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讓人把泡過石灰水的麻,用清水衝洗,再進行捶打揉搓,再洗淨進行晾曬。
又讓鐵匠打造兩寸長的鐵釘,儘量要打的細些,打好打好樣品給華夏看,華夏要做個梳理麻絲的工具。
然後就去了木工作坊,要先做個紡車。
準備越過手搖紡車,直接做腳踏紡車,腳踏紡車要比手搖紡車,操作簡單,還可以解放雙手,提高紡織的效率。
鐵匠拿來打造好的鐵釘給華夏看,有不到兩毫米粗,這個時代打造的,可以了,要求就按這個打造,讓打造一千個,又畫了個紡車用的錠子,讓鐵匠打造。
穿越前的華夏,在老家見過手搖的紡車,小時候奶奶經常紡棉花,不過是手搖的,自己也經常玩,還親手操作過,不過紡不好。
知道怎麼做是回事,自己親自動手做又是回事,在木匠作坊裡,整整用了一天,直到天黑才把紡車做好。
心想自己怎麼就這麼笨呢,彆的穿越大神,都是給木匠一說一畫,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到自己這每一樣都費老大勁。
第二天把打好的鐵釘,用一塊木板,每隔半厘米釘一個,每排釘40個,第二排和第一排錯開,一共釘四排,成一個大釘板。
把釘板在案子上固定好,把麻絲在上邊抽拉,可以把麻絲梳理成細絲,讓麻變的捋順,還可以去除上邊的雜質。
然後找來族裡老人和懷孕婦女,讓他們把麻絲一根根,進行撚搓連接成細長的麻縷。
再把撚搓成的麻縷,一端固定在紡車的錠子上,通過轉動紡車的輪子,帶動錠子旋轉。
同時用手拉伸麻縷,使其在旋轉中加撚,逐漸形成麻線。紡出的麻線會繞在錠子上,不斷紡線直至達到足夠的長度。
就是這個步驟,把華夏搞得腳忙手亂,手和腳需要熟練的配合,才能紡好線。
練了一天的華夏,終於熟練了,把紡好的麻線從紡車的錠子上取下,然後繞到一種叫“絡子”的工具上,目的是將麻線整理成適合織造的形式,使麻線排列整齊,張力均勻。
接下來就是教會其它人,讓他們練習紡織。
紡車紡織成功,讓木木匠的隊長)帶著木匠,先做二十架紡車,讓鐵匠配合做出錠子,和其它需要的東西。
第二天第一批,洗淨曬乾的羊毛,也送了過來。
華夏用鐵釘做了,梳理羊毛的梳櫛,形同梳理麻絲的工具,這個隻釘兩排,不用固定,可以拿在手裡,讓老人和懷孕的婦女來做。
將羊毛放在一塊平板上,用梳櫛反複梳理羊毛,把羊毛纖維梳理通順,使糾纏的纖維分開,讓羊毛更加蓬鬆,並且進一步去除殘留的雜。
使用紡車,將羊毛纖維的一端固定在紡車的錠子上。通過轉動紡車的輪子,帶動錠子旋轉。
同時用手拉伸羊毛纖維,使羊毛在旋轉過程中不斷被加撚,形成均勻的毛線。
毛線會不斷地纏繞在錠子上,紡出足夠長度的毛線後取下備用。
這些工作都是族裡的老人,和懷孕的婦女在做,並不占用其它人手。
兩天後,紡出線的數量,可以開始織布,就開始教人學習織布。
用了三天時間,教會了幾人,也沒發現織布機有問題,就讓木匠開始做織布機。
華夏又開始用竹子,做手工織毛衣的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