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以後,鄭仲在蜀地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以前,朝廷有什麼好差事,都會先考慮他;可現在,有好差事也輪不到他,反而儘是些苦差事。有次,蜀地發生水災,朝廷派他去賑災,他忙了三個多月,累死累活,可朝廷連句表揚的話都沒有,反而還因為賑災過程中出了點小差錯,被降了一級。
鄭仲心裡憋屈,卻不敢說什麼——他知道,這都是秦檜在背後搞的鬼。要是再惹秦檜不高興,說不定連宣撫使的職位都保不住了。
第四章官場失意悔當初
紹興二十三年,鄭仲在蜀地已經待了六年。這六年裡,跟他同期的官員,有的升了官,有的調回了京城,隻有他,還在蜀地當宣撫使,連個調動的機會都沒有。
有次,鄭仲去京城述職,想趁機去相府拜訪秦檜,跟他賠個不是。可他到了相府門口,侍衛連名帖都沒接,直接說:“相爺說了,不見鄭大人。”
鄭仲站在相府門口,看著朱漆大門,心裡又酸又澀。他想起六年前,自己興衝衝地定製地毯,以為能討得秦檜的歡心,沒想到卻拍在了馬蹄子上,落得個現在的下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述職結束後,鄭仲在京城遇到了以前的舊友。舊友見他氣色不好,就問他怎麼了。鄭仲歎了口氣,把自己送地毯的事說了一遍。
舊友聽完,搖了搖頭:“你啊,就是太急功近利了。秦相爺是什麼人?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隱私和權威,你暗中打聽他府裡的事,還特意按尺寸定製地毯,這不是明著告訴他‘我能查到你的事’嗎?他能不生氣嗎?”
鄭仲低著頭,後悔地說:“我當時就是太想回京城了,沒考慮那麼多。現在想想,真是太傻了。”
舊友拍了拍他的肩膀:“現在後悔也晚了。不過你也彆灰心,秦相爺雖然記恨你,可你在蜀地的政績擺在那裡,隻要好好做事,以後說不定還有機會。”
鄭仲點了點頭,可他心裡清楚,隻要秦檜還在相位上,他就沒機會回京城,更沒機會升官。
回到蜀地後,鄭仲變得消沉起來。以前,他還會主動找事做,想做出點政績給朝廷看;現在,他每天隻是應付差事,再也沒有了以前的乾勁。
老張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大人,您不能這麼消沉啊!就算回不了京城,您在蜀地好好做事,百姓也會記得您的好啊!”
鄭仲搖了搖頭,喝了口酒:“記得又有什麼用?我這輩子,恐怕都隻能待在這蜀地了。”
可沒過多久,一件事改變了鄭仲的想法。蜀地發生了瘟疫,很多百姓都染了病,死了不少人。鄭仲接到消息後,本來不想管,可他看到百姓們痛苦的樣子,心裡實在不忍,還是主動站了出來,組織醫生給百姓治病,還開倉放糧,幫助百姓渡過難關。
在鄭仲的努力下,瘟疫很快就控製住了。百姓們都很感激他,紛紛提著家裡的雞蛋、蔬菜,來到衙門感謝他。有個老太太拉著鄭仲的手,眼淚直流:“鄭大人,謝謝您啊!要是沒有您,我們一家早就死了!”
看著百姓們真誠的眼神,鄭仲心裡忽然明白了——當官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給百姓做事。就算不能回京城,不能升官,隻要能得到百姓的認可,也算是沒白當這個官。
從那以後,鄭仲又恢複了以前的乾勁。他在蜀地興修水利,幫助百姓灌溉農田;他興辦學校,讓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他還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讓蜀地的官場變得清明起來。
百姓們都很愛戴鄭仲,私下裡稱他為“鄭青天”。蜀地的百姓還自發地給鄭仲立了塊功德碑,上麵刻著他為蜀地做的好事。
第五章無心官場得民心
紹興二十五年,秦檜病逝的消息傳到了蜀地。鄭仲聽到消息時,正在田裡和百姓一起插秧。他愣了一下,手裡的秧苗掉在了水裡,可他很快就反應過來,繼續插秧,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老張跑過來,興奮地說:“大人!秦相爺死了!您的機會來了!現在朝廷肯定會重新任用官員,您在蜀地的政績這麼好,說不定能調回京城,升官發財!”
鄭仲搖了搖頭,笑著說:“回不回京城,升不升官,都不重要了。我現在在蜀地挺好的,百姓們需要我,我也喜歡這裡的生活。”
老張不解:“大人,您以前不是一直想回京城嗎?現在機會來了,您怎麼反而不想了?”
鄭仲指著田裡的百姓,說:“你看他們,多淳樸啊!我為他們做一點事,他們就記在心裡,還為我立功德碑。在京城,我就算當了大官,也得不到這樣的認可。這種感覺,比升官發財更讓我滿足。”
老張還是不明白,可他看著鄭仲真誠的眼神,也不再勸了。
秦檜病逝後,朝廷確實重新任用了一批官員。有大臣推薦鄭仲回京城任職,還說他在蜀地政績突出,是個難得的人才。可鄭仲卻寫了封奏折,婉言拒絕了,說自己在蜀地待慣了,想繼續留在蜀地為百姓做事。
朝廷見鄭仲態度堅決,也不再勉強,還特意下旨表揚了他,任命他為蜀地安撫使,讓他繼續管理蜀地。
鄭仲接到聖旨後,並沒有高興,反而更加用心地為百姓做事。他知道,朝廷的表揚不重要,百姓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
有次,蜀地發生了地震,很多百姓的房子都塌了,百姓們無家可歸。鄭仲立刻組織人手,幫助百姓搭建臨時住所;他還開倉放糧,給百姓提供食物;他親自去災區慰問百姓,安撫他們的情緒。
在鄭仲的努力下,蜀地很快就恢複了秩序。百姓們都很感激鄭仲,有的百姓還主動捐錢捐物,幫助災區的百姓重建家園。
鄭仲在蜀地任職多年,直到退休,都沒有離開過蜀地。他退休後,百姓們自發地把他接到了自己家裡,輪流照顧他。鄭仲的晚年過得很幸福,他每天都會去田裡看看,和百姓們聊聊天,就像一個普通的老人一樣。
很多年後,蜀地的百姓還在講述鄭仲的故事。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以前有個叫鄭仲的官員,本來想拍秦檜的馬屁,卻拍在了馬蹄子上,沒能回京城升官。可他後來在蜀地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是個難得的好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那塊曾經讓鄭仲官場失意的錦繡地毯,也成了蜀地百姓口中的笑談。百姓們會說:“幸好鄭大人當年送地毯沒討到好,不然他回了京城,我們蜀地就少了個好官了!”
鄭仲直到去世,都沒有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他知道,自己雖然沒能在官場上飛黃騰達,卻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和愛戴。這種認可和愛戴,比任何官爵都珍貴,也比任何馬屁都管用。
就像蜀地的那條水渠,是鄭仲帶著百姓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它不僅滋潤了千畝良田,更流進了百姓的心裡。每年春耕的時候,百姓們站在渠邊引水灌溉,都會提起鄭仲:“要是沒有鄭大人,咱們這地哪能年年豐收啊!”
鄭仲去世後,百姓們自發地為他舉辦了葬禮,送葬的隊伍從衙門一直排到了城外的山上,足有好幾裡長。百姓們手裡拿著白花,眼裡含著淚,嘴裡念叨著“鄭大人走好”,聲音傳遍了整個蜀地。
後來,百姓們在鄭仲曾經治理過的水渠邊,為他建了一座祠堂。祠堂裡沒有華麗的裝飾,隻有一尊鄭仲的木雕像,雕像穿著普通的官袍,手裡拿著一把鋤頭,就像他當年在田裡和百姓一起勞作的樣子。祠堂的牆上,刻著鄭仲為蜀地做的每一件事:某年修水渠,某年辦學校,某年抗瘟疫,某年賑災荒……每一條都記得清清楚楚。
有一年,京城來了個官員,聽說了鄭仲的故事,特意去祠堂祭拜。他看著牆上的記載,又聽百姓們講述鄭仲的事跡,忍不住感歎:“沒想到蜀地還有這樣的好官!比起那些隻會拍馬逢迎的官員,鄭大人真是太了不起了!”
百姓們聽了,都很自豪:“那是!鄭大人雖然沒能回京城當大官,可他在我們心裡,比任何大官都重要!”
時間一年年過去,鄭仲的故事在蜀地代代相傳。很多年後,蜀地的孩子們還會聽長輩講起:曾經有個叫鄭仲的官員,想給宰相送地毯拍馬屁,結果拍錯了地方,沒能升官。可他後來留在蜀地,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成了大家都愛戴的“鄭青天”。
而那塊曾經讓鄭仲栽了跟頭的錦繡地毯,據說後來被秦檜的後人扔了出去,被一個蜀地的商人撿到。商人知道這是鄭仲當年送的地毯後,並沒有把它賣掉,而是把它捐給了鄭仲的祠堂。現在,那塊地毯就掛在祠堂的正中央,雖然曆經歲月,金線已經有些褪色,可上麵的“福祿壽”圖案依舊清晰。
百姓們每次去祠堂祭拜,都會看到這塊地毯,然後笑著說:“就是這塊地毯,讓鄭大人留在了咱們蜀地。說起來,咱們還得謝謝這塊地毯呢!”
有時候,命運就是這麼奇妙。鄭仲當初費儘心思想拍秦檜的馬屁,卻因為一塊地毯斷送了官路;可也正是因為這次“拍馬失敗”,他才留在了蜀地,找到了為官的真正意義——不是為了高官厚祿,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就像蜀地的高山,沉默卻堅定;就像蜀地的江水,綿長而滋潤。鄭仲雖然沒有在曆史上留下驚天動地的功績,卻在蜀地百姓的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用自己的經曆告訴後人:真正的“官路”,從來不是靠拍馬屁鋪就的,而是靠一步一個腳印,為百姓做事走出來的。
直到今天,蜀地還有人會去鄭仲的祠堂祭拜。他們帶著自家種的糧食,帶著孩子,在鄭仲的雕像前鞠躬,聽長輩講述那些關於地毯、關於水渠、關於一個好官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會像蜀地的山水一樣,永遠流傳下去。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