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鼓角聲罷,四更天的雞開始打鳴,太陽漸漸升起,月光慢慢低垂。四季更迭,從秋冬到春夏循環往複;人們乘坐舟車,在南北東西間奔波不停。鏡子裡,人的容顏逐漸老去;塵世間,各種事情參差不齊、變幻莫測。若想在這紛擾世間尋得安穩自在,不如飲一壺濁酒,享一餐美食,自得其樂。
這八句詩出自吳中一位才子之手。此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聰慧超群,學問淵博,書畫音樂樣樣精通,詩詞歌賦一揮而就。他為人灑脫不羈,有著輕視世俗、傲然物外的誌向。唐伯虎生於蘇州府,家住在吳趨坊。他做秀才時,曾模仿連珠體,創作十餘首《花月吟》,每句詩中都巧妙融入“花”與“月”。比如“長空影動花迎月,深院人歸月伴花”“雲破月窺花好處,夜深花睡月明中”等句子,被人們廣為傳頌。當時本府太守曹鳳讀到這些詩,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恰逢宗師主持科舉考試,曹太守憑借唐伯虎的才名將他特彆舉薦。那位宗師姓方名誌,是郭縣人,最不喜歡古文辭。他聽說唐伯虎恃才傲物、不拘小節,正想點名懲罰他。好在曹太守全力保全,唐伯虎雖然躲過災禍,卻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直到臨近考試,曹太守再三苦苦求情,才將唐伯虎的名字補在遺才名單末尾。這一科考試,唐伯虎竟高中解元。
唐伯虎進京參加會試,文名更加遠揚,朝中公卿都降低身份與他結交,以能結識他為榮。當時程詹事負責主考,暗中通過不正當途徑賣試題,他擔心此事被人議論,便想找一位久負才名的考生作為榜首,以此壓製眾人的質疑。選中唐伯虎後,程詹事十分欣喜,許諾讓他成為會元。唐伯虎生性坦率,在酒桌上向人誇耀:“今年我必定能中會元!”眾人本就風聞程詹事徇私舞弊,又嫉妒唐伯虎的才華,便四處傳揚主考官不公平。諫官得知後,向皇帝上書彈劾。皇帝下旨,禁止程詹事閱卷,並將他與唐伯虎一同關進詔獄,審訊後革去功名。
唐伯虎回到家鄉,徹底斷絕了求取功名的念頭,更加縱情於詩酒之中,人們都稱他為唐解元。他的詩文字畫,哪怕隻是片紙尺幅,都被人們視作珍寶。在詩、文、書、畫中,唐伯虎尤其擅長繪畫,平日心中的喜怒哀樂,都寄托在丹青筆墨之中。他的畫作一經完成,人們爭相出高價購買。他曾作《言誌詩》一首,其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作業錢。”正是他生活與誌趣的寫照。
蘇州有六座城門,分彆是葑門、盤門、胥門、閶門、婁門、齊門。六門之中,數閶門最為繁華,這裡是水陸交通彙聚之處,熱鬨非凡,真可謂“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東西。五更市販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齊”。
一日,唐解元坐在閶門的遊船上,許多文人雅士慕名前來拜訪,拿出扇子請他題字作畫。解元隨手畫了幾筆水墨,又寫了幾首絕句。聽聞消息趕來的人越來越多,解元漸漸不耐煩,便讓童子拿來大杯斟滿酒。他倚著窗戶獨自飲酒,忽然看見一艘畫舫從旁邊緩緩駛過,舫中珠光翠影,光彩奪目。舫中有一位身著青衣的年輕丫鬟,眉目清秀豔麗,體態婀娜多姿,她探出頭望向船外,目光與解元相接,掩著嘴笑了起來。片刻間,畫舫便駛遠了,唐解元卻已魂不守舍,他問船夫:“你認得剛才過去的那艘船嗎?”船夫回答:“那是無錫華學士府上的家眷乘坐的船。”解元想要乘船跟隨,急忙呼喊小船,卻遲遲等不到,心中空落落的,好像丟了什麼重要東西。
他正要讓童子去尋找船隻,隻見城中駛出一艘船。他也不管這船有沒有載客,急忙招手,大聲呼喊。船漸漸靠近,艙中走出一人,站在船頭喊道:“伯虎,你這麼著急要去哪裡?”解元仔細一看,原來是好友王雅宜,便說道:“急著去拜訪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兄台的船要開往哪裡?”王雅宜說:“我和兩位表親要去茅山進香,得好幾天才能回來。”解元靈機一動,說道:“我也正想去茅山進香,一直找不到同行的人,如今正好搭個便車。”王雅宜說:“你若想去,趕緊回家收拾東西,我把船停在這裡等你。”解元道:“現在就走吧,還回家乾什麼!”王雅宜提醒:“香燭之類的用品,總得準備一些吧。”解元回答:“到那邊再買就是了!”說完,他打發童子回家,也沒和那些求詩畫的朋友告彆,直接跳過船去,與艙中的朋友行過禮,就催促道:“快開船!”
船夫知道他是唐解元,不敢怠慢,立刻撐篙搖櫓。船沒行多遠,就望見那艘畫舫在前方。解元吩咐船夫,讓船跟在畫舫後麵。眾人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也隻好依他。第二天,船到了無錫,隻見畫舫搖進了城裡。解元說:“到了無錫,要是不嘗嘗惠山泉,可就太俗氣了。”他讓船家把船劃到惠山取了水,再回到原來的地方停泊,還說:“我們先到城裡逛一逛,很快就回來上船,明天一早再出發。”船夫答應後,自去忙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解元與王雅宜等三四人上了岸,進了城。走到熱鬨之處,解元撇下眾人,獨自去尋找那艘畫舫。然而他並不認得路,在城中東奔西走,始終不見畫舫的蹤影。走了一陣,他來到一條大街上,忽然聽到一陣呼喝聲。解元停下腳步,隻見十幾個仆人在前引路,一乘暖轎從東邊而來,轎後跟著眾多侍女。俗話說“有緣千裡能相會”,解元定睛一看,閶門所見的那位青衣丫鬟,就在這群侍女之中。解元心中大喜,遠遠地跟在後麵,一直跟著隊伍來到一座大門樓下。府中侍女出來迎接,眾人簇擁著轎子進了府。解元向旁人打聽,得知這是華學士的府邸,剛才轎中坐的是夫人。解元確認了消息,便問路出城。
正好船上取完水回來,沒過多久,王雅宜等人也回來了,問道:“解元你去哪裡了?我們找得好辛苦!”解元隨口編了個理由:“也不知怎麼的,人群一擠就走散了。我又不認得路,問了半天才找到這裡。”對於尋找畫舫的事,他隻字未提。到了半夜,解元突然在夢中大喊大叫,像是在與人爭辯。眾人都被驚醒,將他喚醒後詢問緣由。
解元裝作一臉嚴肅地說:“剛剛在夢中見到一位金甲神人,手持金鞭打我,斥責我進香不虔誠。我趕忙磕頭求饒,答應齋戒一個月,獨自一人去茅山謝罪。天亮後,你們開船自行前往吧,我得先回去了,不能再陪你們了。”王雅宜等人信以為真。
到了天亮,恰好有一艘小船開往蘇州。解元與眾人告彆,跳上小船。船沒走多遠,他推說有東西遺忘了,需要回去取。他從袖中摸出幾文錢賞給船夫,毅然決然地上了岸。他來到一家飯店,置辦了一身舊衣破帽,將身上的衣服換下來,扮成一副窮漢的模樣。隨後,他來到華府的當鋪,以典當銀錢為由,與當鋪主管見麵。他態度謙卑,低聲下氣地說道:“小人姓康,名宣,是吳縣人,略通書法,原本在私塾教書為生。近來妻子去世,又丟了教書的差事,孤身一人沒了生計,想投奔大戶人家做個書辦,不知貴府是否需要?如果能夠收留,小人定當感恩不儘!”說著,他從袖中取出幾行工整的小楷字,遞給主管看。主管見這字寫得端正漂亮,便說:“我今晚進府稟報老爺,你明天再來聽消息。”當晚,主管果然將字幅呈給華學士看。學士看了讚不絕口:“這字寫得好,不像是普通人的筆跡,明天讓他來見我。”
第二天一早,解元便來到當鋪,主管將他引進府中拜見華學士。學士見他儀表不凡,問了姓名和住址,又問:“你讀過書嗎?”解元回答:“曾多次參加童生考試,沒能考中秀才,不過經書都還記得。”學士問他研習哪部經書,解元雖然修習的是《尚書》,但其實五經都很精通。他知道學士研習《周易》,便回答:“《易經》。”學士十分高興,說:“我書房裡不缺抄寫帖子的人,你就去陪伴公子讀書吧。”學士問他想要多少身價銀,解元說:“不敢領身價銀,隻希望能給我些衣服穿。等日後老爺滿意了,賞我一房媳婦就足夠了。”學士聽了越發歡喜,當即讓主管從當鋪裡找了幾件合身的衣服給他換上,還給他改名為華安,隨後將他送到書館,拜見公子。
公子讓華安抄寫文章,文章中有字句不妥之處,華安便私下修改。公子見他改得精妙,驚訝地說:“原來你精通文理,是什麼時候放下書本的?”華安答道:“我從未荒廢學業,隻是被貧窮所迫罷了。”公子大喜,把自己的日常功課拿給他批改。華安筆走龍蛇,修改文章如有點鐵成金的手段。有時遇到題目含義晦澀難懂,華安就為公子講解。要是公子寫不出文章,華安就乾脆全篇代筆。
先生見公子學問進步神速,向學士誇獎。學士要來看公子最近的習作,看了之後搖頭道:“這不是孩子能寫出來的,若不是抄寫,必定是請人代筆。”他叫來公子詢問緣由,公子不敢隱瞞,如實說:“文章曾經過華安修改。”學士大吃一驚,叫來華安,當場出題考試。華安不假思索,提筆就寫,很快完成文章,雙手捧著呈上。學士見他手腕潔白如玉,左手還有六指。讀完文章,覺得文辭優美、意境深遠,字跡更是工整精妙,心中愈發歡喜,說道:“你八股文寫得這麼好,想來古文創作也很出色!”於是將他留在內書房掌管文書記錄。府中一切往來書信,學士隻需告知大意,華安便能按照要求撰寫,內容詳略得當、恰到好處,學士從來不需要增減一個字。隨著時間推移,學士對他的寵信日益加深,賞賜也比其他人豐厚得多。
華安時常買些酒食,與書房的童子們一同分享,大家都很喜歡他。在此期間,他暗中打聽那位曾見過的青衣丫鬟,得知她名叫秋香,是夫人身邊的貼身侍女,片刻也不離夫人左右。華安一時想不出接近秋香的辦法,恰逢暮春時節,他寫下一首《黃鶯兒》抒發感慨:“風雨送春歸,杜鵑愁,花亂飛,青苔滿院朱門閉。孤燈半垂,孤衾半欹,蕭蕭孤影汪汪淚。憶歸期,相思未了,春夢繞天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天,學士偶然來到華安房中,看見牆上題寫的這首詞,知道是華安所作,對其文采十分讚賞。學士隻以為他正值壯年卻孤身一人,所以寫下這樣的詞句抒發感傷之情,並未想到他心中另有所愛。此時,當鋪主管恰好病故,學士便讓華安暫時接管當鋪事務。
一個多月過去,華安在當鋪任職期間,賬目管理得十分精細,絲毫沒有私心和差錯。華學士有意正式提拔他為當鋪主管,但又顧慮他孤身一人,沒有家室,難以托付重任。於是,學士與夫人商量,叫來媒婆,打算為華安說一門親事。
華安得知後,拿出三兩銀子送給媒婆,懇請她向夫人轉達自己的想法:“我華安承蒙老爺夫人提拔,如今又要為我成家,這份恩情如同天地般深厚。隻是擔心外麵普通人家的女子,不熟悉府中的規矩。如果能在府上的丫鬟中挑選一位許配給我,那將是我最大的心願!”媒婆按照華安的意思向夫人稟報。夫人聽後,又轉告給學士。學士點頭道:“這樣確實兩全其美。不過華安剛來的時候,不肯接受身價銀,原本就盼著能娶一房好媳婦。如今他又成了府中得力的人,要是婚配的對象不合他心意,難保他不會另生想法。不如把他叫到中堂,讓眾多丫鬟都出來,由他自己挑選。”夫人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點頭同意。
當天晚上,夫人端坐在燈火通明的中堂,二十多個丫鬟精心打扮,身著華麗服飾,整齊地排列在兩邊,就像一群仙女簇擁著王母娘娘。夫人派人傳喚華安。華安進入中堂,向夫人行過禮。夫人說道:“老爺說你做事細心可靠,打算賞賜你一房妻子。這裡的丫鬟,你看中哪個就選哪個。”接著,她讓老嬤嬤拿著蠟燭,帶著華安仔細相看。華安借著燭光,將丫鬟們看了個遍,雖然其中不乏容貌出眾的,但他心心念念的青衣丫鬟秋香並不在其中。華安站在一旁,沉默不語。夫人見狀,讓老嬤嬤去問:“哪個合你的心意,就把她許配給你。”華安依舊不說話。夫人有些不悅,說道:“華安,你眼光也太高了!難道我這些丫鬟就沒有一個能入你眼的?”華安恭敬地回答:“回夫人,承蒙夫人恩典,還允許我自己挑選,這是從古到今都少有的大恩,我粉身碎骨也難報答。隻是夫人身邊的貼身侍女還沒到齊,既然夫人開恩,我希望能全都見一見。”夫人笑道:“你莫不是懷疑我小氣?也罷!把房裡那四個有差事的丫鬟也叫出來,讓你看個夠,也好遂了你的心願。”
原來,這四個丫鬟各有分工:春媚掌管首飾脂粉,夏清負責香爐茶灶,秋香照料四季衣服,冬瑞掌管酒果食品。管家老嬤嬤傳達夫人的命令,將她們喚出。四人來不及更換衣服,就匆匆趕來。秋香依舊穿著那身青色衣裳。老嬤嬤將她們帶到中堂,站在夫人背後。屋內燭光如白晝,華安一眼就看到了秋香,她往日的風姿,清晰地映在眼前。還沒等華安開口,老嬤嬤就心領神會,上前問道:“看中哪個了?”華安心中雖認定秋香,但不敢直接說破,隻是用手指著道:“若能娶到穿青衣的這位小娘子,我此生就無憾了。”夫人轉頭看向秋香,微微一笑,隨後讓華安先退下。
回到當鋪,華安心中既歡喜又忐忑。歡喜的是,自己有了接近秋香的機會;忐忑的是,事情還沒完全確定,生怕最後功虧一簣。夜晚,月光皎潔,他獨自在院中徘徊,有感而發,吟詩一首:“徙倚無聊夜臥遲,綠揚風靜鳥棲枝。難將心事和人說,說與青天明月知。”
第二天,夫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學士。學士特意收拾出一間整潔的屋子,床帳、家具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府中上下的仆人們,因為華安即將成為新主管,紛紛前來討好,送來各種東西,把新房布置得富麗堂皇。選定良辰吉日,學士和夫人親自為華安和秋香主持婚禮。兩人在中堂拜堂後,在鼓樂聲中進入新房,結為夫妻,婚後生活甜蜜幸福,自是不必多說。
新婚之夜,秋香對華安說:“我總覺得與你似曾相識,我們是不是在哪裡見過?”華安笑著說:“小娘子不妨自己想一想。”又過了幾天,秋香突然問道:“之前在閶門遊船上,我看到的那個人是你嗎?”華安點頭笑道:“正是我。”秋香驚訝地問:“如果是這樣,你絕非普通人,為什麼甘願屈身到這裡做仆人?”華安深情地說:“我因為你在船邊的那一笑,從此難以忘懷,所以才出此下策。”秋香感慨道:“那日我見許多年輕人圍著你,拿出素扇求你書畫,你卻一概不理,倚著窗戶喝酒,旁若無人。我就知道你不是尋常人,所以才會一笑。”
華安稱讚道:“女子能在世俗中認出名士,你就像紅拂女、綠珠一樣聰慧過人!”秋香又說:“後來在南門街上,似乎又見過你一次。”華安笑道:“你的眼力可真厲害!確實如此。”秋香追問:“你既然不是普通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快把真實姓名告訴我。”華安鄭重地說:“我乃蘇州唐解元,與你三生有緣,才能如願以償。既然今晚說破了,這裡不能久留。我想與你謀劃長久之計,你願意跟我走嗎?”秋香毫不猶豫地說:“解元為了我,不惜屈尊至此,我怎敢不唯命是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天,華安將當鋪的賬目仔細整理,詳細記錄在一本賬簿上;又把房中衣物首飾、床帳器皿列成一賬;眾人贈送的物品也單獨記了一賬,每一筆都清清楚楚。三本賬目整理好後,他鎖在一個護書筐裡,鑰匙就掛在鎖上。隨後,他在牆上題詩一首:“擬向華陽洞裡遊,行蹤端為可人留。願隨紅拂同高蹈,敢向朱家惜下流。好事已成誰索笑?屈身今去尚含羞。主人若問真名姓,隻在廉宣兩字頭。”
當晚,他雇了一艘小船,停靠在河邊。等到夜深人靜,他將房門鎖好,帶著秋香悄悄上了船,連夜向蘇州駛去。
天亮後,家人發現華安的房門緊鎖,連忙稟報學士。學士讓人打開房門查看,隻見屋內床帳、物品擺放整齊,絲毫未動,護書筐裡的賬目也記載得明明白白。學士滿心疑惑,低頭沉思,卻想不出其中緣由。一抬頭,忽見牆上題著八句詩,讀完後,他心想:“此人原名肯定不是康宣。可他究竟為什麼來府中,還住了這麼久?若說是壞人,在錢財上卻又分毫不差。也不知道秋香為什麼願意跟他逃走,如今兩人又去了哪裡?我失去一個丫鬟倒沒什麼,隻是這樁事必須弄個明白。”於是,他叫來家童,找來捕快,懸賞捉拿康宣和秋香,然而四處搜尋,卻毫無消息。一年多過去,學士也漸漸不再追究此事。
一天,學士到蘇州拜訪客人,途經閶門。家童看到書坊中有一位秀才正坐著看書,模樣與華安極為相似,左手也有六指,趕忙稟報學士。學士不太相信,讓家童再去仔細查看,並打聽此人的姓名。家童回到書坊,正好看到那位秀才正和另一位同輩交談,隨後走下台階。家童十分機靈,悄悄跟在後麵。隻見兩人轉彎向潼子門走去,登上一艘船,身邊還有四五個仆從跟隨。家童從背後觀察那人的身形相貌,確定無疑就是華安,但又不敢貿然上前。他返回書坊,向店主打聽:“剛才在這裡看書的是什麼人?”店主回答:“那是唐伯虎解元相公,今天文衡山相公在船上設宴,請他去喝酒。”家童又問:“剛才和他一起走的是文相公嗎?”店主說:“那是祝枝山,他們都是有名的才子。”家童一一記下,回去稟報學士。學士大為震驚,心想:“早就聽說唐伯虎生性灑脫、不受拘束,難道華安就是他?明天我一定要親自去拜訪,看個究竟。”
第二天,學士寫好名帖,專程前往吳趨坊拜訪唐解元。解元得知後,急忙出門迎接,將學士請進屋內,分賓主落座。學士目不轉睛地打量著解元,越看越覺得他像華安。等到獻茶時,又見他雙手潔白如玉,左手確實有六指。學士心裡雖有疑問,卻不知如何開口。喝完茶,解元邀請學士到書房小坐。學士心中的疑惑未解,也不想輕易告辭,便一同來到書房。書房內布置得整齊雅致,學士不禁連連讚歎。
不一會兒,酒菜上桌,賓主二人對飲起來。喝了幾杯酒後,學士開口問道:“貴縣有個叫康宣的人,讀書卻未能考取功名,但很有學問,先生認識他嗎?”解元隻是含糊地應了幾聲。學士接著說:“此人去年曾在我家做書傭,改名叫華安。起初在我兒子的書館伴讀,後來到我的書房管理文書,最後還當了當鋪主管。因為他沒有家室,我就讓他在丫鬟中挑選一個成親。他選中了秋香,可婚後沒幾天,兩人就一起逃走了。房中的東西一樣沒拿,我實在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我曾派人到貴縣打聽,卻查無此人,先生可曾聽說過相關消息?”解元依舊隻是含糊回應。
學士見他不肯直說,實在忍不住,又說道:“此人的容貌與先生頗為相似,左手也有六指,不知是何緣故?”解元還是含混作答。過了一會兒,解元起身暫時離開。學士閒來無事,翻看桌上的書籍,發現裡麵夾著一張紙,上麵題著八句詩。他仔細一讀,正是當初華安在牆上題的那首詩。解元回來後,學士拿著詩問道:“這首詩是華安所作,字跡也是他的,為何會在先生這裡?其中必有隱情,還望先生如實相告,解開我的疑惑。”解元說:“請稍等,一會兒我就告訴您。”學士心中更加著急,說道:“先生若肯賜教,我就再坐一會兒,不然我這就告辭了。”
解元連忙說:“解釋清楚並不難,還請老先生再喝幾杯薄酒。”學士又喝了幾杯,解元則不停地勸酒。學士已有幾分醉意,說道:“酒已經喝得太多,不能再喝了。我向先生請教,隻是想解開心中的疑惑,彆無他意。”解元又說:“那就請再吃些飯菜。”飯後,仆人獻上茶。看看天色漸晚,童子點上蠟燭。學士滿心疑惑,起身告辭。解元攔住他說:“請老先生留步,馬上就為您解開謎團。”他讓童子舉著蠟燭在前引路,自己陪著學士來到後堂。
後堂內燈火通明,隻聽裡麵喊道:“新娘出來!”隻見兩個丫鬟攙扶著一位女子,邁著輕盈的步子緩緩走出。女子頭戴珠翠,麵容被遮擋得嚴嚴實實。學士見此情形,慌忙要退避,解元一把拉住他的衣袖說:“這是我的小妾。您是長輩,理應受她拜見,不必避嫌。”丫鬟鋪好氈子,女子便向學士行禮。學士慌忙還禮,解元卻按住他,不讓他還禮。女子拜了四拜,學士隻還了兩個揖,心中覺得很過意不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行完禮後,唐解元牽著小娘子走到華學士身邊,嘴角掛著笑意問道:“老先生仔細瞧瞧,方才您說學生與華安樣貌相似,不知這位女子,可也與秋香有幾分相像?”華學士定睛端詳,恍然大悟,隨即放聲大笑,手忙腳亂地拱手作揖,連聲道自己冒犯了。唐解元見狀,趕忙說道:“該賠罪的是學生才對。”
兩人隨後一同回到書房。唐解元吩咐仆人重新擺上杯盤酒菜,洗淨杯盞,再次開懷暢飲。酒過三巡,華學士忍不住再次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唐解元便將在閶門遊船上與秋香初見,到後來喬裝成華安進入華府,直至帶秋香離開的前因後果,一五一十地詳細道來。聽完這番經曆,兩人不禁拍手稱奇,放聲大笑。華學士感慨道:“從今往後,我自然不敢再把你當作普通的記室看待,你我之間,少不得要行翁婿之禮了。”唐解元笑著回應:“要是真按翁婿之禮,隻怕又要勞煩丈人您破費為小女準備豐厚嫁妝了。”兩人相視一笑,氣氛輕鬆融洽,直至深夜,才儘興作彆。
華學士回到船上,取出袖中唐解元留下的詩句,平鋪在桌上,反複品讀琢磨。他喃喃自語道:“首聯‘擬向華陽洞裡遊’,說的是原本打算去茅山進香;‘行蹤端為可人留’,分明是途中邂逅秋香,才停下了腳步。第二聯‘願隨紅拂同高蹈,敢向朱家惜下流’,可見他甘願屈身華府,早有與秋香一同離去的打算。第三聯‘好事已成誰索笑?屈身今去尚含羞’,其中意思一目了然。尾聯‘主人若問真名姓,隻在康宣兩字頭’,‘康’字與‘唐’字的字頭相同,‘宣’字與‘寅’字的字頭無異,原來是在暗指‘唐寅’二字,怪我當初未能參透。他這番舉動看似癡傻鐘情,卻在離開時將府中衣飾財物一一封存歸還,分毫不取,實在是個知禮守義之人,這份行事作風,遠超出尋常名士的風流之舉。”
回到家中,華學士將這段奇聞趣事講給夫人聽。夫人聽後也驚歎不已,於是精心籌備了價值千金的豐厚嫁妝,派家中的老嬤嬤專程送往唐解元家中。自那以後,兩家結為親戚,往來頻繁,親密無間。時至今日,吳中一帶仍將唐解元與秋香的這段故事,當作一段廣為流傳的風流佳話。
唐解元曾作《焚香默坐歌》,詩中字句皆為自述生平心事,寫得尤為精妙。詩歌中如此寫道:
“我焚香靜坐,默默自省,口中輕念,心中思索。問問自己,心中可有算計他人的陰謀?口中又說過哪些欺瞞的話語?做人若能言行一致、心口如一,那孝悌忠信的品德便由此開始培養。至於其他細微之處的品德,或許有些出入,但又怎能動搖我的行為準則。有時頭戴花枝,手持酒杯,聽歌童演唱,觀舞女起舞。‘食色性也’,這是古人就說過的人之常情,可如今卻有人將其視為羞恥之事。反觀這些人,他們心中所想、口中所說,又有多少是昧著良心、毫無天理的勾當。背地裡做壞事,表麵上卻想遮掩,這樣做又有什麼益處,不過是白費力氣罷了。請諸位坐下,且聽我一言,凡人有生必有死,若能做到死後麵對閻君也問心無愧,那才稱得上是堂堂正正的好男子。”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