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花榮便帶著來福,準備乘小船朝水泊之畔的石碣村趕去。
花榮身著一襲素色長衫,頭戴方巾,儼然一副書生模樣。
身後,來福雙手各提一個朱漆禮盒,盒內分彆裝著百年老山參、東阿阿膠與香軟的桂花糕……
來福的背上還斜挎著三把連夜趕製的精鐵魚叉——這是花榮特意為阮氏三雄精心準備的見麵禮。
臨出發之前,李助又追到了碼頭,對即將上船的二人說道:
“哥哥此去石碣村,水路複雜,村內情況不明,還是多帶些人手護衛,以便......”
“哈哈哈!先生可曾見過誰去鄰居家作客還帶兵馬相隨?”
花榮笑著扶了扶頭上的儒巾,“那阮家三兄弟在這八百裡梁山泊縱橫半生,在江湖上也是響當當的漢子,我想他們斷不會做出有損名聲之事。”
他伸手按住船舷,沉聲道:“況且我此番前往石碣村,隻為誠邀阮氏三雄共上梁山聚義。
若大張旗鼓帶兵馬上門,反倒顯得咱們梁山行事小家子氣了。”
李助還要再勸,卻見花榮已讓撐船的士卒準備撐船。
木船開始在水麵搖晃,花榮站在船尾對準備上船同去的李助小聲說道:
“先生儘可安心在家等候!
我花榮若降不住這三個水中蛟龍,何談嘯聚八百裡水泊,又憑何問鼎天下、做那天下共主!”
李助一時沒反應過來,花榮的木船便已撐出去老遠。
等他們回過神來時,花榮與來福的身影,逐漸隱沒於梁山泊浩渺無垠的湖麵上。
約莫一個多時辰過後,二人已踏上了石碣村的土地。
放眼望去,這村子規模雖不算大,卻滿溢著獨特的漁村風情。
它三麵環水,一麵靠山,周邊港口縱橫交織,如同一幅錯綜複雜的水網;周圍蘆葦肆意叢生,似是在風中儘情舒展著身姿。
想必是眾多漁民才結束今日的捕魚勞作,打算吃些東西聊以充饑,故而村裡不時有烤魚那彆具一格的焦香味飄散開來,在空氣中彌漫,為這個寧靜的小漁村增添了幾分濃鬱的煙火氣息。
花榮領著來福,在村裡曲折的小巷中,來來回回繞了整整兩遭,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位正在船頭專心整理漁網的漁民大哥。
花榮見狀,趕忙快步上前,滿臉客氣地說道:“這位大哥,小可打擾了。”
漁民抬起頭,目光掃過花榮的一身裝扮,趕忙站起身來,拱手抱拳,還以一禮,問道:“相公,有何事相求?”
花榮說道:“我乃濟州的學子,此番聽聞梁山泊風景秀麗,專程前來遊玩。
不想在遊湖時,不小心將家裡祖傳的玉佩遺落在了湖裡。
聽聞這石碣村中有三位好漢,人稱‘阮氏三雄’,能夠在水下待上幾個時辰,故而特意前來,懇請他們幫忙找回祖傳的玉佩。”
漁民一聽花榮提及三阮兄弟,頓時打開話匣子,興致勃勃地對花榮說:
“相公,若論在水裡找東西的本事,您可真是找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