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三年,蘇學虛隻得與眾人首次舉行這兩種祭祀,果然瘟疫平息,男女老少稍稍安寧。而且每次祭祀時,人們都退避回家,妖怪才出來享用祭品。第二天眾人去看時,牲畜和人都被吃得片甲不留,這苦難令上天都為之感傷。於是,眾人稱這妖怪為“五虎神”,還作了一首民謠:
“祈神本為求福,求福反受災殃。
人生稟承五氣,怎能當作犧牲。
五王竟成猛虎,百穀百姓如羊。
恨不能全離去,卻被業障拖累。”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多年。到了九月,包拯出巡鄭州,聲威赫赫,人人敬畏。百穀源的百姓深受其害,聽說包拯到來,無不歡欣鼓舞。蘇學虛和眾人趕到包拯麵前告狀,詳細訴說苦情。
包拯看了狀詞大驚,暗想:“五王是大神,絕不會如此狂暴,這必定是妖孽假借神名作惡。”他讓蘇學虛先回家,說:“等我親自前來,自有處理辦法。”當天,包拯誠心寫了一道疏文,禱告上蒼:“我認為,作為百姓的父母官,應當想著保全百姓,百姓的災害,就如同自己的災害;百姓的憂患,就如同自己的憂患。我愧受百姓重托,隻願百姓都能安寧。沒想到百穀源中竟有這樣的異災,這是我政治不修明,有負蒼天,罪該萬死。因此恭敬上奏,祈求上天顯威,讓我能平定一方。”
祝告完畢,包拯又寫了一道牒文,讓張千到百穀源當村的要路上秘密焚化,讓五王神和土地神不要讓妖怪逃脫。
自從包拯派張千去辦這件事,他忽然在幾案上睡著,夢見一位身穿紅袍、頭戴金盔的天神降臨,說:“百穀源五王廟的事,你不可責怪五王神,這是白蛇精在作怪。你明日就去除掉它。”包拯醒來才明白。
第二天,包拯讓李萬徑直到百穀源蘇學虛家安頓,又讓蘇學虛依舊綁人設祭。當夜,包拯叫李萬帶上一把勁弓,一同悄悄躲在五王神像背後。等到四鼓時分,隻見柱子上一條大白蛇下來吃人,眼睛像閃爍的星星,行動如同山崩。
包拯見狀大怒,張弓搭箭,射中白蛇的左眼,又發一箭,射中它的身體。白蛇慌忙逃回洞穴。包拯立即讓李萬解開被綁的人,大聲呼喊蘇學虛。蘇學虛和眾人奔來看見此景,包拯下令:“扶醒被綁的人,眾人領回去,調養一二。”
包拯對蘇學虛笑道:“這是妖蛇,不是五王神,你們怎麼如此愚蠢,被它害了數年人命,我今將它射死在柱中。”他喝令張千劈開柱子,隻見妖蛇氣息還未斷絕,李萬用繩索捆住它,發現柱中還有無數寶物和屍骨。包拯將寶物賞給蘇學虛、眾人以及張龍、李萬,自己手執清風劍,在五王廟前擊殺白蛇,並用火焚燒。
第二天,包拯將五王廟遷到彆處,在原地立了一座塔鎮壓。他安撫了百穀源的百姓一番,就派張龍、李萬收拾行李,返回州裡處理政務。蘇學虛與眾人叩拜包拯,感謝他的恩德,並作了一首詩讚頌:“今年遭難痛傷心,幸得青天救蘇醒。大德除害難報答,願您官運永昌盛。”
自從包拯斷了白蛇精一事,百穀源的百姓,老者得以安享晚年,幼者得以健康成長。包拯的威名,不僅被士大夫們敬仰,就連仁宗皇帝聽聞後,也對他讚歎不已。
第十五回出興福罪捉黃洪
斷雲:
黃洪用騾換馬心術奸,興福最終把馬討回還。
罰騾問罪真是神判決,包公威靈萬代永流傳。
話說開封府南鄉,有個大戶名叫富仁,家中有一匹上等騍馬。一天,他騎著這匹馬往北村收租,到了莊子後,就讓仆人興福騎馬回家。興福走到半路,下馬休息。有個漢子姓黃名洪,說是從南鄉來的,騎著一匹瘦騾,看見興福,也下騾休息。他走近興福問道:“大哥從哪裡來?”興福說:“我送主人到莊子收租回來。”兩人便坐在草地上聊天,不知不覺過了很久。
黃洪心生一計,說:“大哥,你這馬的膘情真好。”興福問:“客官懂馬嗎?”黃洪說:“我曾販過馬。”興福說:“我家主人不久前花錢買下這匹馬。”黃洪說:“大哥如果不嫌棄,讓我試騎一下。”興福沒懷疑他有歹心,就把馬給了他。黃洪很快跨上雕鞍,騎馬走了半裡地,卻不回頭。興福心裡一驚,連忙追馬。黃洪見他追趕,就用鞭子抽馬,飛快地抄近路跑了。
興福平白無故被惡徒搶走了馬,驚愕又無奈,後悔不已,隻好騎著黃洪的老騾,回莊子向主人領罪。富仁大怒,把興福痛打一番,命他牽著騾去府裡告狀。當時包拯正在公堂,興福進去告狀。包拯問:“你是哪裡人?”興福說:“小人名叫興福,是南鄉人,是富仁家的奴仆,狀告惡徒半路搶馬。”包拯問:“那個惡徒叫什麼名字?”興福把前麵的情況詳細說了一遍,說:“路上隻見過一麵,不知道姓名。”包拯責備道:“你這鄉民好不懂事!既然沒有對方的下落,怎麼來告狀?”興福哀求道:“久仰大人善斷無頭冤案,小民因此來伸冤。”包拯吩咐說:“我設一計,看你的運氣如何。你回家三天後再來聽候消息。”興福叩頭離去。
包拯讓趙虎把騾牽入馬房,三天不給草料,餓得那騾不停地叫。三天後興福來見包拯,包拯讓牽出那騾,叫興福出城,張龍跟在後麵,吩咐按計行事。讓興福從馬被搶的原路引著騾走,遇到草地,二人就攔擋驅趕,那騾竟自己奔回原來的路,不用加鞭。
他們跟著騾走到四十裡外,有個地方叫黃泥村。隻見村中一所瓦房,旁邊有一扇茅屋。二人在旁邊觀察,不料那騾竟直奔那家,進了茅屋叫起來。黃洪出來一看,見原騾跑了回來,暗自高興。當天張龍和興福就在鄰居家落腳。
第二天,黃洪得意地騎著那匹騍馬,帶著騾前往山中放養。張龍隨即帶興福去認人。興福看見黃洪大罵,上前拉過馬。黃洪正要來奪,就被張龍一把抓住,連人帶馬押往府中見包拯。包拯喝道:“你這惡徒狼心虎膽,不知道我包爺的手段,在平路上搶人馬匹,該當何罪?”黃洪理虧,難以抵賴。包拯吩咐張龍重重責打,給他戴上枷鎖示眾,罰沒那騾歸官,打七十杖後趕出。興福不該把馬給人試騎,也酌情責罰,讓他在當堂領回馬。兩人的供詞和領據都清清楚楚。看這一場小事,也可見包公揭露奸邪如同神明啊。
第十六回密捉孫趙放龔人
斷雲:
博子江頭引發禍端,機密不嚴守銀被侵。
包公斷案明如明鏡,盜賊如今也懷懼心。
話說江西南昌府有個商人,名叫宋喬,帶著一萬多兩白銀,前往河南開封府販賣紅花。路過沈丘縣時,他住在曹德充家中。當晚,曹德充備酒為他接風,宋喬暢飲至醉,獨自進入臥房,解開銀包稱完店錢,準備次日一早趕路。不料隔牆的趙國禎、孫元吉窺見此景,二人頓生竊取宋喬銀兩的歹念,還商量好第二天謊稱去某處做買賣。
次日,宋喬來到開封府,假裝成客人叩響龔勝家的門,喊著:“宋兄前來拜訪。”龔勝連忙開門,孫元吉和趙國禎突然從腰間拔出利刀,追趕龔勝欲下殺手,還衝進後堂大喊:“強人來了!”龔勝的妻子見狀趕緊往後門逃走。趙國禎和孫元吉趁機將宋喬的銀兩全部挑走,進城後藏在東門口。等宋喬回到龔勝家,龔勝將強盜劫銀的事告知他。宋喬進房查看,發現銀兩果然不翼而飛,心中憤恨不已,暗自懷疑龔勝與強盜私通,當天就向開封府告狀。
包拯立即派張千、李萬將龔勝帶到公堂審問。龔勝到案後,包拯大怒喝道:“你這賊子膽大包天,勾結盜賊謀財,罪該斬死!”隨即命令薛霸對龔勝嚴刑拷打。龔勝哀求道:“小人平生看經念佛,從不做壞事。自從宋喬到我家,第二天夜裡確實遭強盜劫走銀兩,日月三光都可作證。我若有私通行為,不僅該斬,粉骨碎身也甘願承受。”包拯聽罷,下令將龔勝收監,隨後派趙虎去各府州縣秘密探查消息。趙虎查訪一日後回報:“小人仔細查訪,毫無蹤跡。”包拯沉吟半晌:“這案子竟如此難斷。”
他親自悄悄前往監獄,探查龔勝的情況,聽到龔勝在獄中焚香誦經,第一祝:“願知府大人功業綿長,明察秋毫為我伸冤。”第二祝:“願我兒讀書進步。”第三祝:“願皇天保佑,讓我出監,與妻子白頭偕老。”包拯聽後心想:“此事果然有冤情。隻是沒有實證,無法放他出去。”他又喚來張千,拘傳原告宋喬審問:“你一路過來,曾在何處停留?”宋喬答道:“小人隻在沈丘縣曹德充家歇了一晚。”包拯聽後讓宋喬先退下。
次日,包拯扮成南京客商,前往沈丘縣,投宿曹德充家,借口購買氈套,遇到酒店就進去喝酒。過了數月,一天,他同曹德充去景靈橋買氈套,回店喝酒時,遇見兩人也在店中飲酒。那兩人見曹德充進來,便與他行禮,問道:“這位客官是哪裡人?”曹德充答道:“是南京人。”兩人便笑著對曹德充說:“趙國禎、孫元吉如今獲利千倍。”曹德充追問:“他們是拾到天財了嗎?”那二人說:“他兩個去開封府做買賣,半月內就撿到若乾銀兩,還在省城置房買田,有好幾頃呢!真是好造化!”
包拯聽在心裡,暗想:“宋喬的事想必就是這兩個賊乾的。”於是與曹德充回到家中,詢問那二人的姓名。曹德充回答:“一個叫趙誌道,一個叫魯大郎。”包拯記下名字,次日讓張千收拾行李回府。隨後,他命令趙虎帶上數十匹花綾錦緞,前往省城,借口向趙家兜售。
當時正值九月重陽,趙國禎請孫元吉在家飲酒,二人說道:“前兩年的事如今已經穩妥了。”還一同吟了一首詩:“枯木逢春發稚芽,殘枝沾露複開花。人生得運隨時樂,不作擎天賽石家。”趙虎進入他家時,恰逢二人吟完詩,趙國禎起身問:“客人從何處來?”趙虎答道:“我是杭州人,名叫崧嶠。”趙國禎拿起五匹綢緞查看,問:“這綢緞要多少價?”趙虎說:“五匹綢緞要十八兩銀子。”趙國禎便拿出三個銀錠,共計十二兩給他。孫元吉見趙國禎買了,也帶趙虎到自己家,同樣買了五匹,給了六錠銀子,也是十二兩。
趙虎拿到這些銀子,急忙回府稟報。包拯將這幾錠銀交給庫吏,藏在匣內與其他銀錠放在一起,然後喚張千拘傳宋喬來審。宋喬到公堂跪下,包拯將匣內的銀子給他看,宋喬隻認出其中幾錠,哭著說:“小人不瞞老爺,江西的銀錠是青絲出火紋,匣中隻有這幾錠是小人的,求老爺做主,小人萬死不忘!”包拯令張千將宋喬收監,迅速派張龍、李萬前往省城捉拿趙國禎、孫元吉,又派趙虎、薛霸去沈丘縣拘拿趙誌道、魯大郎。
三日後,四人全部被帶到公堂跪下。包拯大怒道:“趙國禎、孫元吉,你們這兩個賊子,全然不怕我!黑夜劫財,坑害龔勝,是何道理?罪該萬死!好好招來,或許能免受嚴刑。”孫元吉和趙國禎起初不肯招認,包拯便喝問:“趙誌道、魯大郎,你們說的半月獲利之事,今日還敢不如實交代?”那二人隻得說出實情,趙國禎和孫元吉俯首無言,如實供認了罪行。
包拯命令李萬給他們戴上長枷示眾,各打四十大板。隨後喚出宋喬,將趙、孫二人家產判給宋喬作為補償;釋放龔勝回家務農;趙誌道二人也被釋放回家。最後,包拯命令薛霸、鄭昂將趙國禎、孫元吉押赴法場斬首示眾。自此以後,盜賊之風得以遏製,良善之行重新興起。包拯的威名,怎能不顯著於天下呢?
第十七回伸黃仁冤斬白犬
斷雲:
人畜相亂之事令人不齒,幸得包拯斷案如同神明。
淫亂之徒未料機關暗藏,一經審問儘吐往昔情事。
話說廣東廉州有個叫黃仁的人,家境富裕,不愛讀書,隻喜歡外出經商。一天,他帶著千金前往雲南做生意,一去就是一年。他的妻子章氏,才華與美貌兼具,也懂些文墨。正值二月時節,章氏見燕子雙飛,心中泛起漣漪,難以自持。她想與人交往,又怕被人恥笑。百般無奈之下,因家中有一隻白犬,章氏便將其引入臥房,與犬有了不當接觸。那犬似乎通了人性,從此章氏與犬關係親密,夜夜同處一室。
時光飛逝,轉眼五年過去。八月中秋這天,黃仁回到家中,章氏欣喜若狂。當夜正值佳節,她攜酒到亭中與丈夫對飲,訴說離彆之情。黃仁麵對美景,又與妻子久彆重逢,於是賦詩一首:
“戀爾妖媚器,心懷永不違。
今將重折柳,滴露透荼靡。”
章氏也和詩一首:
“數彆君子器,思情今會違?
花枝含萼蕊,待雨逐開香。”
吟完詩,夫婦二人攜手進入臥室。章氏關上門與黃仁安睡,卻聽見白犬不停地撞門。黃仁問章氏:“這畜生怎麼了?”章氏答道:“自從你走後,我無人作伴,便叫它入房相伴。”黃仁說:“既然如此,放它進來又何妨?”章氏卻說:“你彆管它。”黃仁不再多言,睡了過去。
到了次日夜裡,白犬依舊撞門不止。黃仁沒聽妻子的話,自己開門放犬進來。那犬竟不認得主人,徑直撲到床上,咬死了黃仁,之後又與章氏有了不當行為。章氏見犬咬死了丈夫,心生一計,次日清晨便放聲痛哭,並將黃仁頸部的血跡洗淨。不久,黃仁的堂叔黃一清來看望,詢問章氏:“你丈夫前日剛回,今日為何就死了?發生了什麼事?”章氏回答:“他回來後突然生病去世了。”黃一清懷疑章氏有通奸謀害丈夫的嫌疑,便向包拯告狀。
當時包拯擔任廉州兵備,他立即派趙虎傳訊章氏到公堂。包拯喝道:“你這潑婦如此淫亂,違背倫理謀害丈夫,罪該絞刑!”隨即命令張千對章氏嚴刑拷打,給她戴上枷鎖。章氏哭泣不止,哀求包拯:“我雖讀書不多,但也略知理法廉恥,行奸殺夫之事,我怎敢去做?丈夫外出期間,我從未與他人有過接觸,何來通奸之事?若有奸夫,必然會有往來,鄰居怎麼會沒人知道?丈夫是因病而死,求大人明察,饒我一命。”包拯聽罷,將章氏收監,等候後續判決。
次日,包拯誠心禱告城隍:“一邦百姓的命運,都寄托在你我身上。你斷陰事,我理陽間法紀,責任重大。如今黃仁死於妻子之手,此事真假未判,祈求神明啟示,以振紀法。”
到了夜裡三更,包拯夢見一人哭著跪在公堂前,訴說道:“我是黃仁,因妻子年少情欲萌動,與白犬有不當關係。我剛回家兩天,就被白犬冤死,並非妻子通奸謀殺。而且妻子做了一個包裹犬四蹄的布袋,現在床席下麵,大人可取來此物,我的冤情便可伸張。”說完,依舊哭泣著離去。包拯驚醒,心想黃仁的事果然如此。
次日,包拯令張千帶出章氏,對她嚴刑拷打,審問她與白犬的不當之事。章氏心驚失措,無法抵賴,如實招供。包拯又派李萬前往黃仁家將白犬帶到公堂,令張千押著章氏取來包裹犬蹄的布袋查看。最終,包拯命令趙虎、李萬將白犬押到法場處死示眾,又念及章氏,免去她的死罪,判杖刑五十,流放三千裡。包拯斷明黃仁的冤案後,廉州百姓無不感佩敬畏。
第十八回神判八旬通奸事
斷雲:
天理昭然不可欺瞞,奸情不論年齡體衰。
當時若沒包公斷案,誰能識破茅店私情。
聽聞包公任南直隸巡按之時,池州有位老者,年已八十,名叫周德,生性極為風流,心思十分狡詐。他見同族的寡婦羅氏容貌極美,便心生奸念,日日前往羅氏家中,漸漸與她熟稔並暗中挑逗。羅氏正值青春年少,經不住周德的撩撥,情愫暗生。一日,兩人交談中互訴情意,約定深夜相會。到了約定時間,羅氏見周德來到後園,便將他引入屋內,兩人同床共枕,關係親密。兩人相處一年多,鄰人漸漸都知曉了他們通奸的事。
羅氏丈夫的親弟周宗海多次委婉規勸無效,隻得向包拯告狀。包拯看了狀詞,心中暗想:“八十歲的老人,氣衰力倦,怎會有奸情?”於是派張龍先將周德帶到公堂審問。周德哭訴說:“我年老體衰,求生尚且來不及,怎敢亂倫犯奸?求老爺留情。”包拯心中更加疑惑,將周德收監後,又派黃勝傳訊羅氏到公堂嚴加審問。羅氏哭道:“我寡居在家,半步不出,何況與周德有尊卑之分,從不敢隨意交談,怎會有通奸之事?這都是流言汙蔑我,求老爺明察。”兩人供詞一致,甘心受刑也不肯招認。
包拯悶悶不樂,退入後堂,三餐不進。他的嫂子汪氏詢問:“叔叔為何不吃飯?”包拯說:“我今日遇到這樁官司,難以分辨真偽,因此煩悶得忘了吃飯。”汪氏欲言又止,將牙簪插在地上,暗示包拯。包拯立刻領悟,隨即升堂,令薛霸從獄中提出周德、羅氏再審。他讓張千將二人捆住鞭打,喝道:“老賊無知,敗壞綱常,死有餘辜!”又指著羅氏大罵:“你這潑婦淫亂,分明與周德通奸,還想瞞我!”隨即命令薛霸取來兩副拶棍,給周德、羅氏上刑並各打二百棒。二人受刑不過,隻得從實招認了通奸之事。
最終,包拯將周德、羅氏各杖打一百,讓周德回家,命周宗海押著羅氏另嫁他人。不久,包拯發出告示曉諭四方,池州百姓都稱包拯如同神明斷案。
第十九回還蔣欽穀捉王虛
斷雲:
虛一化二行騙本是不才之舉,卻用撮穀邪術迷惑官府。
若不是包公審問這樁情事,怎讓世人看見天理懲治惡徒?
傳說許州有兩個光棍,一個叫王虛一,一個叫劉化二,向來擅長用“撮摶”之術一種詐騙手法),專門欺詐大戶人家。兩人打探到南鄉有個巨富蔣欽,家中銀錢堆滿萬箱,穀物積存千倉,便設下一條計謀:帶上十兩銀子,前往蔣家買穀。到了蔣家,他們見到蔣欽說:“小人想向您買些稻子做買賣。”蔣欽答道:“先把銀子拿來看看。”虛一遞上十兩銀子,蔣欽收下後,立刻叫來仆人開倉,發出二十多車穀子,讓王虛一運走。
劉化二得了穀子,心中暗喜,隨即用“撮摶法”將穀子偷偷藏了起來。接著兩人假裝走了半裡路,又推著車回到蔣家,說做這買賣虧了本,要取回銀子另作他用。蔣欽看著穀子被運回倉中,便把銀子還給了他們。誰知這兩人拿回原銀後,竟用邪術把蔣家一整倉的穀子全部“撮”走了。當時運穀的車聲轟隆作響,塵土飛揚,鄰居望見後互相詢問:“蔣家發出這麼多穀做什麼?”有個佃農張小一,徑直跑到蔣家查看,笑著說:“恭喜官人賣出這麼多穀,得了多少銀子呀?”蔣欽疑惑道:“我沒賣穀啊。”張小一說:“我在半路都遇見運穀的車了,官人何必謙虛。”蔣欽大驚,心想:“莫非是中了撮摶騙術?”連忙叫仆人開倉查看——隻見之前賣穀的倉裡一粒穀子都不剩了。蔣欽這才確定穀子真的被邪術騙走,心中鬱悶,無可奈何之下,隻好到開封府告狀。
包拯讓蔣欽先回家,次日從義倉取了二百石穀子裝到船上,自己扮成湖廣來的買穀客商,前往許州公開收穀。他在穀子裡摻了湖廣產的靛藍作為標記。船到許州河下後,王虛一、劉化二聽說有商船運穀前來,又想用撮摶法行騙,便到船上拜訪“客商”:“請問客官是哪裡人?”包拯假稱:“我是湖廣人,姓褚名景先。”他反問二人:“兩位先生尊姓大名?”二人直答:“我叫王虛一,他叫劉化二。”包拯默默記下姓名。
互行禮節後,王虛一開口:“小人特來買穀。”“褚景先”說:“先把銀子拿來看看。”收下銀子後,包拯當即發了二十多車穀堆在岸上。王、劉二人見了穀子,先用撮摶法將其隱藏。過了一會兒,他們假裝爭吵:“這買賣做虧了!把穀還給褚客人,我們取銀回家!”包拯“看著”穀子被運回船艙,便把銀子還給了他們。誰知二人走後,船裡的穀子瞬間又消失得一粒不剩。
包拯回府後心生一計,發出告示說要修建興賢祠,目前缺少錢糧,還寫明:“百姓中捐銀一百兩的,賜官帶榮耀其身;捐穀三百石的,發給憑證免除徭役。”並讓鄉中老者上報各鄉村的富戶。當時王虛一、劉化二用邪術騙來上千石穀子,有老者看不慣他們囤穀太多,便把他們報給了官府。二人本想借此免除徭役,雖然被老者報為富戶,卻還暗自慶幸。包拯見上報名單中有王虛一等名字,立刻派薛霸持牌傳他們到公堂領取免差憑證。
王、劉二人見牌上寫著“領帖”二字,便召集人手運穀到府衙交給包拯。包拯見穀中混有靛藍,喝道:“果然是我原來的穀子!你們這兩個有名的光棍,今日這麼多穀是從哪裡來的?”二人爭辯道:“這是小人秋收的租穀。”起初死不承認。包拯大怒:“你們這賊膽太大!之前撮走蔣欽的穀,後來又騙我的穀,還敢硬爭?我這穀裡原就放了靛子做標記,你們自己看是不是!”隨即命令李萬將二人捆起來打了一百大板,戴上長枷示眾。
二人受刑不過,隻得如實招供。包拯問:“蔣欽的穀還在嗎?”王虛一說:“還存了一萬石在我家。”包拯便令張千押著劉化二回家,將穀子還給蔣欽。蔣欽領完穀子,到府衙叩頭謝恩。包拯搜出王虛一等用於撮摶行騙的邪術書籍,判王虛一去江西龍津驛服勞役五年,判劉化二去浙江江頭驛服勞役三年,命差役分彆押解二人赴役。從此,許州的撮摶騙術便絕跡了。
第二十回伸蘭女嬰媸冤捉和尚
斷雲:
國法昭彰不可違逆,人生何必費儘心機。
員成空使盜鞋奸計,入獄方知包拯英明。
話說江州城東永寧寺有個和尚,法名吳員成,生性輕佻放浪。當地有位施主叫張德化,娶了南鄉韓應宿的女兒韓蘭女嬰為妻,夫妻恩愛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嗣,因此懇切祈禱,希望能延續香火。每逢三元聖誕,張家都會設壇建醮,每月初一、十五,也專門請員成到家誦經。
員成見韓蘭女嬰容貌秀美,鬢發如墨,步履間香塵浮動,身姿翩翩,紅裙飄動時更是儘顯嬌柔風韻,不禁心猿意馬,誦經時頻頻走神,欲念叢生,漸漸動了奸邪之心。他苦思無計,直到一晚回寺後,才密謀道:“韓家有個婢女叫小梅,這事若沒有她幫忙,恐怕難以成功。”
次日,趁張德化外出,員成以討齋糧為由來到張家,賄賂小梅,求她偷來韓氏的一隻睡鞋。小梅悄悄將鞋交給了他。員成得鞋後欣喜若狂,回寺後捧著鞋子感歎道:“鳳鞋啊鳳鞋,你惹起我的風情!昔日求而不得,讓我如癡如醉;今日得你在手,可稱我良緣!不知佳期何時定?”
員成賦詩後,每日都在盤算如何成事。恰逢次日張德化來寺商議設醮之事,員成故意將那隻睡鞋丟在寺門口。張德化拾到鞋子,心中驚疑不定。與員成商議完事後,他回家大怒,追問睡鞋失蹤的緣由,認定妻子不貞,將韓氏趕回母家,不久後便休了她。
員成見奸計得逞,便潛逃至西鄉太平源,改姓馮名仁,蓄發三年。此時韓應宿正打算將女兒改嫁,馮仁買通鄰居汪欽前往韓家提親。韓應宿與汪欽素來交好,便答應了這門親事,讓他們擇吉日下聘,約定日期完婚。汪欽回複馮仁後,馮仁即刻納彩親迎。婚後夫妻“和諧”,馮仁自鳴得意,還寫詩感慨:“天假良緣意,配偶記紅鞋。夫妻連侶並,琴瑟兩諧和。”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中秋佳節,月色皎潔,樂聲喧鬨。夫婦在亭中設宴,兩人相談甚歡。馮仁飲酒至醉,拉著妻子笑道:“當年若沒有小梅幫忙,哪有今日的快樂!”韓氏聞言生疑,追問緣由。馮仁酒後失言,將當年偷鞋設計、騙婚娶她的經過一一說了出來。
韓氏聽罷,怒火中燒卻不敢聲張,她雖被馮仁用計騙婚,心中卻滿是冤屈。等馮仁酒後睡去,時至三更,韓氏自縊身亡。次日,韓應宿聽聞女兒死訊,正準備赴縣衙告狀,恰逢包拯出巡江州,便向包拯狀告女兒死得不明不白,馮仁也捏造謊言進行抵賴。包拯將二人收監。
當夜,包拯焚香禱告上蒼:“我身為百姓父母官,隻願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以儘職責。今韓應宿狀告女兒身死不明,我雖略懂治案,卻難辨其中真假,唯恐斷案枉屈,隻得禱告上天,乞盼明示!”
次日三更,包拯在後堂獨坐,忽然一陣黑風襲來,隨後見一女子跪在堂下。包拯問:“你是何方人氏?有何冤屈?”韓氏哭訴道:“妾身是江州韓應宿之女,原配張德化為妻。冤遇馮仁,他本是永寧寺和尚吳員成。我夫婦因無子嗣,常請員成設齋誦經,豈料他覬覦妾身,暗施詭計,到家中以討齋糧為名,哄騙小梅盜走我的一隻睡鞋,故意讓我夫得知,使我受辱被逐回母家。員成趁機逃回,蓄發改名,多方賄賂媒人娶我,讓我落入他的圈套。直到中秋夜,他酒醉說出實情,我才知道冤屈根源如此。因冤情難伸,我於良夜自縊。伏乞大人明斷,剿除惡奸,以儆效尤,讓妾身的羞辱不因奸人而遺臭萬年。若馮仁伏法,我冤情得伸,九泉之下也能瞑目。”訴畢,女子忽然消失。
次日,包拯升堂,命張龍、薛霸從獄中提出韓、馮二人審問,將馮仁捆住上枷,追究睡鞋之事。馮仁心驚膽戰,麵色大變,無言以對,隻得從實招供。包拯將馮仁家產充公,判其罪當淩遲。自此,韓氏的冤恨得以伸張,天下的和尚聽聞此事,也都對包拯敬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