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禧元年,秋意正濃的臨安城迎來了一場遲來的正義。
一封由中書門下的詔書正式從皇宮大內下發到大宋的各個地方,當詔書貼到臨安的公告欄處,數以萬力的百姓紛紛來到詔書處仔細閱讀起來,
“中書門下:
朕紹承大統,統禦萬方,夙夜孜孜,唯以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為念。追思先朝舊事,痛感忠良蒙冤,奸佞竊權,致使社稷受虧,軍民扼腕。今特頒明詔,以正視聽,慰忠魂於九泉,雪沉冤於天下。
故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嶽飛,秉性忠純,器識宏遠,夙懷報國之誌,屢建戡亂之功。當金虜猖獗之際,獨奮神威,揮師北伐,收複襄漢,威懾中原,使敵酋喪膽,百姓歸心。其精忠貫日,義勇淩雲,誠為國之柱石,民之倚仗。
然奸臣秦檜,陰懷叵測,勾結敵國,矯詔構陷,以“莫須有”之罪殘害忠良,致使嶽飛父子含冤而歿,天下誌士為之痛心。朕每思及此,未嘗不扼腕長歎,憤恨難平!
今查實奸賊秦檜欺君罔上,擅權誤國,實為冤殺嶽飛之首惡。其罪滔天,雖死難贖!著即褫奪其一切追贈官爵,削除諡號,改諡“謬醜”,以昭其奸,永為後世之戒。凡秦檜黨羽,依附為惡者,一並嚴查究辦,以正國法。
嶽飛忠節昭著,功業巍巍,宜加褒崇,以慰英靈。茲特追贈為鄂王,諡“忠武”,配享太廟,敕建專祠,春秋致祭。其子孫優加撫恤,錄用於朝,以彰朕酬功報德之至意。
嗚呼!
嶽飛之冤,今得昭雪;忠魂毅魄,永耀乾坤。
望爾臣工,以此為鑒,持正守節,共扶社稷。
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開禧元元年十月十五日頒布!”
為嶽飛徹底平反的消息如春風般迅速傳遍至整個臨安城的大街小巷,
城南一家茶肆內,說書人王老漢猛地一拍醒木,老淚縱橫:“列位看官,天大的好消息!朝廷為嶽帥平反了!”
茶肆內頓時炸開了鍋,一位白發老者顫抖著站起身:“可是真的?嶽帥終於……終於……”話未說完,那人已是泣不成聲。
“千真萬確!”一個年輕書生衝進茶肆,手裡揮舞著一張官府告示,“朝廷告示已經貼出來了!追封嶽帥為鄂王,諡號也追封到忠武!秦檜那奸賊的王爵被褫奪了,就連諡號也被改諡"謬醜"了!”
茶肆內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有人高喊:“嶽爺在天之靈,終於可以安息了!”有人歡喜雀躍,有人激動的痛哭流涕。
街頭巷尾,百姓們奔走相告。賣炊餅的張二扔下擔子就往家裡跑,邊跑邊喊:“娘子!快把咱家藏的嶽王爺畫像請出來!”
綢緞莊的趙掌櫃立刻命夥計關門,在店門口掛起了白幡,設起簡易香案。
幾乎五六天時間裡,整個臨安的百姓紛紛在家中祭拜起嶽飛來,同一時間,辛棄疾親自在西湖旁,嶽飛埋骨處奉旨修建鄂王廟。
一個月時間裡,嶽飛平反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不僅是江南的大宋,就連北邊的金國也是同樣得到這個消息,
西湖旁,鄂王廟拔地而起,新砌的白石階從棲霞嶺下迤邐展開,如一條素練垂入人間。
三進殿宇依山勢層疊而上,碧瓦映著晨光,在氤氳水氣中浮出金青色的輪廓。
正殿前的赭色照壁新雕著“儘忠報國”四個大字,鑿痕間猶帶鬆香。
繞過照壁,忽見十二道鎏金戟架森然矗立,當年嶽飛親製的神臂弩拓本懸於中堂,弩弦雖寂,猶聞黃龍未搗的錚鳴。
殿內藻井繪著二十八星宿,鬥拱間暗藏十二道金牌紋樣,工匠以這般機巧,教那催命的朱漆永遠懸於佞臣頭頂。
穿過享殿,後園的柏樹林突然靜了下來,虯枝掩映處,一方青磚壘就的圓形墓塚新培了土,塚前石碑隻簡略刻著“宋嶽鄂王墓”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