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成二年的大明宮,秋風卷著梧桐葉撲在含元殿的朱漆大門上。唐文宗李昂盯著案頭的奏折,指節捏得發白。三日前送去滎陽鄭氏的婚書,此刻原封不動地躺在龍案上,絹帛邊緣還帶著洛陽的塵土。
\"鄭顥那豎子...\"他猛地拍案,震得傳國玉璽都挪了位,\"當真以為朕求著與他聯姻?\"
高力士縮著脖子跪在丹陛之下,偷瞄著皇帝漲紅的臉。自武德年間起,李唐皇室與世家聯姻無數,卻從未吃過這般閉門羹。\"陛下息怒,\"他尖著嗓子道,\"要不召宰相們商議?\"
政事堂內,宰相們望著婚書麵麵相覷。鄭覃撚著雪白的胡須,語氣平靜得像在說件尋常事:\"臣弟家早與範陽盧氏定下婚約,公主金枝玉葉,實非良配。\"
李昂盯著這位出身滎陽鄭氏的老宰相,突然想起上個月朝會上,鄭覃當眾駁斥他提拔寒門子弟的情景。\"民間嫁娶,隻重門第!\"他突然站起身,龍袍下擺掃翻了茶盞,\"朕李家坐了二百年江山,難道比不上崔、盧這些世家?\"
鄭覃不慌不忙地整了整官服,聲音如同冰水:\"陛下可知?自魏晉以來,崔盧鄭王的族譜,比國史還要詳儘。\"他的目光掃過滿堂驚愕的官員,\"臣等並非傲慢,實是不願亂了祖宗規矩。\"
退朝後,李昂獨自站在玄武門城牆上。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投在斑駁的城磚上,宛如一道破碎的龍紋。他想起祖父憲宗當年,為了讓公主嫁入河東裴家,特意賜下萬畝良田;想起父親穆宗,為了迎娶京兆韋氏的女兒,硬是等了三年守孝期滿。
而如今,他堂堂天子,竟連一紙婚書都送不出去。
消息傳到滎陽鄭家時,鄭顥正在書房臨摹《蘭亭序》。管家捧著聖旨的手直發抖:\"郎君,這可是抗旨啊!\"
\"抗旨?\"鄭顥放下狼毫,墨汁在宣紙上暈開,\"去回陛下,我鄭家的族譜上,從未有過與皇族聯姻的先例。\"他的目光落在牆上的先祖畫像上,滎陽鄭氏自東漢起便是名門,曆經八朝而不衰,靠的就是這份堅守。
當夜,洛陽城的酒肆裡炸開了鍋。說書人拍著醒木,唾沫橫飛:\"您猜怎麼著?鄭家愣是把皇帝的婚書退回去了!\"聽客們瞪大了眼睛,有人嗤笑:\"李唐皇室再威風,在世家眼裡也就是暴發戶!\"
長安街頭,童謠也變了調:\"天子求親被打回,不如崔盧一張嘴。\"李昂聽著宮牆外傳來的歌聲,抓起案上的玉鎮紙狠狠砸向銅鏡。碎裂的鏡麵裡,映出無數個憤怒又無奈的自己。
這場風波最終以鄭顥迎娶盧氏女告終。大婚那日,長安城萬人空巷。李昂站在大明宮的高台上,望著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新娘的花轎上,金絲繡著的並蒂蓮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是盧氏女的嫁妝,據說光是聘禮就裝了三十輛馬車。
三年後,李昂病重。彌留之際,他攥著高力士的手,氣若遊絲:\"你說...朕這一生,是不是輸給了那些世家?\"老太監抹著眼淚,卻不敢說出心裡話——自高祖皇帝起,李唐皇室就在與世家的博弈中掙紮,而這場婚姻鬨劇,不過是冰山一角。
而滎陽鄭氏的祠堂裡,族譜又新添了一筆。當鄭家長老們在祖先牌位前焚香時,沒人注意到供桌上那封被退回的婚書,早已泛黃發脆,卻依然固執地訴說著一個門閥的驕傲與堅守。直到多年後,黃巢的戰火焚毀了世家的莊園,那些高高在上的族譜化作灰燼,人們才想起唐文宗那句無奈的怒吼,以及那個時代最荒誕的權力真相:在頂級門閥眼中,二百年的天子,或許真的比不上傳承千年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