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論語子路篇。
子貢問夫子何以為士?
夫子將士分為三等,最末一等便是如此!
言必稱信,行事雷厲風行,這就是個淺薄且固執的莽夫啊!
是的,王岡就是這樣評價司馬光的,而趙頊顯然也是讚同這一觀點。
兩者所不同的是,王岡是以跳出曆史的後來者的視角來評斷,而趙頊則是以為人君的視角來看待!
這也是趙頊為何一直沒有重用司馬光的原因。
趙頊的心思很複雜,他是信得過司馬光的品行的,但卻是信不過他的能力和見識!
言官出身的人,又沒經曆過州郡現實的毒打,對待具體事務很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
簡而言之,站著說話不腰疼!
其實趙頊也不是沒動過讓司馬光外放州郡治政的心思,但司馬光因為早年間在麟州犯過大錯,害的宋軍慘敗,後來龐籍為了保他,更是將過錯全部攬去。
這也讓司馬光下定決心,絕對不再參與地方具體政務!
因此每當皇帝有意讓他外放,他就是一句“此非國朝待儒士之禮!”
趙頊自然也是沒辦法強迫這位老臣的,可他不參與具體政務,卻老是對政務指指點點,就很煩!
尤其是前段時間,他在小報上發表的那些言論,不僅蠱惑民心,便是不少新黨中人,都開始質疑新法的合理性、正義性!
這就太過分了!所以趙頊這才借著陳世儒弑母案,任由新黨借題發揮,就是為了給他一個教訓,敲打敲打他!
有時間多在地洞裡寫寫書,彆總想著出來搞事!
而趙頊放縱新黨施為之後,心中卻又有些嘀咕,畢竟這麼對待國朝老臣,他心裡有些發虛,不知自己這麼做是對是錯,會不會寒了其他人的心,這才有他蠻橫逼迫王岡評價司馬光之事!
王岡猜出了趙頊的心思,這就是典型的乾了壞事,心裡愧疚,想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合理性!
如果是一般奸臣在這裡,肯定會痛罵司馬光,為趙頊開脫,受害者有罪論嗎?
但王岡不是一般奸臣……呸,王岡是大宋忠臣,他自然不會這麼做!
一則直接貶低司馬光,趙頊不會信,雖說大家政見不同,但對司馬光的品行,無論新舊兩黨,還都是認可的!
二則是背後說人壞話,太敗人品,這皇宮內院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隻要王岡今天敢說,明天這事就能傳遍大街小巷!
這有損他大宋狀元郎的光輝形象!
所以王岡引用了夫子的這一句話,不管夫子當初說這話的時候,夾雜著何等的貶義,但說得也在士的範疇之中。
而且他隻說了前麵兩句話,讓那些不通經義的人聽來,這無疑就是好話!
即便是讓司馬光聽到,知道王岡在貶低他,他也無法說出什麼,他總不能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是夫子口中的上等之士吧!
若是那樣,王岡隻需要誠懇的道歉認錯,士林中的物議,就能讓司馬光見不了人!
太不要臉了,一點也不謙虛!為了吹噓自己,竟逼得狀元郎道歉!
如果王岡要是選擇懟他,那兩人都將顏麵掃地,司馬光更是會淪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