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試交卷後的三日,春風依舊輕柔地拂過長安的大街小巷,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與書卷的墨香。
李承乾於東宮書房內正襟危坐,神色莊重。他差人速將禮部尚書虞世南與禮部侍郎陳叔達傳喚而來。未幾,虞世南和陳叔達便腳步匆匆而至,行禮後恭敬地立於一側。
李承乾直截了當地發問:“此次製科考旨在選拔具治國之能與謀略之人。不知張榜事宜進展如何?”
虞世南趕忙呈上上榜名單與考生試卷,說道:“殿下,此次上榜者皆曆經嚴格篩選,皆是才學卓越之士。”
禮部侍郎陳叔達身為閱卷官,清了清嗓子,開始詳述這些考生上榜之緣由。
“這位考生之策論觀點獨辟蹊徑,對當下民生問題剖析得入木三分,所提之策切實可行。”陳叔達指著一份試卷說道。
李承乾專注聆聽,時而微微頷首,時而提出疑問。
“那這一位呢?”李承乾指著另一張試卷問道。
陳叔達連忙回應:“此考生於詩賦方麵才華橫溢,意境高遠,且用詞精妙絕倫,實乃難得之佳作。還有這位張考生,其對國策的理解深刻且獨到,能洞察政策背後之深意,並提出建設性的改良之法。再有這位王考生,目光長遠,對國家未來發展趨勢有著精準預判。而這位李考生,能結合地方實際,提出因地製宜的治理之策,頗具實用價值。”
經過一番細致研討與審查,李承乾這一關總算通過。
他稍作思忖,說道:“此事至關重大,本宮需向父皇稟報。”
言罷,李承乾揮筆疾書,將自己複試的過程詳儘記錄,形成一份奏表。他喚來親信,叮囑道:“務必快馬加鞭將此奏表送至玉華宮。”
信使即刻啟程,快馬奔向玉華宮。
李世民於玉華宮接獲太子的奏本,仔細閱覽後,龍顏大悅。
他對身旁的皇後說道:“承乾此次辦事得力,這製科之事進展順遂。我大唐人才濟濟,實乃國之福澤。”
皇後微笑應道:“太子殿下日益成熟穩重,皆賴陛下悉心教導。相信此次選拔出的賢才,必能為大唐的昌盛再添助力。”
李世民遂決定攜皇後、四妃回返長安。一路上,隊伍浩浩蕩蕩,旌旗迎風飄揚。春風拂來,路旁垂柳依依,仿若在為帝後的歸來而翩翩起舞。
回到長安,李世民徑直前往兩儀殿。
殿試之日,兩儀殿內氣氛肅穆莊嚴。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落在金磚地麵,映出錯落光影。李世民高坐龍椅,長孫無忌、於誌寧、李積、李道宗等老臣則於一旁就座旁聽。
考生們依次步入殿內,個個神色緊張卻又滿含期待。考生中有飽讀詩書的趙文淵、思維敏捷的孫逸雲、沉穩內斂的周景明、才情出眾的吳清風、胸懷大誌的鄭浩然、機智聰慧的劉心遠、博古通今的楊博宇、見解獨到的林俊才。
李世民目光如炬,掃視眾人,說道:“今日殿試,望爾等展露真才實學,為大唐之昌盛建言獻策。”
考試伊始,考生們奮筆疾書,或沉思冥想,或筆走龍蛇。墨香在殿內彌漫,筆尖於紙上沙沙作響。
李世民時而微微頷首,時而眉頭緊蹙。
長孫無忌低聲對李積道:“觀這幾位考生,倒頗具幾分氣勢。”
李積回應:“且看他們答題如何,方能明了究竟。此次殿試,關乎大唐未來之走向,務必審慎。”
時光悄然流逝,考生們陸續交卷。
李世民與諸位大臣一同審閱試卷,不時交流見解。
“這篇策論頗具見地,對邊疆防禦之策分析得絲絲入扣。”於誌寧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