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詩寫道:“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係羅衣。”這首詩出自唐朝玄宗皇帝時期的一位道人李遐周之手。李遐周精通道術,開元年間被玄宗召入宮中,後來又出宮住在玄都觀內。天寶末年,安祿山勢力日益囂張,各地百姓都對此深感憂慮,然而玄宗卻未能察覺,反而愈發寵信安祿山。有一天,李遐周悄然離去,無人知曉他的去向,隻在他居住的牆壁上留下了這首題詩。當時的人們都不明白詩中的含義,直到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逃往蜀地,六軍嘩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詩句中的預言才一一應驗。後來人們解讀說:“燕市人皆去”,指的是安祿山發動叛亂,率領燕薊地區的士兵起兵;“函關馬不歸”,說的是大將哥舒翰在潼關戰敗,全軍覆沒,沒有一匹馬能活著回來;“若逢山下鬼”,“山下鬼”合起來是“嵬”字,暗指蜀地的馬嵬驛;“環上係羅衣”,則是因為楊貴妃小字玉環,正是在馬嵬驛,高力士用羅巾將她縊死。道家之人竟能預知未來之事到如此程度。這是因為玄宗本是孔升真人轉世,所以一心崇道,當時許多有道術的人,如張果、葉法善、羅公遠等眾多仙人異人都紛紛前來相聚,他們在皇宮內往來,各自施展神奇的法術,種種奇妙之事數不勝數,相比之下,李遐周的那點算術小技,也就不值一提了。
再說張果,他本是帝堯時期的侍中,習得胎息之術,能夠連續多日不進食,也不知已經活了多少歲。一直到唐玄宗時期,他隱居在恒州中條山中。張果出行時常騎著一頭白驢,這頭驢一天能走數萬裡。到達目的地後,他便把驢像紙一樣折疊起來,厚度僅和一張紙差不多,然後放進巾箱裡。要是想再騎,對著折疊的紙驢噴一口水,它立刻又變回驢的模樣。如今人們所說的八仙中有張果老騎驢,說的就是他。
開元二十三年,玄宗聽聞張果的大名,派了一位名叫裴晤的通事舍人,騎著驛馬前往恒州迎接。裴晤來到中條山,看到張果牙齒脫落、頭發斑白,一副乾瘦衰老的模樣,心裡不免有些嫌棄,態度也變得傲慢起來。其實張果早已洞悉裴晤的心思,兩人剛行完禮,張果突然倒地,氣息微弱,看上去已經斷氣。裴晤見狀,著急地說:“你要是死了,我該怎麼向皇上複命啊?”但他又轉念一想:“聽說神仙喜歡試探人,說不定這不是真死,我有辦法。”於是,裴晤點燃一爐香,對著張果的“屍體”跪下,一邊虔誠地念誦,一邊將天子派他前來求道的心意詳細訴說了一遍。不一會兒,張果竟漸漸蘇醒過來。裴晤經此一驚,深知此人不簡單,不敢再強行催促,連夜騎馬趕回京城,將事情的經過如實奏報給玄宗。玄宗聽後更加好奇,認為裴晤辦事不力,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著皇帝的璽書,乘坐舒適的安車再次前往迎接。徐嶠為人小心謹慎,這次張果便跟隨他來到東都洛陽,在集賢院安置好行李後,乘坐轎子進入皇宮拜見玄宗。
玄宗見張果是個老者,便問道:“先生既然已經得道,為何牙齒頭發還如此衰老?”張果回答:“我年事已高,學道尚未圓滿,所以才是這副模樣,實在慚愧!如今陛下問起,不如我把這些齒發都去除了更好。”說完,他就在皇上麵前將胡須頭發一股腦兒拔得乾乾淨淨。接著又握緊拳頭,在口中用力敲打,把幾顆殘缺不全的牙齒也逐個敲落,頓時滿口鮮血。玄宗大驚失色:“先生何必這樣做?先出去休息一會兒吧。”張果退下後,玄宗心想:“這老頭兒太古怪了。”隨即傳命再次召見。隻見張果慢悠悠地走了進來,雖然麵容還是先前的樣子,但頭發已經變得烏黑發亮,胡須也漆黑如墨,一口牙齒潔白如雪,比年輕人的牙齒還要好看。玄宗大喜,將他留在內殿賜酒。
喝了幾杯後,張果推辭道:“老臣酒量淺,最多隻能喝兩升。我有個弟子,能喝一鬥酒。”玄宗命他把弟子召來。張果嘴裡不知念叨了些什麼,隻見一個小道士從殿簷上飛落下來,看上去十五六歲的樣子,容貌十分清秀。小道士上前叩頭行禮,然後走到張果麵前施了一禮,說話清晰有條理,禮節也十分周到。玄宗讓他坐下,張果卻說:“使不得,弟子應當侍立一旁。”小道士聽從師命,恭敬地站在旁邊。玄宗越看越喜歡,便讓人斟酒賜給他,小道士杯杯一飲而儘,一連喝了一鬥酒,也沒有推辭。張果見狀,起身替弟子推辭道:“不能再賜酒了,他承受不住。要是喝過量了,恐怕會出意外,惹得陛下笑話。”玄宗說:“喝醉了又何妨?我恕你無罪。”說著,玄宗親自起身,拿著一個玉杯,斟滿酒後,送到小道士嘴邊,強迫他喝。小道士剛喝了一口,隻見酒水突然從頭頂噴湧而出,把他的帽子衝得歪到一邊,掉落在地。小道士去撿帽子時,腳步踉蹌,身子也跟著摔倒在地。玄宗和旁邊的嬪妃們見狀,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大家仔細一看,小道士不見了,地上隻剩下一個金酒壺,裡麵滿滿裝著酒。仔細查驗,發現這個酒壺竟是集賢院的物品,而且它剛好能裝一鬥酒。玄宗對此感到十分驚奇。
第二天,玄宗打算去鹹陽打獵,便邀請張果一同前往。圍獵結束後,前軍捕獲了一隻長著大角的鹿,準備送到廚房宰殺。張果看到後連忙阻止:“不能殺!這是一隻仙鹿,已經活了一千多歲。當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上林苑打獵時,我曾跟隨侍奉,活捉了這隻鹿。後來漢武帝不忍心殺它,便將它放生了。”玄宗笑著說:“鹿有那麼多,怎麼知道這就是那隻鹿?而且時代變遷,以前的鹿怎麼能保證不被其他獵人捕獲,一直活到現在呢?”張果說:“漢武帝放生這隻鹿的時候,曾將一片銅牌紮在它的左角下作為標記,不妨查看一下是否有。”玄宗命人查驗,果然在鹿的左角下發現了一塊約兩寸長的銅牌,上麵有兩行小字,隻是已經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了。玄宗這才相信。他又問道:“元狩五年是哪一年?到現在過了多少年了?”張果回答:“元狩五年是癸亥年,那年漢武帝開始開鑿昆明池,到今年甲戌年,已經過去八百五十二年了。”玄宗命太史官推算曆法,結果與張果說的絲毫不差。從此,大家都知道張果已經活了一千多歲,朝中群臣無不欽佩。
一天,秘書監王回質和太常少卿蕭華兩人一同前往集賢院拜訪張果。張果迎接他們坐下後,突然笑著對二人說:“人要是娶了公主,可真是讓人害怕!”兩人被他說得一頭霧水,麵麵相覷,不明白他的意思。正疑惑間,外麵傳來傳呼聲:“有詔書到!”張果趕忙命人安排香案接旨。原來,玄宗有個女兒叫玉真公主,從小就喜歡修道,一直未婚。在婚姻之事上,民間稱為“嫁”和“娶”,而皇家則稱為“降”和“尚”。玄宗見張果是真仙下凡,又知道女兒喜好道術,便想把女兒嫁給張果,促成這樁仙姻仙眷,也好讓女兒跟著張果學習道術,日後能夠雙修成仙。主意已定,玄宗便頒布了詔書。宮中使者帶著詔書來到集賢院張果處,宣讀完畢後,張果隻是哈哈大笑,不肯謝恩。使者看到王、蕭二人在旁邊,便向他們說明天子想把公主下嫁的意思,讓他們幫忙勸說。二人這才明白張果之前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說道:“仙翁早就知道這件事,剛剛還提起過。”使者和二人一起勸說了一番,可張果還是笑個不停。使者見勸說無果,隻好回去向玄宗複命。
玄宗見張果拒絕這門親事,心中不悅,便與高力士商量:“我聽說堇汁毒性極強,喝了立刻就會死亡。如果不是真仙,肯定不敢喝。無論如何,要拿這老頭兒試一試。”當時正值大雪紛飛,天氣極為寒冷。玄宗召張果進宮,將堇汁倒入酒中,讓宮人斟滿熱酒,說是給仙翁禦寒。張果拿起酒杯便一飲而儘,一連喝了三杯,臉上漸漸有了醉意。他環顧四周,咂了咂嘴說:“這酒味道不太好!”接著打了個哈欠,倒頭便睡。玄宗在一旁默默觀察,沒有作聲。過了一會兒,張果醒了過來,說道:“奇怪!奇怪!”他從袖中取出一麵小鏡子一照,隻見一口牙齒都變得焦黑。張果看到禦案上有一把鐵如意,便讓左右拿來,將黑牙一顆顆敲下,收進了衣帶裡。隨後,他取出一包藥,將少許藥粉擦在口中的齒穴上,又倒頭睡去。這一覺睡得十分安穩,過了一個多時辰才醒來,此時他滿口牙齒竟然都重新長了出來,而且比先前更加堅固潔白。玄宗對他越發敬重,賜號通玄先生,但心裡還是對他的來曆有所懷疑。
當時,有個叫歸夜光的人,擅長辨識鬼魅。唐玄宗把他召來,讓他觀察張果,歸夜光卻沒看出任何異常。還有一位邢和璞,精通占卜之術。有人找他算命,他隻要擺弄幾下算子,就能說出對方的姓名,以及其命運的順逆、壽命的長短,從未有過差錯。唐玄宗一直對他的本事感到驚奇,於是吩咐道:“你給張果算上一算。”邢和璞拿起算子,反複撥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急得耳根通紅,可不僅算不出張果其他方麵的事,就連他的壽數也毫無頭緒。
這時,還有個道士叫法善,也身懷諸多奇妙法術。唐玄宗便私下向他詢問張果的來曆。法善說:“張果的出身,隻有我知曉,但卻不能說。”玄宗追問原因,法善回答:“我說了必定會死,所以不敢說。”玄宗執意要他講,法善無奈道:“除非陛下脫去帽子、光著腳救我,我才能保住性命。”玄宗答應了他的條件。法善這才說道:“他是混沌初開時的一隻白蝙蝠精。”話音剛落,他便七竅流血,四肢僵直,不知生死如何。玄宗急忙跑到張果麵前,脫去帽子、光著雙腳,連連稱自己有罪。張果見皇帝這般模樣,倒也沒有太在意,慢悠悠地說:“這小子多嘴,若不懲治他,恐怕會壞了天地間的大事。”玄宗苦苦哀求:“這是朕的意思,並非法善的過錯,還望仙翁饒恕他。”張果這才回心轉意,讓人取來水,朝著法善一噴,法善立刻蘇醒過來。
再來說說葉法善,他表字道元,祖籍處州鬆陽縣,家中四代人都致力於修道。葉法善二十歲左右時,曾遊曆括蒼、白馬山,在石室內遇見三位神人,他們身著錦衣、頭戴寶冠,傳授給他太上密旨。從那以後,葉法善便四處誅殺精怪、掃蕩凶妖,救人於危難之中。他初入京城時,武三思獨攬大權,葉法善常常暗中觀察吉凶征兆,保護中宗、相王以及玄宗,因此遭到武三思的忌恨,被流放到南海。唐玄宗即位後,葉法善騎著白鹿,僅用一夜時間就從海上回到了京城。在玄宗執政期間,但凡有吉凶之事發生,葉法善總是能提前上奏告知。
有一天,吐蕃派遣使者進獻寶物,寶函封得十分嚴實。使者上奏說:“函內藏有機密,請陛下親自開啟,不要讓其他人知曉。”朝中大臣們不知道這寶物是真是假,也不明白其中緣由,一個個麵麵相覷,不敢輕易開口。隻有葉法善暗中上奏:“這是個凶險的信函,應該讓吐蕃使者自己打開。”唐玄宗聽從了他的建議,降旨讓使者開函。吐蕃使者領旨後,不知其中有詐,剛揭開函蓋,函中暗藏的弩箭突然發射,使者當場中箭身亡。原來這是吐蕃設下的陰謀,企圖謀害唐朝天子,他們在函中設置機關,連使者本人都不知情,卻被葉法善識破,不僅讓唐朝天子免於暗算,還讓吐蕃使者自食惡果。
開元初年,正月十五元宵夜,唐玄宗在上陽宮觀賞花燈。尚方匠人毛順心匠心獨運,施展高超技藝,搭建了三十多間彩樓,每座彩樓高達一百五十尺,樓身鑲嵌著無數金翠珠玉。人們在樓下仰望,隻見樓上滿是龍鳳螭豹等各種鳥獸造型的花燈。花燈一點燃,那些龍鳳螭豹等鳥獸造型,有的盤旋飛舞,有的搖頭擺尾,形態各異、千奇百怪,仿佛是神工之作,完全不像是人力所為。唐玄宗觀賞完畢,大為高興,立即傳旨:“速速將葉尊師召來一同欣賞!”過了一會兒,葉法善來到樓下朝見。唐玄宗讚歎道:“好漂亮的花燈!”葉法善卻說:“這花燈固然精美絕倫,但依臣看,西涼府今夜的花燈也不遑多讓。”唐玄宗疑惑地問:“尊師何時見過西涼府的花燈?”葉法善回答:“剛剛臣就在那裡,因為陛下緊急召見,所以才趕了回來。”唐玄宗覺得他的話十分離奇,便故意問道:“朕如今想去西涼府看燈,能去嗎?”葉法善胸有成竹地說:“這有何難!”他讓唐玄宗閉上眼睛,叮囑道:“千萬不可擅自睜開,否則會有危險。”唐玄宗照做後,葉法善大喝一聲:“疾!”瞬間,唐玄宗隻覺腳下祥雲升起,已與葉法善一同置身於雲霄之中。片刻之間,他們便降落到地麵。葉法善說:“陛下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唐玄宗睜開雙眼,隻見眼前燈影連綿數十裡,車馬喧鬨,男女往來如織,熱鬨景象與京城不相上下。唐玄宗連連稱奇,突然感慨道:“如此良宵美景,可惜沒有酒喝。”葉法善問:“陛下隨身帶了什麼物品?”唐玄宗說:“隻有鏤鐵如意在手中。”葉法善便拿著鏤鐵如意前往酒家,換來了一壺酒和幾碟小菜,與唐玄宗對飲起來。喝完酒後,他們歸還了酒家的酒具。唐玄宗說:“我們回去吧。”葉法善再次讓唐玄宗閉上眼睛,二人騰空而起,不一會兒就回到了上陽宮樓下。此時,出發前宮中演奏的歌曲還未結束,而他們卻已往返千裡有餘。唐玄宗懷疑這是道家的幻術障眼法,並不相信真的到了西涼。但他突然想到:“剛才用鏤鐵如意換酒,這可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第二天,他派了一名宦官,以其他名義前往涼州秘密查訪鏤鐵如意。果然,在那家酒家中找到了這把如意,酒家說:“正月十五夜裡,有個道士拿它換酒喝了。”至此,唐玄宗才相信自己真的去西涼看過花燈。
這一年八月中秋夜,月光皎潔如銀,天空萬裡無雲。唐玄宗在宮中賞月,聽著笙歌,飲著美酒。他倚著白玉欄杆,仰頭望著明月,思緒萬千,心中感慨不已。有詞為證:“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透骨寒,人在水晶宮裡。蛇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遍地,欲跨彩雲飛起。”唐玄宗不禁感歎道:“這明月普照天下,光芒如此璀璨,月中必定有非同尋常之處。聽說嫦娥偷吃仙藥後,奔月住在月宮,既然月中有宮殿,應該可以遊覽一番。隻是怎樣才能上去呢?”他急忙傳旨宣召葉法善。葉法善應召而來,唐玄宗問道:“尊師的道術,能否帶我到月宮一遊?”葉法善回答:“這有何難!請陛下即刻啟程。”說罷,他將手中的板笏往空中一擲,瞬間出現一條如銀鏈般的橋,一直延伸到月亮裡。葉法善扶著唐玄宗踏上銀橋,橋麵平穩好走,他們每走過一段,身後的橋便隨之消失。沒走多遠,他們來到一個地方,露水打濕衣裳,寒氣刺骨。前方有一座玲瓏的四柱牌樓,抬頭望去,上麵掛著一塊大匾額,寫著六個金字。唐玄宗認出是“廣寒清虛之府”六個字。於是,他和葉法善從大門走了進去。隻見庭前有一棵巨大的桂樹,枝葉繁茂,樹蔭不知覆蓋了多少裡。桂樹之下,無數身著白衣的仙女,騎著白鸞翩翩起舞。庭階上,還有一群同樣打扮的仙女,各自手持一件樂器,正在演奏,與跳舞的仙女相互呼應。這些仙女看到唐玄宗和葉法善走進來,既不驚訝,也不招呼,依舊自顧自地吹奏、起舞。唐玄宗看得入神,葉法善指著她們介紹道:“這些仙女名為‘素娥’,身上穿的白衣叫做‘霓裳羽衣’,她們所奏的曲子,名叫《紫雲曲》。”唐玄宗向來通曉音律,他跟著節奏,默默地將樂曲記了下來。後來回到宮中,他把這首曲子傳授給楊貴妃,並將其命名為《霓裳羽衣曲》,這首曲子流傳於樂府之中,成為唐朝難得一見的美妙樂章,這都是後話了。
唐玄宗聽完仙曲,感覺寒冷,想要返回人間。葉法善駕起兩片彩雲,彩雲平穩如地,無需邁步,二人便回到了人間。路過潞州城上空時,他們仔細傾聽,譙樓的更鼓正敲三下。此時月色更加明朗,把潞州城照得如同白晝,城中景象清晰可見。夜深人靜,四周一片寂靜。葉法善說:“臣侍奉陛下在深夜來到此地,城中百姓並不知道。陛下剛剛學習了仙樂,何不在此演奏一曲?”唐玄宗欣然道:“甚好,甚好。隻是方才沒有帶玉笛來。”葉法善問:“玉笛在哪裡?”唐玄宗說:“在寢殿中。”葉法善說:“這有何難!”他伸手一指,玉笛便從雲中飄落下來。唐玄宗大喜,接過玉笛,回憶著在月中學到的節奏,吹奏了一曲。他又從袖中摸出幾枚金錢,灑向城中,隨後乘著月色返回皇宮。直到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那天夜裡,潞州城中有些睡不著的人,聽到嘹亮的笛聲,覺得不同尋常。有人起身傾聽,卻發現笛聲是從半空中傳來,不知是怎麼回事。第二天,有人在街上撿到金錢,便向官府報告。官府官員認為這是祥瑞之兆,於是上表奏聞朝廷。十幾天後,奏表送到唐玄宗手中。玄宗看了奏表,心想:“八月十五夜裡,有天樂降臨潞州城,還撿到金錢,這是國家的祥瑞,值得萬分慶賀。”玄宗心中明白其中緣由,不禁開懷大笑。從那以後,他對葉法善更加敬重,就像對待張果一樣,時常將他們二人留在宮中,有時一起下棋,有時比試小法術,以勝負為樂。
一天,張果和葉法善在宮中下棋,唐玄宗收到鄂州刺史的表文。表文稱,本州有個仙童叫羅公遠,精通道術。原來,刺史迎春那天,人群中出現一個身穿白衣、身高丈餘、模樣怪異的人,眾人見了紛紛驚逃。旁邊一個小童喝道:“孽畜!怎敢擅自離開,驚動官府?還不速速離去!”那人一聲不吭,拎起衣角,匆匆跑了。府吏覺得小童行為異常,一把將他抓住,帶到官府,向刺史稟明情況。
刺史詢問小童姓名,小童回答說姓羅,名公遠,還稱剛才是守江龍上岸看春,自己喝令它回去。刺史不信:“你怎麼知道是龍?得讓我親眼見到真形才行。”小童說:“請等到後天。”到了約定日子,小童在水邊挖了個一尺深的小坑,距離江岸一丈多,引來江水。刺史和郡人都來圍觀,隻見一條五六寸長的白魚隨流遊進坑中,跳躍兩下後漸漸變大。一道青煙從坑中升起,霎時間,黑雲遮空,天色昏暗。小童喊道:“大家快到津亭上去!”眾人正跑著,電光閃爍,大雨傾盆而下。過了一會兒,雨勢稍歇,隻見一條大白龍從江心騰起,龍頭直插雲霄,許久才消失不見。刺史看得真切,立刻上表奏明,還讓羅公遠隨表進京麵見皇帝。
唐玄宗把這事告訴張果和葉法善,讓羅公遠與他們相見。張、葉二人見了羅公遠,大笑道:“這村童能懂什麼?”二人各自拿起一把棋子,握在拳中問:“我手裡有什麼?”羅公遠笑道:“都是空的。”等二人攤開手,果然沒有棋子,而棋子都在羅公遠手中。張、葉二人才知道這小童有些本事。唐玄宗讓羅公遠坐在葉法善下首,當時天氣寒冷,幾人圍爐而坐。
劍南有一種果子叫“日熟子”,一天一熟,但送到京城就不新鮮了。張果和葉法善每天用仙法派人去取,過午必定送到,所以唐玄宗總能吃到新鮮的果子。這天到了晚上還沒送來,二人心中疑惑,商量道:“難道是羅公遠搗鬼?”便一直盯著羅公遠。原來羅公遠剛到爐邊,就把火箸插在灰裡,見他們起疑,才笑嘻嘻地把火箸拔起來。沒多久,使者就到了。葉法善質問:“今天為何來遲?”使者說:“剛要到京城,就看見火焰連天,根本過不去,剛才火滅了才趕來。”眾人都驚歎佩服羅公遠的法術。
當時楊貴妃還沒入宮,武惠妃深受唐玄宗寵愛。玄宗崇奉道教,惠妃卻篤信佛教,各有所好。惠妃信任的僧人叫金剛三藏,也是個奇人,道術與葉法善、羅公遠不相上下。有一次,唐玄宗駕臨功德院,突然背癢,羅公遠折下竹枝,化作七寶如意,給玄宗撓背,玄宗十分高興,轉身問金剛三藏:“大師也能這樣嗎?”三藏說:“羅公遠用的是幻化之術,臣為陛下取來真的如意。”說著從袖中拿出一個六寶如意獻上。玄宗剛接過三藏的如意,手中羅公遠的如意立刻變回竹枝。玄宗回宮後告訴武惠妃,惠妃十分開心。
唐玄宗想去東洛,對惠妃說:“我和你一起去,讓葉法善、羅公遠和金剛三藏也隨行,看他們鬥法,一決勝負,如何?”武惠妃欣然同意:“臣妾願一同前往觀看。”於是傳旨安排車駕,不久便到了東洛。當時正在修建麟趾殿,庭中有一根大方梁,長四五丈,直徑六七尺。唐玄宗對葉法善說:“尊師試試把這梁舉起來。”葉法善領命施法,隻見方木一頭抬起幾尺,另一頭卻紋絲不動。玄宗問:“尊師神力非凡,為何隻抬起一頭?”葉法善奏道:“三藏讓金剛神眾壓住了一頭,所以抬不起來。”其實葉法善是故意這麼說,想讓武惠妃有麵子,好讓三藏展露本事,然後再勝過他。武惠妃聽了,暗喜佛法高深。三藏也以為是實話,頗為得意。隻有羅公遠低著頭,隻是笑。
玄宗有些不服氣,又對三藏說:“法師既然神力非凡,葉尊師比不上你。這裡有個銅瓶,法師能念咒把葉尊師收入瓶中嗎?”三藏領命放好銅瓶,讓葉法善按佛門之法盤腿而坐,念動咒語。咒語還沒念完,葉法善的身體就慢慢縮小,靠近瓶口。念到第二遍,葉法善已到瓶口,“嗖”地一聲鑽了進去。玄宗心中很不高興。過了一會兒,葉法善還沒出來,玄宗又問三藏:“法師既然能讓他進去,能讓他出來嗎?”三藏說:“進去難,出來是我的拿手本領。”於是又念起咒來,可念完咒語,葉法善還是沒出來。三藏著急了,接連念了好幾遍,依然沒有動靜。玄宗驚道:“難道尊師出事了?”臉色都變了。武惠妃也大驚失色,三藏慌了神,隻有羅公遠在一旁笑得合不攏嘴。玄宗問他:“現在怎麼辦?”羅公遠笑道:“陛下不必擔心,法善就在附近。”三藏又念了一會兒咒,葉法善還是沒出來。正沒轍時,高力士來報:“葉尊師求見。”玄宗大驚:“銅瓶還在這兒,他從哪兒來的?”急忙召見詢問。葉法善答道:“寧王邀臣吃飯,剛才正在施法,要是當麵奏請陛下,肯定不讓去,正好借著入瓶的機會,到寧王家吃了飯才回來。要不是法師的咒語,還去不成呢。”玄宗大笑,武惠妃和三藏這才放下心來。
葉法善說:“法師已經施過法了,現在該我回禮了。”他拿來三藏的紫銅缽盂,放在爐中燒得通紅,然後拿在手裡隨意擺弄,就像拿著普通物件。突然,他雙手捧起缽盂,朝著三藏的光頭猛地扣下去,三藏嚇得大叫一聲,慌忙逃走,玄宗大笑起來。羅公遠說:“陛下覺得有趣,其實這隻是道家的小把戲,葉師何必展示!”玄宗說:“尊師何不也施展一法,讓朕開心開心?”羅公遠問:“請問三藏法師,想讓我施展什麼法術?”三藏說:“貧僧請求護住袈裟,試試羅公能否取走。取不走,是羅公輸;取得走,是貧僧輸。”玄宗大喜,眾人一同來到道場院,觀看他們比試。
金剛三藏搭建了一座法壇,點燃香火。他把袈裟放進銀盒,再套上好幾層木函,仔細鎖好,放置在法壇之上。隨後,三藏自己在壇上打坐。唐玄宗、武惠妃和葉法善都看到,壇中出現一層菩薩,外麵環繞著一層金甲神人,最外層還有一層金剛,聖賢們一個挨著一個,防護十分嚴密。三藏目不轉睛地守護著,不敢有絲毫懈怠。
羅公遠坐在繩床上,談笑自如,看不出有什麼特彆的舉動。眾人都緊緊盯著他,可他卻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過了好一會兒,唐玄宗忍不住說:“怎麼這麼慢?難道很難取到嗎?”羅公遠回答:“臣不敢自誇有本事,也不知道能不能取到,讓三藏打開看看就知道了。”唐玄宗便讓三藏開函取袈裟。三藏見層層封鎖完好無損,心中暗喜,可打開銀盒一看,不禁叫出聲:“糟了!”裡麵空空如也,袈裟早已不翼而飛。三藏臉色瞬間變得煞白,半天說不出話來。
唐玄宗拍手大笑,羅公遠上奏道:“請派人到臣的院內,打開櫃子就能拿到。”宮中使者領命而去,不一會兒,袈裟就取來了。唐玄宗看著袈裟,問羅公遠:“朕見菩薩尊神防護森嚴,你是用什麼辦法取出來的?”羅公遠解釋道:“菩薩力士,是聖中的佼佼者;甲兵諸神,隻是道術中的小角色。至於太上至真的玄妙之處,不是一般術士所能理解的。剛才是玉清神女去取的,就算有菩薩金剛守護,他們連神女的身形都看不見,取起來就像走在平坦大道上,有什麼阻礙呢?”唐玄宗聽了十分高興,賞賜給羅公遠大量財物。葉法善和金剛三藏也都對羅公遠的神通佩服不已。
唐玄宗想跟羅公遠學習隱形術,羅公遠卻拒絕了,他說:“陛下是真人轉世,肩負著保國安民的重任,身為萬乘之尊,學這種小法術有什麼用呢?”唐玄宗聽了大怒,厲聲責罵他。羅公遠見狀,直接鑽進殿柱裡,還大聲數落唐玄宗的過失。唐玄宗更加憤怒,下令劈開柱子抓他。柱子劈開後,羅公遠又躲進了玉碣中。唐玄宗命人把玉碣砸成幾十片,每一片上都有羅公遠的影像,卻拿他毫無辦法。最後,唐玄宗隻好向他道歉,羅公遠這才突然出現在麵前。
唐玄宗再三懇切地請求,羅公遠隻好答應傳授,但沒有傾囊相授。唐玄宗和羅公遠一起施展隱形術時,確實沒人能察覺。可一旦羅公遠不在,唐玄宗自己嘗試,總會露出一些破綻,不是衣帶現形,就是襆頭腳露出來,宮中的人一下子就能發現。唐玄宗知道羅公遠沒有教全,便賞賜了許多金銀綢緞,想討他歡心。有時甚至用威嚴恐嚇道:“不全部傳授,立刻處死!”但羅公遠根本不把這話當回事。
唐玄宗怒不可遏,喝令:“拖出去斬首!”刀斧手領命,將羅公遠押到刑場,斬殺示眾。
大約過了十個月,有個叫輔仙玉的內官,從蜀道回京途中,迎麵遇見羅公遠騎著驢走來。羅公遠笑著對內官說:“皇上太愛開玩笑,做事太不講道理了!”他從袖中拿出一封信,說:“把這個呈給皇上!”又拿出一包藥讓內官轉寄,說:“皇上問起,就說是‘蜀當歸’。”說完,瞬間消失不見了。
輔仙玉回京後向唐玄宗奏明此事,玄宗取過信一看,上麵寫著“姓維名厶這”,一時摸不著頭腦。輔仙玉剛退下,羅公遠就到了。唐玄宗這才恍然大悟,問道:“先生為什麼改了姓名?”羅公遠回答:“陛下曾經‘取’了臣的頭,所以臣就改了。”唐玄宗連忙行禮謝罪,羅公遠笑道:“開個玩笑而已,何必當真?”說完,他走出朝門,從此不知所蹤。
直到天寶末年安祿山叛亂,唐玄宗逃往蜀地,羅公遠又在劍門迎接聖駕,一路護送他到成都,然後拂袖離去。後來肅宗在靈武即位,唐玄宗擔心自己回不了長安,肅宗以太上皇之禮迎接,他才從蜀地返回京城。這時,玄宗才明白“蜀當歸”的含義,原來早有預示。這和李遐周的詩一樣,都展現了道家預知未來的奇妙之處。有詩為證:“好道秦王與漢王,豈知治道在經常?縱然法術無窮幻,不救楊家一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