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獨孤生歸途鬨夢_古典白話合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典白話合集 > 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獨孤生歸途鬨夢

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獨孤生歸途鬨夢(1 / 2)

東園之中,蝴蝶上下翻飛,忙忙碌碌,恍惚間又似聞到羅浮山上花兒的香氣。夢境或短或長,究竟是為了何事?莫要貪戀虛幻,誤了人生前程。

從前有一對夫妻,正值青春年華,新婚燕爾,恩愛非常,整日如膠似漆,感情如同魚兒離不開水一般。可新婚才三天,丈夫就被官府傳喚。原來是為了緊急押送軍糧,文書上寫了他的名字,要求他必須前往軍前交納。一旦延誤時間,就要按軍法處置。

丈夫立刻就得出發,連回家和妻子當麵告彆的機會都沒有,隻能托人捎個口信。這是皇命在身,由不得自己,他一路匆忙趕路,心裡卻心心念念想著家中的妻子。這份思念又不好向旁人訴說,隻能獨自黯然傷神。一天下來,滿腦子都是妻子的身影。當晚,他住在旅店,竟然夢到和妻子像往常一樣相聚。從那以後,他夜夜都能在夢中與妻子相見。一個月後,他在夢中見到妻子懷有身孕,醒來後也隻是一笑置之。

好在他按時完成了錢糧交納,平安無事,便星夜兼程趕回家鄉。交完文書,一進家門見到妻子,心中滿是歡喜。這一來一回,大約過去了三個月。俗話說:“新娶不如遠歸。”夫妻二人夜裡互訴衷腸,恩愛自不必說。妻子向他說起分彆後的相思之苦,還提到自己每晚都做著同樣的夢,描述的夢境和丈夫的一模一樣。而且,她真的有了三個月的身孕。若這夢是丈夫先說的,或許還有些可疑;可偏偏是妻子先提起,可見夢中魂魄相遇,真的能交感成胎,這都是夫妻二人彼此思念、心意至誠的緣故。

接下來要說的,是一個因為夫妻過度思念而引發的奇妙夢境故事。正所謂:夢中的念想並非全是虛假,而白日裡為生活奔波也不必太過較真。

唐朝德宗皇帝貞元年間,有個進士複姓獨孤,雙名遐叔,家住在洛陽城東的崇賢裡。他自幼聰慧過人,十歲就能寫文章。到了十五歲,已經精通經史,下筆千言,文思泉湧。他的父親獨孤及曾擔任司封之職,在世時,為遐叔定下了一門親事,女方是同年為官的司農白行簡的女兒娟娟小姐。娟娟小姐不僅生得花容月貌,刺繡描花也是信手拈來。更難得的是,她飽讀詩書,擅長作賦吟詩,若去參加文科考試,妥妥能中個狀元。她和遐叔郎才女貌,彼此情投意合,這樁婚事就這麼定下了。

可沒想到,遐叔的父母相繼離世,嶽父嶽母也跟著去世。他還沒來得及考取功名,家中就日漸衰落,仆人都走光了,隻剩下幾間空蕩蕩的屋子。白行簡的兒子白長吉,是個嫌貧愛富、凶狠勢利的人。見遐叔家道中落,就想毀棄婚約,打算把妹妹嫁給安陵的富家子弟。幸好娟娟小姐是個貞烈女子,她剪下頭發發誓,絕不改嫁。白長吉拿她沒辦法,隻好讓她照舊嫁給遐叔。不過,白氏出嫁時,除了自幼服侍她的丫鬟翠翹,沒有任何嫁妝。

白氏嫁過來後,心甘情願守著清貧的日子,沒有一絲怨言。她每日早起做飯,夜裡紡織,全力支持遐叔讀書。遐叔一來敬重她為守婚約截發的氣節,二來欣賞她出眾的才華,三來又愛慕她嬌美的容顏,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如魚得水。白氏家族裡的其他人,也憐惜遐叔是個尚未得誌的才子,對他十分尊敬。唯獨白長吉,一心攀附權貴,總說妹妹是窮骨頭,非要跟著遐叔這樣的窮光蛋,丟了他的臉麵,見到遐叔就像看到眼中釘、肉中刺。遐叔雖然貧窮,但生性清高,不願討好奉承他人,因此和白長吉漸漸斷了往來。

貞元十五年,朝廷開科取士,發布了黃榜,規定三月間各地進士都要前往京師參加殿試。遐叔告彆白氏,前往長安,他自信憑借自己的文才,一定能高中榜首。誰知這次主持貢舉的是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鄭餘慶,本來已經將遐叔的卷子定為第一名。然而,遐叔的策論中提到:奉天之難,都是因為奸臣盧杞獨攬朝權,才使得涇原節度使姚令言與太尉朱泚發動兵變,搶奪府庫。可見眾多君子齊心協力治理天下尚有不足,一個小人卻能輕易攪亂天下,所以君主用人一定要謹慎。

德宗皇帝生性猜忌多疑,認為遐叔這是在指責朝廷、譏諷時政,於是將他的頭卷廢棄,不予錄取。白氏的兩個族叔,白居易和白敏中,文才本不如遐叔,卻都高中了。隻有遐叔一人落第,他滿心沮喪,連夜收拾行李東歸。白居易和白敏中得知後,一起來為他餞行,一直送到十裡長亭才依依惜彆。遐叔在途中愁緒滿懷,賦詩一首:“童年挾策赴西秦,弱冠無成逐路人。時命不將明主合,布衣空惹上京塵。”

一路上曉行夜宿,過了些日子,遐叔回到東都洛陽,見到妻子,心中滿是慚愧,整日把自己關在書房裡發憤讀書。每當想起落第的事,就忍不住黯然淚下。白氏常常安慰他:“大丈夫總會有飛黃騰達的時候,何必如此灰心喪氣。”遐叔感激地說:“多謝娘子好意,多次寬慰我。隻是如今家中一貧如洗,衣食無著。就算日後能有出頭之日,也解不了眼前的困境,這可如何是好?”

白氏說:“俗話說‘十訪九空,也好省窮’。我想公公做官三十年,難道沒有幾個在重要職位上的門生故舊嗎?你何不在這段空閒時間去拜訪求助?說不定能得到他們的資助,這樣讀書的費用就有著落了。”這番話點醒了遐叔,他說:“娘子說得有理。但我從小讀書,沒怎麼與人交往,父親的門生故舊我也不認識。隻知道一個叫韋皋的,是京兆人,表字仲翔。當初他被丈人張延賞趕出家門,來投奔先父,父親舉薦他做了官,對他有大恩。如今他擔任西川節度使。我若去拜訪他,或許能得到幫助。隻是東都到西川,相隔萬裡,往返一趟就要一年時間。我走之後,你在家中的生活費用怎麼辦?我實在放心不下。”

白氏說:“既然有這樣的熟人,就該收拾行李,送你前去,家中的事我能應付。就算有短缺,還能向姑姊妹家借,你不必擔心。”遐叔高興地說:“若能如此,我就放心了。”白氏又問:“隻是路途遙遠,無人跟隨,這可怎麼辦?”遐叔無奈道:“就算有人,也沒有足夠的盤纏,隻能作罷。”

於是,他們選了個好日子,白氏幫遐叔收拾好冬夏的衣物,帶著丫鬟翠翹,親自到開陽門外為他餞行。夫妻二人正難舍難分的時候,突然下起一陣大雨,他們急忙跑到路邊一座廢棄的寺廟裡躲避。這座寺廟名叫龍華寺,是北魏時廣陵王所建,殿宇宏偉壯觀。台階下種滿了各種奇花異果,還有一座鐘樓,樓上的銅鐘,聲音能傳到五十裡外。後來,銅鐘被胡太後移入宮中。唐太宗時,有位胡僧又重新鑄了一口鐘,聲音也能傳出二十多裡。唐玄宗時期,寺裡還有五百僧眾,香火旺盛。但後來安祿山的黨羽史思明攻陷東都,屠殺僧眾,把鐘磬熔鑄成兵器,花果樹木也被砍伐當柴燒,這座寺廟就此衰敗。

遐叔和白氏看到這破敗景象,感歎道:“這麼好的一座寺廟,難道就沒有好心人願意出資重新修建嗎?”於是,他們在佛前虔誠祈禱:“懇請神靈保佑,如果將來能夠功成名就,定當捐出俸祿,重新修整這座寺廟。”雨停之後,二人踏上各自的路途,就此分彆。正所謂:蠅頭微利驅使著人四處奔波,而前方等待著的,是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旅程。

暫且不說白氏回家後的事。單說遐叔在旅途中,日夜趕路,整整一個月後,來到了荊州。他登上前往西川的船,從這裡開始都是逆流而上。除非遇到大風,才能升起布帆借助風力前行。風稍微小一點,就隻能靠纖夫拉纖。你知道什麼是“百丈”嗎?其實就是纖繩。不過川船上的纖繩有些特彆:是用一寸多寬的竹片,裹著生漆和麻絲連接而成,大約有一百多丈長,所以川中人把它叫做“百丈”。船頭立著轆轤,用來纏繞“百丈”。岸上拉纖的人,就聽船中打鼓的號令行動。

遐叔看到這情景,才想起杜甫的詩中寫過“百丈內江船”,還有“打鼓發船何處郎”,說的正是這東西。又走了十多天,來到黃牛峽。這裡的山形狀像一頭黃牛,在三四十裡外就能遠遠望見。峽中的水流格外湍急,船很難行進,所以當地有句俗語說:“朝見黃牛,暮見黃牛;朝朝暮暮,黃牛如故。”

又經過十餘日的行程,遐叔來到了瞿塘峽。這裡的水流愈發湍急洶湧。峽中有座石山,名為灩澦堆。每年四五月江水上漲時,這灩澦堆僅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麵。順流而下的船隻,一旦避讓不及撞上它,瞬間就會船毀人亡,十分危險。遐叔望著這險峻的水道,歎息道:“我不遠萬裡投奔他人,還不知結果如何,就先經曆這般驚恐,我娘子哪裡知道我此刻的處境?”

實際上,巴東峽江共有三段:第一段是瞿塘峽,第二段是廣陽峽,第三段是巫峽。這三峽之中,數巫峽最為綿長。兩岸高山聳立,古木鬱鬱蔥蔥,枝葉遮蔽江麵,隻留下中間窄窄一線青天。除非是正午時分,陽光才能穿透枝葉灑下。數百裡內,岸上荒無人煙,唯有猿猴的啼叫聲日夜不停。因此,當地流傳著這樣的俗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斷客腸。”

巫峽之上便是巫山,山上有十二座山峰。其中一座山峰上建有高唐觀,相傳楚襄王曾在此觀中夜宿,夢中有位美人願與其相伴。臨彆時,美人自稱是伏羲皇帝的愛女,小字瑤姬,尚未出嫁便已離世,如今是巫山之神,“朝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襄王醒來後,對神女念念不忘,命大夫宋玉作《高唐賦》,描繪神女的絕美姿容。後世之人便在山上建廟,名為巫山神女廟。

遐叔在江中遠遠望著神女廟,捧起江水當作祭品,默默祈禱:“神女若真有靈,能托夢給世人。懇請您為我給家中的妻子白氏托夢,告訴她我旅途平安,讓她不必擔憂。我定會賦詩表達謝意,絕不像宋玉那般寫下褻瀆之語,汙了神女的清名,還望神女明鑒。”自古道“有其人,則有其神”,既然遐叔誠心禱告,還許下賦詩的承諾,那神女又怎會隻有行雲布雨的本領,而沒有其他靈感回應呢?日後自然會有應驗,正所謂:禱祈仙夢通閨閣,寄報平安信一緘。

出了巫峽,再經過巴中、巴西等地,眼前仍是滔滔大江。不知不覺又走了一個多月,遐叔終於抵達成都。城外臨江之處,便是濯錦江。為何叫濯錦江呢?原來成都所產的錦品質上乘,被朝廷稱為“蜀錦”。織好的蜀錦,需用這江水漂洗,方能使顏色更加鮮亮奪目,因此得名。當年唐明皇為躲避安祿山之亂,曾在此駐蹕,並將成都改為南京。這裡是西川節度使開府治事的地方,沃野千裡,人口密集,繁華似錦。

遐叔無心欣賞沿途美景,徑直入城,來到帥府門前打聽韋皋的消息。沒想到數月前,因雲南蠻夷叛亂,韋皋已率領兵馬前去征剿,需等叛亂平定後才能回府。征戰之事,本就難以預料歸期,遐叔得知這個消息,頓時驚慌失措,無奈歎道:“常說‘鳥來投林,人來投主’,怎麼偏偏我獨孤遐叔命運如此坎坷?不遠萬裡而來,卻撲了個空。況且一路盤纏早已用儘,此地又無親友,如今隻有來的路,卻沒了回去的盤纏,這不是活生生要把我困死在這裡嗎!”

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正當遐叔在帥府門前歎氣時,旁邊忽然走來一位道士,問道:“君子為何歎息?”遐叔答道:“我是東都人士,複姓獨孤,雙名遐叔。因科舉落第、家境貧寒,特來投奔故人韋仲翔,希望能得到他的資助。不料時運不濟,他早已出征。若在此等候,不知何時才能等到他凱旋;若想回去,又沒有盤纏。進退兩難,故而長歎。”道士說:“我身為道家之人,以濟世助人為宗旨,我的道觀離此不遠。君子如今身處困境,若不嫌棄粗茶淡飯,可在我觀中暫且住下,等節度使回府,也不枉你這一趟遠行了。”遐叔再三道謝:“若能如此,真是感激不儘!隻是多有打攪了。”說罷,便跟著道士前往道觀。

這道士與遐叔素不相識,為何肯收留他呢?倘若當日無人相助,遐叔恐怕就要流落異鄉,不知何時才能歸家。這難道不是他在困境中意外的幸運嗎?

當下,遐叔與道士離開節度府,走了不到一二裡路,隻見道路兩旁蒼鬆翠柏鬱鬱蔥蔥,中間一條寬闊平整的大路,儘頭處一座山門映入眼簾,上麵題寫著“碧落觀”三個巨大的金字。這座道觀是三國時期漢昭烈帝劉備為道士李寂所建。到了唐明皇時期,有位得道高人徐佐卿又對其進行了重新修繕,觀內清幽靜謐,宛如仙境。

遐叔進入觀中,先瞻仰參拜了神像,隨後道士將他引入房間,重新行禮,賓主分座而談。遐叔抬眼打量房間,布置得十分雅致。忽見牆上掛著一幅詩軸,你猜這是誰的作品?竟是遐叔父親司封獨孤及送徐佐卿回蜀時所作的詩,內容為:“羽客笙歌去路催,故人爭勸彆離杯。蒼龍闕下長相憶,白鶴山頭更不回。”原來,當年唐明皇聽聞徐佐卿是有道之士,曾以隆重的禮儀征聘他入朝為官。但徐佐卿不願為官,獲賜驛站車馬返鄉,滿朝公卿大夫紛紛賦詩相贈,唯有獨孤及這首詩最為出眾,被道觀當作珍寶代代相傳。

遐叔看到父親的手跡,不禁潸然淚下。道士見狀問道:“君子見了此詩,為何落淚?”遐叔如實相告:“不瞞道長,因見到先父的筆墨,心中感傷。”道士得知遐叔竟是獨孤及之子,此後對他的招待更加周到、敬重有加。

時光飛逝,轉眼間半年過去。此時,韋皋成功降服雲南諸蠻,班師回到帥府。遐叔趕忙備好禮物前去拜見,一來慶賀他得勝歸來,二來訴說自己窮困潦倒、遠道而來求助的緣由。然而,世事難料,“故人長望貴人厚,幾個貴人憐故人”,現實往往不如人意。

韋皋見到遐叔,熱情設宴款待。正想多留他些時日,以表關懷,卻突然傳來消息:吐蕃讚普因雲南諸蠻被韋皋收服,失去了侵擾蜀地的幫手,竟調集三十餘萬大軍,大舉進犯,妄圖與韋皋一決高下。軍情緊急,韋皋一邊上表向朝廷奏報,一邊緊急調兵遣將,準備迎敵。

遐叔無奈歎息:“我在此苦苦守候半年,才得以相見,卻又遇此戰事,真是命途多舛。”於是向節度府告辭。韋皋勸道:“如今吐蕃入侵,戰火紛飛,哪裡還有安全的歸鄉之路?我已囑咐道士好生照料你。待擊退番兵,道路安寧,再為仁兄設宴餞行。”遐叔彆無他法,隻得應允,繼續留在碧落觀中,暫且按下不表。

且說韋皋率領大軍離開成都,抵達葭萌關外,與吐蕃軍隊相遇。他先派使者前去交涉:“我朝與貴國和親後,嫁公主為讚婆,兩國約定永不興兵。如今為何背盟,屢屢侵犯我蜀地?”吐蕃讚普回應:“雲南各部本就臣服於我國,你為何擅自用兵,侵占我國疆界?速速歸還雲南,我便撤兵;若有半句不從,定叫你西川難保!”韋皋義正言辭道:“聖朝統禦四方,天下何處不歸大唐?要戰便戰,雲南絕無歸還之理!”

吐蕃軍隊沒了雲南夷人做向導,對當地地形不熟。韋皋提前在深山密林中遍插旗幟,偽裝成伏兵;又命步兵手持藤牌,伏地前進,用大刀砍向吐蕃騎兵的馬腿。一聲炮響,戰鼓齊鳴,唐軍發起猛烈衝鋒。吐蕃軍隊猝不及防,頓時大亂,被韋皋打得丟盔棄甲,大敗而逃。韋皋乘勝追擊,一路將吐蕃軍隊逐出邊境,直搗讚普新築的末波城,將其攻破。這場戰役,殺得吐蕃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韋皋大獲全勝,戰功赫赫。

韋皋見吐蕃軍隊遠遁,隨即下令班師回朝,同時派快馬向朝廷奏捷。一路上,將士們喜氣洋洋,馬鞭敲擊金鐙,奏響勝利的凱歌,齊唱著歡快的戰歌,踏上歸程。

且說獨孤遐叔在碧落觀中長住,心情愈發鬱悶。一日,他信步外出遊覽,試圖排解心中的愁緒。不知不覺間,他來到一處名為升仙橋的地方。相傳,漢朝時司馬相如在臨邛縣與卓文君私奔回到成都,因家境貧寒遭人輕視,便在這橋柱上題下兩行大字:“大丈夫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後來,司馬相如官拜中郎,奉詔開通雲南道,持節而歸,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誌向。

遐叔站在橋上,向東眺望,感慨道:“我自認為有不亞於司馬相如的才華,妻子也有卓文君那般的美貌。可何時才能有乘坐駟馬高車的風光日子呢?”走下橋後,他正準備返回道觀。此時正值暮春時節,林中傳來子規鳥一聲聲“不如歸去”的啼叫。這叫聲讓遐叔心中的愁悶更添幾分,他長歎道:“當初與娘子分彆時,本以為一年半載就能歸來,誰知拖延至今,還無法回家。老天爺啊!我不敢奢望韋皋能給予豐厚的饋贈,隻盼他早日擊退蕃兵,送我返鄉,這樣也能讓娘子在家少些日夜牽掛。”

春去夏來,又過了一年多,終於等來了韋皋凱旋回師的消息。捷報傳到朝廷,唐德宗得知韋皋成功擊退吐蕃,立下大功,龍顏大悅,親自下旨加授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同時繼續兼任西川節度使。韋皋回府那天,轄區內大小文武官員紛紛帶著牛酒前來拜賀。等軍中事務稍作安頓,遐叔也前往帥府慶賀。他考慮到自己客居他鄉,沒有合適的禮物,便作了一篇《蜀道易》。為何取這個名字呢?當年唐玄宗天寶末年,安祿山叛亂,鄭國公嚴武任西川節度使。拾遺杜甫為避難來到西川,丞相房綰也被貶為節度府屬官。因嚴武生性多疑狠辣,翰林供奉李白便作《蜀道難》,結尾特意寫道:“錦城雖雲樂,不如早歸家”,以此表達對房綰、杜甫二人處境的擔憂。遐叔故意將“難”字改為“易”字,寫成樂府詩,一來讚頌韋皋的功德遠超嚴武;二來表明自己寓居成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顧,與房綰、杜甫二人的境遇不同,希望借此暗暗打動韋皋。詩中寫道:

“籲嗟蜀道,古以為難。蠶叢開國,山川鬱盤。秦置金牛,道路始刊。天梯石棧,勾接危巒。仰薄青霄,俯掛飛湍。猿猴之捷,尚莫能乾。使人對此,寧不悲歎。自我韋公,建節當關。蕩平西寇,降服南蠻。風煙寧息,民物殷繁。四方商賈,爭出其間。匪無跋涉,豈乏躋攀;若在衽席,既坦而安。蹲鴟療饑,筒布禦寒。是稱天府,為利多端。寄言客子,可以開顏。錦城甚樂,何必思還。”

韋皋讀完《蜀道易》,讚歎不已,對遐叔說:“從前李白所作的《蜀道難》,太子賓客賀知章稱他是天上謫仙人。如今看來,仁兄的才華不遜色於李白。我幕府正缺一名書記,打算上奏朝廷,請仁兄以禮部員外的身份,暫任西川節度府記室參軍,這樣我也能朝夕向您請教。不知仁兄能否應允?”遐叔回答道:“我朝最重科舉功名。凡是讀書人,若不是通過科舉及第出身,即便做到三公九卿的高位,終究會被人輕視。我雖三次科舉落第,但壯誌未減,怎能輕易放棄先世的科名?如今客居貴地已一年多,妻子白氏在家音信全無,我日夜牽掛,難以釋懷。好不容易等到您回府,正想告辭返鄉。還望您體諒我的心情,不要怪我拒絕您的好意。”韋皋說道:“既然仁兄不願,我也不敢勉強。隻是眼下歲末,冰雪滿地,路途難行。不如等開春後,我為您置辦行裝送行,也不算晚。”遐叔一來見韋皋態度誠懇,二來考慮到天氣確實惡劣,便又留了下來。

就這樣,熬過了臘月,迎來新年,很快又到了上元佳節。成都府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本就是西南地區的繁華都會。自唐玄宗在此駐蹕後,四方朝貢都彙聚於此,頗具京都的繁華氣象。此前嚴鄭公鎮守巴蜀,為政平和,使得這裡市井繁榮、府庫充盈。如今韋皋繼任,降服雲南諸夷,大破吐蕃五十萬大軍,威名遠揚。韋皋性格豪爽,見地方安定、民心歸附,便提前傳令,讓成都城內城外都張燈結彩,與民同樂。這道命令一下,無人敢不遵從。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連續五個夜晚,家家戶戶門前都紮起燈柵,懸掛著造型新奇的花燈和精巧的煙火,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晝。舞獅、耍蠻等社火表演不斷,鼓樂笙簫聲響徹通宵。韋皋每夜都在散花樓上大擺筵席,專門邀請遐叔一同觀賞元宵盛景。

剛到燈會結束,遐叔便去告辭。韋皋再三挽留,他卻歸心似箭,執意要走。韋皋無奈,隻好說:“仁兄歸心已決,我也不好強留。但我還備有一杯薄酒和些許盤纏,想在萬裡橋東再與仁兄話彆,還請不要推辭。”隨即傳令安排一艘船隻,次日在萬裡橋等候,護送遐叔東歸;又指派一名長行軍士隨行護送。

第二天,韋皋在萬裡橋設宴為遐叔餞行。他親自舉起酒杯說:“這座橋曆史悠久,當年諸葛孔明送費禕出使東吳,說‘萬裡之行,實始於此’,這座橋因此得名。如今仁兄前程似錦,也將從這裡起步,希望您多加保重。我雖已年邁,也盼望著能聽到仁兄科舉高中的好消息,到時定會為您慶賀。”韋皋一連敬了三杯酒,隨後捧出一個錦囊,說道:“我深受令尊推薦之恩,才有今日。隻是因公務繁忙,未能報答大恩,讓您遠道而來,實在慚愧。如今盜賊橫行,不便讓您攜帶太多財物。這裡備有三百金,權當路費。另外還有黃金萬兩、蜀錦千匹,等道路安寧後,我會派人專程送到您府上。請不要嫌我微薄,辜負了您父親的恩情。”他又喚過軍士囑咐道:“一路上要小心照顧,不可怠慢。”軍士連連叩頭答應。遐叔再三拜謝:“能得到這些,已是喜出望外,怎敢再勞煩您日後相送。”他接過錦囊,在軍士的跟隨下登上船隻。韋皋站在橋上,一直目送船隻消失在視野中,才返回府中。

遐叔告彆韋皋後,乘船東行。順水行舟,速度極快,不到兩三天,便到了巫峽之下。遠遠望見巫山神女廟,他想起:“當初經過這裡時,曾暗自祈求神女托夢給妻子白氏,還許諾賦詩致謝。也不知這夢到底托成了沒有?我可不能失信。”於是,他隨口吟誦一首詩以了卻心願:“古木陰森一線天,巫峰十二鎖寒煙。襄王自作風流夢,不是陽台雲雨仙。”題詩完畢,他又對著山上行禮稱謝。

過了三峽,又到荊州。沒想到隨行的軍士突然生病,遐叔反倒要照顧他。又走了幾天,到了漢口。從這裡到洛陽,都是旱路。軍士病雖痊愈,但難以承受騎馬奔波的辛勞。遐叔寫了一封信,留下一些盤纏,讓軍士乘船返回,自己則收拾行李上岸。他很會打算,買了一頭牲口,向洛陽進發。大約走了一個月,終於到了洛陽地界,離著開陽門隻剩三十多裡。此時天色漸晚,他一心想著儘快回家,便策馬前行。又走了十多裡,月亮已經升起。借著月光,他又趕了十來裡路,隱隱聽到鐘鼓之聲,心想:“城門想必已經關閉,就算趕到也進不去了。這裡正是龍華古寺,我人困馬乏,不如先在此歇息一晚。”於是,他解下錢囊,下馬走進山門。卻不知這一晚,將會發生一段奇妙的故事——“蝴蝶夢中逢佚女,鷺鷥杓底聽嬌歌”。

再說另一邊,白氏自龍華寺前與遐叔分彆後,雖然家中依舊貧寒,生活拮據,但幸好她女工技藝精湛,又精通詩文。而且白氏家族在東京也是大族,族中姑姊妹們有的來向她學習針線活,有的來請教詩詞,總會送上一些禮物作為酬謝,因此她的生活勉強能夠維持。隻是她時常想起丈夫臨彆時說的話,原本約定一年歸來,可為何三年過去,還不見他的蹤影?

白氏心中滿是擔憂,她知道西川路上儘是一線天、人鮓甕、蛇倒退、鬼見愁這般險惡之地。古往今來,人人都說路途艱難,沒有比得上蜀道的。一想到丈夫要途經那些地方,她就揪心不已,生怕他遭遇危險。自分彆後,丈夫音信全無,也不知他是否平安。“這叫我如何能安心?”她心中暗想。

白氏也曾想親自前往西川打聽消息,可轉念又想:“我一個女流之輩,平日裡足不出戶,如何去得?除非能在夢中與他相見,才能知曉實情。”於是,她整日思念丈夫,茶不思飯不想。深閨寂寞,百無聊賴之際,她提筆寫下一首詩:“西蜀東京萬裡分,雁來魚去兩難聞。深閨隻是空相憶,不見關山愁殺人。”

白氏一心盼著能在夢中與丈夫相見,可三年多過去,始終未能如願。清明佳節這天,家中的姑姊妹們邀她一同去踏青遊玩,白氏哪有這般閒情逸致,便推辭不去。到了晚上,她對著孤燈,呆呆地想著丈夫。坐了一整晚,回頭看見丫鬟翠翹早已酣睡。白氏自覺無趣,隻好上床休息,可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她心裡想著:“我怎麼就這麼命苦,連做個夢見他一麵都不行?”又想:“就算在夢裡見到他,終究是虛幻的,作不得準。如今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我一定要親自去蜀中找他,才能放下心來。”可她又擔心家裡的姊妹們知道了不會答應,“不如瞞著她們,明早就悄悄出發。”

正想著,外麵傳來雞鳴聲,天漸漸亮了。白氏趕忙起身梳妝,換上一身村姑打扮,收拾好盤纏銀兩和幾件衣服,打成包裹。她看翠翹睡得正香,也沒叫醒她,就悄悄出門了。白氏離開崇賢裡,很快出了開陽門,路過龍華寺,不知不覺就到了襄陽。


最新小说: 渣男滅我滿門,我就重生當他皇嬸 開局四個孽徒,師尊後院日日起火 蝙蝠俠穿越蜘蛛俠 青春的燼火 康城警事錄 捍衛地球家園 屯田就送仨老婆,為了養家我竟成皇帝? 陛下你的白月光救贖來了 重生88變老虎,東北這嘎達當霸主! 海闊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