的功業,李夢陽、何景明的文章,都光輝燦爛,照耀史冊。然而,一榜進士及第的人,幾年之後,竟有人連他們的姓名都記不起來,可見其中也不免存在僥幸得中之人。
將天下人才彙聚起來卻用資格限製,那麼被選拔上的人少,被遺漏的人多。那些未被選中的人,心中懷著沉冤和抑鬱之氣,在天地間徘徊。他們活著的時候,有的裝作狂放不羈,有的行為迂腐怪異,甚至做出幽僻詭異的舉動;他們死後,其怨氣都能化為妖邪、厲鬼,帶來災禍,上能直衝日月星辰,下能穿透深潭黃泉,成為百姓的禍害。這雖然與這些人不能修養性情、深入鑽研學問有關,但也不能不說資格限製是激發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
臣聽說唐朝有在大臣死後追賜進士的製度,方乾、羅鄴都獲此殊榮。皇上求賢若渴,連隱居之人都不願遺漏,難道會吝惜對已故儒士的恩澤?這些儒士生前不能進入翰林院,死後追封又有何妨?懇請皇上憐憫他們被埋沒壓抑的境遇,特降殊恩,廣泛尋訪天下已故的儒士,考察他們的事跡,評定他們的文章,賜一榜進士及第,並授予不同等級的翰林院職銜。如此一來,那些心懷沉冤、抑鬱不得誌的士人,都會化作祥風甘雨,共同仰望皇上的恩德。臣愚昧無知,不懂得忌諱,冒昧陳言,懇請皇上明察並施行。”
萬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奏疏呈上,六月初一日皇帝下旨:“這所奏之事,著令大學士會同禮部,行文讓各省采訪已故儒士的詩文、墓誌、行狀,彙總後送到禮部核查。至於如何給予恩典表彰、分彆賜第,不必拘泥於資格,詳細商議後上奏。欽此。”
禮部將旨意傳達至各省,各省督撫又傳達給各司道,各司道再傳達到各府、州、縣。經過一年的采訪,各省督撫將材料彙總上報禮部,大學士等人商議後上奏。奏議內容為:“禮部為遵奉皇上諭旨之事。萬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河南道監察禦史單揚言,上奏為請表彰沉抑之人才,彰顯聖明治理,光耀泉下亡魂一事。六月初一日奉皇上聖旨旨意全文抄錄)。臣等核查各省上報的采訪已故儒士的詩文、墓誌、行狀以及訪聞的事實,共計九十一人:
已登仕籍但未入翰林院的有:周進、範進、向鼎、蘧祜、雷驥、張師陸、湯奉、杜倩、李本瑛、董瑛、馮瑤、尤扶徠、虞育德、楊允、餘特,共十五人;
武途出身已登仕籍,按例不得入翰林院的有:湯奏、蕭采、木耐,共三人;
舉人有:婁奉、衛體善,共二人;
蔭生有:徐詠一人;
貢生有:嚴大位、隨岑庵、匡迥、沈大年,共四人;
監生有:婁瓚、蘧來旬、胡縝、武書、伊昭、儲信、湯由、湯實、莊潔,共九人;
生員有:梅玖、王德、王仁、魏好古、蘧景玉、馬靜、倪霜峰、季萑、諸葛佑、蕭鼎、浦玉方、韋闡、杜儀、臧荼、遲均、餘夔、蕭樹滋、虞感祁、莊尚誌、餘持、餘敷、餘殷、虞梁、王蘊、鄧義、陳春,共二十六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布衣有:陳禮、牛布衣、權勿用、景木蕙、趙潔、支鍔、金東崖、牛浦、牛瑤、鮑文卿、倪廷珠、宗姬、郭鐵筆、金寓劉、辛東之、洪憨仙、盧華士、婁煥文、季恬逸、郭力、蕭浩、鳳鳴歧、季遐年、蓋寬、王太、丁詩、荊元,共二十七人;
僧人有:甘露僧、陳思阮,共二人;
道士有:來霞士一人;
女子有:沈瓊枝一人。
臣等查核,已故儒士周進等人,他們身份雖然繁雜不一,品德也有優點和缺點,但都有值得稱道之處。現依據他們生平的事跡和文章,分彆擬定評語,另繕寫清單,恭敬呈給皇上禦覽。懇請皇上欽定名次,張榜公布。隆恩出自皇上聖裁,臣等不敢擅自決定。他們的詩文、墓誌、行狀以及訪聞的事實,存放在禮部衙門,以便昭示後人。”萬曆四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奏議呈上,二十六日皇帝下旨:“虞育德賜第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授予翰林院修撰;莊尚誌賜第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授予翰林院編修;杜儀賜第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授予翰林院編修;蕭采等人賜第二甲進士出身,都授予翰林院檢討;沈瓊枝等人賜第三甲同進士出身,都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於七月初一日張榜公布,並賜祭一壇,在國子監舉行祭祀儀式,派遣禮部尚書劉進賢前往行禮。其餘事項依照奏議執行。欽此。”
到了七月初一日黎明時分,禮部門口懸掛出一張榜單,上麵寫道:“禮部為遵奉皇上諭旨之事。現將采訪儒士賜第的姓名、籍貫開列於後。須至榜者:
第一甲
第一名虞育德,南直隸常熟縣人;
第二名莊尚誌,南直隸上元縣人;
第三名杜儀,南直隸天長縣人。
第二甲
第一名蕭采,四川成都府人;
第二名遲均,南直隸句容縣人;
第三甲
第一名沈瓊枝,南直隸常州府人;
第二名韋闡,南直隸滁州府人;
這一天,禮部尚書劉進賢奉旨來到國子監,頭戴襆頭,身穿官袍,擺好祭品,進行三獻之禮。太常寺官員宣讀祝文:“在萬曆四十四年,歲次丙辰,七月初一,適宜祭祀之日,皇帝派遣禮部尚書劉進賢,以犧牲、美酒、玉帛等祭品,祭祀特贈翰林院修撰虞育德等諸位賢士的英靈:
唉,你們這些大臣,品德純美,資質靈秀,如美玉般純粹,似鸞鳥般高飛,如金子般堅貞,像雌鳳般潛藏。你們的才學能規劃天地,智慧可通曉神明,就像《易經》中所說的鴻鳥漸進,又如《詩經》裡所比喻的鶴鳴之聲。
資格限製束縛人才,賢能豪傑共同歎息;鳳凰已被牢籠困住,梧桐樹也遭受摧殘。你們身著粗布長袍、短褐衣衫,居住在簡陋的蓬門茅屋之中;手持藜杖、端著畚箕,生活坎坷,令人歎息。
也有做小官的,曾擔任低微職務,然而如龍難以馴服,怎能與平庸之輩為伍;也有官運亨通的,曾在仕途上領先,身處玉堂金馬之地,仿佛神仙一般。
眾多人才如旌旗飄揚,乘車而來,有的發誓歸隱,有的鑿壞以避世,誰又敢走仕途的捷徑?在喧鬨的市井之中,有高潔的隱士,卻無人與他們一同探討學問。
寺廟中的茶板聲、粥魚聲,煉丹爐旁、搗藥臼邊,梨園子弟、閨中才女,都各有風采。那些束發從軍、手持戈盾征戰的人,功成之後便悄然隱退,隻留下夕陽下軍旗的一抹紅色。
淳樸的百姓、風度翩翩的公子,都曾身處困境,淚水如鉛水般流淌。金陵的池館,風和日麗,人們在此講求禮樂,飲酒高歌;吳越的山水,是煙霞彙聚的勝地,人們擊缽催詩,論文飲酒。幾十年來,憂愁的城池未曾攻破,淚水彙聚成海,無邊無際。
朕十分憐憫你們,特在泉下給予恩典,賜給進士及第,授予官職,解除你們的遺憾。唉!蘭花因芳香而早隕,油脂因明亮而先煎,你們這些大臣,榮耀的名聲將流傳萬年。請享用祭品!”
祝文詞寫道:“記得當時,我喜愛秦淮風光,偶然離開故鄉。在梅樹根旁、冶城舊址,多次儘情遊覽;在杏花村裡,幾度悠然漫步。風停時,高大的梧桐靜默佇立;秋蟲在草叢中低吟,我也和時人一同評說長短。如今一切都已過去!我如蟬蛻去衣冠,在滄浪之水中洗淨雙腳。無聊之時姑且飲下美酒,呼喚幾位新結識的朋友大醉一場。人生百年易逝,何必憂愁煩悶;千秋大業事大,也值得仔細商量。江左的煙霞美景、淮南的耆舊賢才,寫入殘缺的書卷中,總是令人斷腸!從今後,我將伴著藥爐、經卷,獨自禮佛修行。”
儒林外史結!!
三俠五義始!!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