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烏台墨劫_嘻哈史詩看古今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739章 烏台墨劫(2 / 2)

蘇軾拱了拱手,平靜地說:“學生不知。學生在任上,兢兢業業,從未有過瀆職之舉;所作詩詞,皆是抒懷之作,並無訕謗朝政之意。還請二位大人明察。”

“抒懷之作?”舒亶猛地一拍案桌,把一張詩稿扔到蘇軾麵前,“你寫‘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不是暗諷新法鹽政嚴苛,百姓無鹽可食嗎?你寫‘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不是質疑陛下治河無功嗎?這些白紙黑字,你還想狡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軾彎腰撿起詩稿,指尖撫過自己的字跡,聲音依舊平穩:“舒大人,去年密州大旱,百姓確實缺鹽,學生寫詩是記錄實情,盼朝廷能關注民生,並非暗諷;治河之事,學生曾在奏疏中提過建議,寫詩不過是感慨工程艱難,何來質疑陛下之說?”

“巧舌如簧!”李定冷笑一聲,又扔出一卷詩稿,“那你說說,‘杖藜徐步叩鬆扉,豈是聞韶解忘味’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說百姓被新法逼得流離失所,隻能靠乞討為生?”

蘇軾看著那卷《山村五絕》,眉頭皺了起來:“李大人,學生寫這首詩時,正是密州百姓豐收之年,詩中寫的是老農閒步訪友的情景,何來流離失所之說?二位大人若隻斷章取義,怕是對學生的詩有誤解。”

舒亶見蘇軾不肯認罪,頓時來了火氣,衝衙役使了個眼色:“看來蘇大人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來人,給我打二十大板,讓他好好想想!”

兩個衙役立刻上前,把蘇軾按在地上。木板落在背上,疼得蘇軾額頭冒冷汗,卻咬牙沒哼一聲。二十大板打完,他的官袍被血浸透,卻依舊撐著身子站起來:“學生所言句句屬實,就算打死學生,也不會認下這莫須有的罪名!”

李定見硬的不行,又換了副嘴臉:“蘇軾,你也是進士出身,難道不知‘識時務者為俊傑’?隻要你認下訕謗之罪,上表悔過,陛下仁慈,或許還能從輕發落,若是執意頑抗,不僅你自身難保,連你的家人也要受牽連!”

蘇軾聽到“家人”二字,身體頓了頓,隨即眼神更堅定:“學生一人做事一人當,與家人無關。若是認下這不實之罪,不僅對不起自己的筆,更對不起天下百姓對學生的信任!”

審訊從清晨持續到深夜,李定、舒亶用儘了手段,蘇軾卻始終不肯認罪。最後,兩人隻能把他押回牢房,打算來日再審。

蘇軾躺在冰冷的草堆上,背上的傷口火辣辣地疼。獄卒送飯時,偷偷塞給他一張紙條,上麵是弟弟蘇轍的字跡:“兄勿憂,弟已上書陛下,願以官職贖兄罪,家人皆安。”

看著紙條,蘇軾的眼眶濕了。他想起自己年少時,與蘇轍一起進京趕考,母親在燈下縫補衣裳的情景;想起妻子王閏之,每次他被貶謫,都默默收拾行李,從不抱怨。他攥緊紙條,心裡暗下決心,就算再苦,也要撐到真相大白的那天。

與此同時,沈括正在三司使衙門裡來回踱步。他聽說了蘇軾在禦史台受審的事,心裡像壓了塊石頭。傍晚時,王安石派人來請他,說是有要事相商。

沈括走進王安石的書房,見案上擺著蘇軾的詩稿,還有李定、舒亶的審訊記錄。王安石指著記錄說:“存中,你看蘇軾頑抗不認罪,李定他們打算加重刑罰,你覺得此事該如何處理?”

沈括猶豫了一下,說道:“相公,蘇軾雖有不妥之處,但罪不至死。若是刑罰過重,恐會引起文人不滿,反而不利於新法推行。”

王安石皺了皺眉:“你是想為他求情?當初可是你先發現他詩中有問題,如今怎麼又心軟了?”

“學生並非心軟,隻是覺得應實事求是。”沈括低聲道,“蘇軾的詩雖有抱怨之語,但並無反心,若是硬按上訕謗之罪,怕是會落人口實。”

王安石沉默良久,歎了口氣:“罷了,此事我會向陛下進言,儘量從輕發落。但蘇軾反對新法,終究是個隱患,貶謫是免不了的。”

沈括鬆了口氣,起身告辭。走出書房時,夜色已深,街上的燈籠忽明忽暗,像他此刻的心情。他知道,就算蘇軾能免於重刑,兩人之間的情誼,也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第四章朝堂爭辯定貶途

熙寧九年正月,禦史台的審訊終於有了結果。李定、舒亶把蘇軾的詩稿和審訊記錄整理成冊,遞交給神宗,請求將蘇軾定為“大不逆”之罪,判處死刑。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反對新法的官員紛紛上書,為蘇軾求情;支持新法的官員則堅持要嚴懲蘇軾,雙方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

這天早朝,神宗拿著李定遞上來的冊子,臉色凝重:“諸位卿家,蘇軾訕謗朝政一案,如今證據確鑿,你們覺得該如何處置?”

李定立刻出列:“陛下!蘇軾目無君上,多次以詩詆毀新法,若不嚴懲,恐難服眾!臣懇請陛下判處蘇軾死刑,以儆效尤!”

舒亶也跟著附和:“陛下,李大人所言極是!蘇軾的詩流傳甚廣,若不加以懲戒,日後文人皆效仿他,以詩訕謗朝政,朝廷威嚴何在?”

就在這時,蘇轍出列,跪在地上:“陛下!臣兄蘇軾雖有過錯,但並無反心!他隻是性格耿直,不善掩飾情緒,才會在詩中發些牢騷。臣願以官職贖兄之罪,懇請陛下從輕發落!”

司馬光也上前一步:“陛下,蘇軾是難得的人才,其詩雖有不妥,但多是關心民生之作。如今國家正是用人之際,若殺了蘇軾,不僅會失去一位賢臣,還會讓天下文人寒心!臣懇請陛下三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安石站在一旁,沉默了許久,才開口道:“陛下,蘇軾反對新法,確實該罰,但死刑過重。臣以為,可將其貶謫至偏遠之地,讓他反省自身過錯,同時也能彰顯陛下的仁慈。”

神宗看著朝堂上爭論的官員,又看了看手中的詩稿,想起自己當年讀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時的讚賞,心裡漸漸有了主意。他沉吟片刻,說道:“蘇軾訕謗朝政,罪證確鑿,但念其並無反心,且有多位卿家求情,免去死刑,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

旨意一下,滿朝嘩然。反對新法的官員雖覺得貶謫過重,但能保住蘇軾的性命,已是萬幸;支持新法的官員則覺得處罰太輕,卻也不敢再反駁。

蘇軾接到旨意時,正在牢房裡讀《論語》。獄卒把旨意遞給他,笑著說:“蘇大人,您沒事了!陛下免了您的死罪,貶您去黃州任職!”

蘇軾接過旨意,反複看了幾遍,心裡百感交集。他走出牢房,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蘇轍早已在外麵等候,見他出來,立刻跑上前,緊緊抱住他:“兄!你終於出來了!”

蘇軾拍了拍蘇轍的背,笑道:“讓你擔心了。走,我們回家,看看你嫂子和孩子們。”

回到家中,王閏之帶著孩子們迎上來,見蘇軾平安歸來,忍不住哭了起來。蘇軾抱著孩子們,輕聲安慰:“爹爹沒事了,以後我們去黃州,一家人在一起,好好過日子。”

幾天後,蘇軾收拾好行李,準備前往黃州。京城的文人紛紛來送行,歐陽修、黃庭堅等人都來了,大家在城外的酒館裡為他餞行。

歐陽修舉起酒杯:“子瞻,黃州雖偏,但也是個好地方。你到了那裡,可彆忘了寫詩,我們還等著讀你的新作呢!”

蘇軾笑著接過酒杯:“多謝永叔先生。就算到了黃州,我也不會放下筆,定當多寫些好詩,回報諸位的厚愛。”

黃庭堅也道:“子瞻兄,此去路途遙遠,你要多保重。若有需要,隨時寫信給我們,我們定會儘力相助。”

蘇軾一一謝過眾人,然後翻身上馬。馬蹄聲漸漸遠去,他回頭望了望京城的方向,心裡雖有不舍,卻也多了幾分釋然。他知道,這場風波雖然讓他受儘了苦難,卻也讓他看清了人心,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第五章黃州謫居墨韻新

熙寧九年二月,蘇軾抵達黃州。黃州是個偏遠的小城,經濟落後,百姓生活困苦。他的團練副使是個閒職,沒有實權,俸祿也少,一家人隻能住在城外的一座破廟裡。

儘管生活艱苦,蘇軾卻沒有消沉。他每天早起,要麼去田間勞作,要麼去江邊散步,晚上則在燈下讀書、寫詩。他把破廟打掃乾淨,取名為“東坡雪堂”,還在院子裡種了蔬菜、瓜果,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這天,蘇軾在田間種稻,忽然下起了雨。他來不及躲雨,被淋得渾身濕透,卻反而覺得暢快。回到雪堂後,他提筆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寫完詩,他看著窗外的雨景,忽然覺得之前的苦難都不算什麼了。他想起在京城的風波,想起沈括,心裡雖有遺憾,卻也漸漸放下了。他知道,人生難免有坎坷,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樂觀的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坦然麵對。

蘇軾在黃州的生活雖然清貧,卻也充實。他經常和當地的百姓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疾苦,還寫下了許多反映民生的詩詞。他的詩在黃州流傳甚廣,百姓們都很喜歡他,經常送些糧食、蔬菜給他。

有一次,蘇軾去江邊釣魚,遇到了一位老漁翁。老漁翁聽說他是被貶來的官員,不僅沒有嫌棄他,還邀請他去家裡做客。老漁翁的家很簡陋,卻收拾得乾淨整潔。兩人坐在院子裡,喝著米酒,聊著天,十分投機。

臨走時,老漁翁送給蘇軾一條自己釣的魚:“蘇大人,您是個好人,不像其他官員那樣擺架子。這條魚您拿去,給孩子們補補身子。”

蘇軾接過魚,心裡暖暖的。他回到雪堂後,把魚做成了魚湯,和家人一起分享。他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樣子,忽然覺得,這樣的生活雖然簡單,卻充滿了幸福。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軾在黃州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文人墨客都慕名而來,想和他結交。他也毫不吝嗇,經常和他們一起探討文學、藝術,還指導當地的年輕人寫詩、作畫。在他的影響下,黃州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百姓的精神生活也豐富了許多。

熙寧十年,沈括奉命出使遼國,途經黃州。他聽說蘇軾在黃州,猶豫了很久,還是決定去看看他。

沈括來到東坡雪堂時,蘇軾正在院子裡種菊花。他看著蘇軾穿著粗布衣裳,滿頭大汗,卻依舊笑容滿麵,心裡五味雜陳。他走上前,輕聲道:“子瞻兄。”

蘇軾回頭見是沈括,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迎上去:“存中兄,你怎麼來了?快請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兩人走進雪堂,蘇軾給沈括倒了杯茶。雪堂裡陳設簡單,隻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牆上掛著他寫的詩稿。沈括看著詩稿,想起當年自己送詩稿誣陷蘇軾的事,心裡充滿了愧疚:“子瞻兄,當年的事,是我對不起你。我……”

蘇軾打斷他的話:“存中兄,過去的事就彆提了。我在黃州的生活很好,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人生在世,誰能不犯錯呢?重要的是要知錯能改。”

沈括看著蘇軾豁達的樣子,心裡更加愧疚:“子瞻兄,你能原諒我,我很感激。以後若是有需要,你儘管開口,我定會儘力相助。”

蘇軾笑了笑:“多謝存中兄。我在黃州過得很好,不需要什麼幫助。你出使遼國,路途遙遠,要多保重。”

沈括點點頭,起身告辭。走出雪堂時,他回頭看了一眼,見蘇軾又在院子裡種菊花,陽光照在他身上,溫暖而平和。他知道,蘇軾已經走出了那場風波的陰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蘇軾在黃州謫居了四年。這四年裡,他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成為了他文學創作的巔峰時期。他的詩不僅描繪了黃州的自然風光和百姓生活,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元豐三年,蘇軾被調任汝州知州。離開黃州那天,百姓們都來送行,有的送糧食,有的送蔬菜,還有的拉著他的手,舍不得他走。蘇軾看著百姓們懇切的眼神,心裡暖暖的。他對百姓們說:“我雖然要走了,但我會永遠記得黃州,記得你們。以後若是有機會,我一定會回來看看。”

蘇軾騎著馬,漸漸遠去。百姓們站在路邊,望著他的背影,久久不肯離去。他們知道,蘇軾不僅給黃州帶來了文化,更帶來了溫暖和希望。而蘇軾也知道,黃州這段謫居生活,將會成為他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永遠留在他的心中。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修行十三年,才獲得二郎真君傳承 大秦係列:穿越成嬴虔 剛進入六扇門,罪犯係統什麼鬼? 劍修,狗都不談 獸源史詩 貪戀她 一世豪權,一世月明 滿門儘滅的宇智波沒有格局 [綜英美]哥譚鼠鼠人 校傲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