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菩提共護 法脈同源_大唐儲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唐儲君 > 第71章 菩提共護 法脈同源

第71章 菩提共護 法脈同源(1 / 1)

“菩提樹下共焚香,漢梵碑文映日光。一脈法緣連萬裡,唐竺燈火照千江。”初夏的菩提伽耶,千年菩提樹枝繁葉茂,樹影婆娑間,數百名工匠正圍著金剛座忙碌——大唐派遣的匠人正將琉璃瓦鋪在新修的佛殿飛簷上,天竺石匠則在殿壁雕刻著佛陀成道的浮雕,兩種不同的工藝在陽光下交相輝映,竟有種渾然天成的和諧。這便是李承乾與那陵提婆王約定的“共護聖地”工程,以菩提伽耶為紐帶,將兩國的宗教認同與政治聯盟係得更緊。

年初,那陵提婆王在給李承乾的奏折中寫道:“菩提伽耶為佛陀成道之地,乃天下佛子心中聖地,然曆經戰亂,殿宇傾頹,小王願與大唐共修此聖地,立碑為證,永傳法脈。”李承乾閱後當即批複:“朕與都督雖隔萬裡,然護持佛法之心相通。今遣將作監工匠百人,攜琉璃、雲錦相助,願聖地重光,法脈永續。”

此番帶隊赴天竺的,是將作監少匠宇文愷——他曾參與過大慈恩寺的修建,對唐式佛殿營造極有心得。當他帶著工匠們抵達菩提伽耶時,那陵提婆王已命人清理出廢墟,備好石料。兩人在菩提樹下會麵時,宇文愷展開圖紙:“都督請看,我方擬在金剛座北側增建‘唐式藏經閣’,采用歇山頂,覆琉璃瓦,內置大唐送來的《大藏經》;南側則按天竺樣式修‘轉經回廊’,讓香客可順時針繞殿祈福,兩全其美。”

那陵提婆王看著圖紙上唐式的鬥拱與天竺的浮雕和諧共存,撫掌笑道:“宇文少匠所言極是!我已命人在金剛座旁預留空地,待殿宇修成,便立‘唐竺共護碑’,刻漢梵雙語銘文,讓後世知此聖地乃兩國共護。”

開工後,工地上每日都能見到奇妙的景象:大唐工匠教天竺石匠打磨琉璃,讓佛殿的窗欞透進七彩光;天竺匠人則教唐人雕刻蓮花紋,讓唐式佛龕多了幾分異域莊嚴。有次修浮雕時,天竺石匠想刻“佛陀降魔”的場景,宇文愷提議:“可在魔軍的衣紋裡加些唐式雲紋,象征‘魔由心生,而佛性遍天下’,豈不更妙?”石匠們聽後連連稱是,最終刻出的浮雕裡,魔軍的鎧甲綴著唐式寶相花,佛陀的袈裟卻帶著天竺的細密褶皺,成了兩國工藝交融的典範。

三個月後,藏經閣率先落成。當大唐工匠將最後一塊“佛光普照”的匾額掛上閣門時,那陵提婆王親自率僧侶們前來禮佛。閣內供奉的《大藏經》共五千卷,皆用唐紙抄寫,封麵裱著雲錦,其中《金剛經》的扉頁還繪著玄奘取經的故事——這是李承乾特意命人繪製的,意在讓天竺信眾銘記“唐竺法緣由來已久”。

“此閣所用琉璃,采自長安附近的耀州,”宇文愷指著窗欞,“日光透過時,會在地麵映出‘卍’字紋,與天竺的吉祥寓意相合。”那陵提婆王望著地麵流轉的光斑,雙手合十:“大唐皇帝陛下用心至此,真乃佛子之心。小王定當派僧侶日夜守護,不讓經卷沾半點塵埃。”

與此同時,“唐竺共護碑”也已刻成。碑高丈餘,碑首刻著雙龍戲珠唐式)與蓮花寶相天竺式),碑身左側刻漢文:“大唐貞觀某年,與天竺州共修菩提伽耶,護持聖跡,法脈同源,永結盟好。”右側刻梵文,意思完全相同。李承乾還特意命人將自己的禦筆“萬法歸一”四字刻在碑額,筆力雄渾,與那陵提婆王題寫的“梵唐共輝”相映成趣。

立碑當日,菩提伽耶舉行了盛大的法會。大唐來的高僧與天竺的論師共登法座,用漢梵雙語宣講《楞嚴經》。當講到“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時,兩國僧侶同聲唱和,聲浪越過菩提樹梢,驚起一群白鷺,繞著新修的佛殿盤旋三圈,仿佛在見證這跨越萬裡的法緣。

消息傳回長安,李承乾下旨:“自今往後,大慈恩寺每年選派三名高僧赴菩提伽耶,主持法會,傳授漢地佛法;天竺州也可選派僧侶入唐,在大慈恩寺研習,互學互鑒。”旨意下達後,大慈恩寺的玄奘法師虛構延續)主動請纓,願率首批使團前往,他說:“老衲當年西行取經,得天竺僧眾相助,如今正好回報這份法緣。”

而在曲女城,那陵提婆王承諾的“大唐護國寺”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此寺完全仿照長安的大慈恩寺格局,卻在細節處融入天竺特色:唐式的大雄寶殿外,圍了一圈天竺式的轉經筒;寺門的石獅踩著蓮花座,而不是唐獅常見的繡球;最特彆的是,主殿供奉的佛陀像,麵容是天竺的莊嚴相,衣紋卻是吳道子筆下的“吳帶當風”,遠看如唐佛臨天竺,近看又似梵佛入長安。

寺中最珍貴的寶物,是玄奘的頂骨舍利——這是李承乾特意從長安大慈恩寺分出的一份,用金棺銀槨盛放。當舍利被迎入寺中時,曲女城的百姓傾城而出,沿途焚香跪拜,不少老人哭著說:“玄奘大師當年曾在此講法,如今他的舍利歸來,是要保佑唐竺永遠和好啊!”

那陵提婆王還按約定,請大唐高僧擔任護國寺住持。首任住持是來自長安薦福寺的慧能法師,他精通梵文,又懂天竺醫理,到任後不僅講經說法,還在寺中設“施藥院”,用唐竺合璧的藥方為百姓治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慧能還在寺中開設“譯經院”,與天竺僧侶合作翻譯佛經。他們將漢地的《六祖壇經》譯為梵文,又把天竺的《阿含經》譯為漢文,其中《壇經》的梵譯本裡,“明心見性”被譯為“菩提在己心”,更貼合天竺信眾的理解,很快在天竺各州流傳開來。

這年深秋,李承乾收到那陵提婆王的奏折,說護國寺的香火已超過曲女城的老牌寺院,連波斯、大食的商人都來寺中祈福,並稱“大唐的佛法,如恒河的水,能包容萬物”。李承乾閱後笑道:“朕要的不是讓天竺信眾改信漢地佛法,而是讓他們明白,唐竺雖遠,卻因佛法而心意相通。就像這菩提伽耶的樹,根在天竺,葉卻能承接長安的雨露。”

他當即命人打造一批“唐竺合璧”的法器——如刻著漢文“阿彌陀佛”與梵文“嗡嘛呢叭咪吽”的念珠,送給護國寺。慧能法師收到後,在法會上對信眾說:“念珠上的字雖不同,念的卻是同一份慈悲;就像大唐與天竺,雖語言有彆,卻共護同一片菩提。”

冬至時節,菩提伽耶的法會與曲女城的護國寺法會同時舉行。兩地的僧侶用飛鴿傳書,同步宣講同一部經;信眾們雖隔萬裡,卻在同一時刻焚香跪拜。當長安的鐘聲與曲女城的螺號在風中相遇,當菩提伽耶的經幡與大唐護國寺的唐旗同時飄揚,一種無形的紐帶已將兩國的信仰緊緊係在一起——這紐帶,比任何盟約都堅固,比任何軍隊都有力,因為它紮根在百姓的心中,流淌在文明的血脈裡。

那陵提婆王在給李承乾的歲末奏折中寫道:“今歲護國寺的香火錢,已能資助十所州學,可見佛法昌盛,民生亦安樂。這都是托大唐皇帝陛下的福,讓天竺州既得法益,又得實惠。”李承乾批複時,特意在末尾加了一句:“法脈如江河,分流雖異,終歸大海。唐竺共護菩提,便是共護這天下太平的源頭。”

窗外的雪落無聲,李承乾望著案上那幅《菩提伽耶勝境圖》,圖中唐式的藏經閣與天竺的金剛座在菩提樹下相依相存,忽然明白:所謂“共護”,從來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施舍,而是像兩棵相鄰的大樹,根在地下交錯,葉在雲端相擁,共同為這片土地遮擋風雨。而菩提伽耶的香火與大唐護國寺的鐘聲,便是這兩棵大樹上最動人的果實,在歲月裡散發著跨越國界的芬芳。

喜歡大唐儲君請大家收藏:()大唐儲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世重生,掠奪男女主異能會上癮欸 純恨夫妻雙重生,我嫁權貴你哭啥 怪物們說祂們愛我 舊愛晚成 安得一廈 渣男搞大替身肚子,我轉身高嫁京圈太子 雷神大洪 被家族拋棄後,我卻撿垃圾成女帝 穿到荒年有係統,全家反派被我帶飛 夜儘時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