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咱們這方圓百十裡,論水性,要是那三兄弟自稱第四,可沒人敢稱前三!”
花榮聽了,連連點頭稱讚:“那就好,那就好啊!
如此一來,我家祖傳的玉佩總算是有希望找回來了,回去也不怕被家中長輩責罵了。”
隨後,這位漁民大哥給花榮指點了三阮的住處。
花榮這才明白,原來三阮並未居住在一起。
究其緣由,乃是因為阮小二早已娶妻生子,三阮便就此分了家。
阮小二為人勤快,夫妻二人皆能吃苦耐勞,雖說每日靠打魚掙得的錢財不算多,但日積月累之下,也有了些許積蓄。
於是,他們將家安置在了村東頭的向陽坡下。
幾間茅草房傍著山坡而建,屋後是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人隻要一走到村東頭,遠遠便能清晰瞧見。
阮小五尚未成親,阮小二成家之後,老娘便搬來與阮小五一同居住。
阮小二夫婦多次勸說老娘,讓她搬去村東頭與他們一起生活,可老娘執意不肯,隻叮囑他們夫妻二人用心經營好家庭便好,自己跟著五郎生活,五郎能照料好她。
兩口子無奈之下,隻能隔三岔五前來探望老娘,平日裡做了什麼好點的吃食,也必定會給老娘送一份過去。
阮小五與老娘一同生活,平日裡但凡手頭有點錢財,便喜好去耍錢,因此家中狀況相較之下稍顯遜色。
大哥告知花榮,阮小五依舊住在村西的高埠之處,那裡四麵環水,有七八間草房,去到那兒便一目了然。
最後說到阮小七,他在兄弟三人中年紀最小,性格也最為隨性灑脫。
若想找尋他的蹤跡,在村裡可是難以尋得。
原來阮小七嗜好飲酒,每日打漁換得錢財後,便拿去換了酒。
若要找他,需前往村北的蘆葦深處,那兒有用蘆席和樹乾簡易搭建而成的窩棚,阮小七平時便居住於此。
倘若前去之時,大老遠就聞到一股酒味,那他肯定是在窩棚裡喝醉,已經躺下歇息了。
花榮聽完漁民大哥對阮家三兄弟的介紹,對三阮又有了初步的了解。
謝過大哥後,帶著來福轉身又朝村子裡走去。
花榮心中暗自思忖,三阮的老娘尚在,自己既已至此,若不先去拜會,於禮數上著實說不過去。
可他又隱隱擔憂,萬一阮小五不在家中,老娘誤把自己當作心懷不軌的騙人賊子,到時候無端惹來麻煩,那可就不妙了。
就在這般思索間,花榮不知不覺已行至村西阮小五的住處。
抬眼望去,隻見七八間茅草房被澄澈的湖水溫柔環繞在中央,房簷下整齊有序地懸掛著一排排風乾的魚乾,那晾曬的手法與排列的規整,一看便知是出自他老娘的手藝。
門前擺放著幾張破舊且亟待修補的漁網,不難想象,阮小五的老娘在閒暇之時,定會坐在門口,一邊專注地修補漁網,一邊滿心期待地等候兒子歸來。
剛繞過竹籬,花榮便聽到柴門裡傳來一陣老婦的數落聲。
喜歡花榮打造忠義新梁山請大家收藏:()花榮打造忠義新梁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