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現在常說“春秋戰國”,好像這就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但您要是細究起來,這裡頭的門道可多著呢!其實啊,“春秋戰國”和“東周”壓根就不是一回事兒,就像橘子和橙子,看著像,其實各有各的脾氣。這故事,還得從西周那會兒說起。
話說當年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一帶),周幽王當政的時候,乾了件荒唐事兒——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居然在烽火台上亂點烽火,把諸侯們當猴耍。結果犬戎真打過來的時候,諸侯們還以為又是幽王在鬨著玩,沒人來救。就這麼著,鎬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就這麼稀裡糊塗地亡了。
國不可一日無主啊!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在一堆大臣和諸侯的擁護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曆史上的“平王東遷”,也標誌著東周的開始。可這一遷都,問題就來了。原來西周那會兒,靠著分封製,周天子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們按時進貢、聽天子號令,日子還算太平。但東遷之後,周天子的地盤變小了,實力也弱了,諸侯們心裡的小算盤就開始劈裡啪啦打起來了。
一開始,諸侯們還講究個麵子,表麵上還尊周天子為老大。可慢慢地,大家發現周天子說話不好使了,就開始各玩各的。有野心的諸侯,想著擴張地盤;有點子的,琢磨著怎麼把彆的國家吞並了。這時候,就進入了咱們說的“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有個詞兒特彆流行,叫“爭霸”。啥意思呢?就是諸侯們都想當老大,誰拳頭硬、地盤大,誰就有話語權。這時候就冒出了好幾位厲害角色,像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被後人稱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靠著管仲改革,把齊國治理得兵強馬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意思就是我尊重周天子,帶著大家一起抵禦外族入侵。這旗號一亮,齊國就成了諸侯中的帶頭大哥。晉文公也不示弱,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楚莊王更是野心勃勃,一路向北,還跑去問周天子九鼎有多重,這就是“問鼎中原”的典故,明擺著想要取代周天子。
這春秋時期,雖說諸侯們打來打去,但多少還講究點規矩。打仗之前,先下戰書,約好時間地點;戰場上也不搞偷襲,講究個“堂堂之陣”。可到了後來,情況就變了,進入了更亂乎的“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為啥叫“戰國”呢?因為這時候的戰爭,那叫一個殘酷,就是奔著滅國去的。原來的幾百個諸侯國,打來打去,最後剩下了七個實力最強的,也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這時候,周天子就更沒存在感了。公元前256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兒。秦國越來越強大,秦軍直接打到了東周的地盤上。末代周王周赧王,手裡沒兵沒糧,根本沒法抵抗,隻能灰溜溜地向秦軍投降。這一投降,東周王朝就算徹底完蛋了,在曆史上畫了個句號。
可您以為這亂世就結束了?並沒有!雖然東周沒了,但戰國還在繼續。七個大國之間,今天結盟,明天翻臉,打得是昏天黑地。各國都在搞變法圖強,像秦國的商鞅變法,讓秦國一下子成了“暴發戶”,軍事、經濟實力蹭蹭往上漲。
秦國的野心越來越大,到了秦王嬴政這兒,更是想著一統天下。他重用李斯、王翦這些能人,製定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就是先把挨著自己的韓、趙、魏滅了,再收拾遠處的齊、楚、燕。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軍就像開了掛一樣,一路橫掃六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當齊國最後投降的消息傳來,秦始皇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
這時候,戰國時代才算是真正畫上了句號。從公元前770年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時間,就是咱們說的“春秋戰國”。
這五百多年,有諸侯爭霸的熱血,有變法圖強的智慧,有縱橫捭闔的謀略,也有黎民百姓的血淚。誕生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些思想家,留下了“圍魏救趙”“紙上談兵”“完璧歸趙”這些精彩典故。有多少英雄豪傑在這亂世中崛起,又有多少國家在戰火中消亡。
雖說東周王朝在公元前256年就沒了,但春秋戰國的故事還在繼續。這段曆史,就像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雖然充滿了硝煙和血腥,但也閃耀著智慧和勇氣的光芒,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成了咱們中華文明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