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八年春,汴梁貢院的朱漆大門剛打開,背著書箱的考生就排著隊往裡湧。人群裡,一個穿青布長衫、麵容俊朗的青年格外顯眼——他叫趙楷,對外隻說自己是蜀地來的秀才,沒人知道,這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端王。
趙楷手裡攥著塊硯台,硯台是父皇親手給的,上麵刻著“勤耕不輟”四個字。他混在考生裡,跟著進了號房,號房狹小得隻能容下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牆角還結著蛛網。他放下書箱,掏出筆墨紙硯,剛鋪好宣紙,就聽見隔壁號房的考生在歎氣,說今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李邦彥,出的題肯定難。趙楷沒說話,隻是蘸了蘸墨,開始默寫《論語》,他要確保自己的筆力不輸給任何一個寒窗苦讀的考生。
科舉考試要考三天,第一天考經義,第二天考詩賦,第三天考策論。趙楷答題時格外認真,經義部分引經據典,條理清晰;詩賦部分寫的《汴河春景》,字句優美,還帶著幾分家國情懷;策論部分更是針對當下的邊防問題,提出了三條切實可行的建議。交卷時,主考官李邦彥接過他的卷子,看了幾眼,忍不住點頭,說這考生的文筆,比很多京城的才子都好。
放榜那天,貢院外擠滿了人。趙楷穿著便服,混在人群裡,眼睛緊緊盯著榜單。當看到“第一名:趙楷,蜀地人氏”時,他攥緊了拳頭,強忍著沒歡呼出來。旁邊的考生拍著他的肩膀,說:“趙兄,你可真厲害,居然中了狀元!”趙楷笑著拱手,說:“僥幸而已。”
可沒等他高興多久,消息就傳到了皇宮。宋徽宗正在延福宮畫鶴,聽說新科狀元叫趙楷,還說是蜀地來的,心裡頓時起了疑——他知道自己的九兒子最近總往宮外跑,還說要去參加科舉。他立刻讓人把李邦彥召進宮,拿著狀元的卷子問:“李愛卿,你看看這卷子的字跡,是不是很眼熟?”李邦彥仔細一看,這字跡跟端王趙楷的一模一樣,嚇得趕緊跪倒在地:“陛下,臣……臣不知是端王殿下!”
宋徽宗卻笑了,把李邦彥扶起來:“愛卿起來吧,這事不怪你,是朕的九兒太淘氣,瞞著朕去參加科舉。”當天下午,趙楷穿著秀才的衣服,偷偷溜回皇宮,剛進延福宮,就被宋徽宗抓了個正著。“楷兒,你倒是能耐,居然中了狀元!”宋徽宗拍著他的肩膀,眼裡滿是驕傲。趙楷趕緊跪下:“父皇,兒臣隻是想證明自己,不是故意瞞著您的。”
宋徽宗沒怪他,反而下了道旨意:破例允許趙楷自由出入宮禁,不用像其他皇子那樣,進出都要通報。這下,趙楷更自在了,白天要麼去翰林院跟學士們討論詩文,要麼去貢院跟考生們交流心得,晚上就回皇宮,跟父皇分享白天的見聞。有次,他跟宋徽宗說,貢院的號房太狹小,考生們答題時很不方便,宋徽宗當即讓人去整改,把號房擴大了一倍,還加了窗戶,讓裡麵更亮堂。
可朝臣們卻不樂意了。有天早朝,宰相蔡京遞上奏折,說:“陛下,皇子參加科舉本就不合規矩,如今還允許他自由出入宮禁,恐會引起朝野非議,還請陛下收回成命。”宋徽宗把奏折放在一邊,說:“楷兒憑自己的本事中了狀元,自由出入宮禁怎麼了?朕看他比有些隻會空談的大臣強多了!”蔡京沒敢再勸,隻能退了下去。
沒過多久,又有禦史遞上奏折,說趙楷在宮外跟考生們來往密切,怕是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對太子不利。宋徽宗這次沒再反駁,隻是讓人把趙楷叫進宮,問他:“楷兒,外麵的流言你聽說了嗎?”趙楷點點頭,說:“父皇,兒臣隻是想跟考生們交流學問,沒有彆的意思。”宋徽宗歎了口氣,說:“朕知道你是個好孩子,可宮裡不比宮外,很多事身不由己。往後,你少去宮外,多在宮裡讀書吧。”
趙楷雖然心裡不舒服,可還是聽了父皇的話,減少了出宮的次數。但他沒閒著,每天在宮裡的書房裡讀書、寫文章,還把自己參加科舉時的心得整理出來,寫成了一本《科舉備考錄》,送給貢院的考生們。考生們拿到書,都很感激,說端王殿下不僅有才,還這麼關心他們。
宣和七年,金兵逼近汴梁,宋徽宗嚇得禪位給太子趙桓,自己當了太上皇,躲到了鎮江。趙楷也跟著去了鎮江,可他心裡始終惦記著汴梁的百姓。有天,他聽說金兵在汴梁燒殺搶掠,忍不住哭了,說:“都怪我,當年隻顧著參加科舉,沒幫父皇好好治理國家。”太上皇拍著他的肩膀,說:“楷兒,這不怪你,是父皇的錯,不該隻顧著畫畫、養鶴,忽略了邊防。”
後來,金兵攻破汴梁,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走,趙楷也成了俘虜。在被押往金國的路上,他看到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心裡難受得很。有個金兵見他穿著華麗,想搶他的衣服,他卻護住衣服,說:“這衣服是我參加科舉時穿的,裡麵有我父皇給的硯台,不能給你。”金兵沒聽懂他的話,還是把衣服搶了過去,幸好硯台被他藏在了懷裡,才沒被搶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到了金國,趙楷被封為“昏德公”,雖然沒受太多苦,可他每天都在想念汴梁的皇宮,想念貢院的號房,想念跟考生們交流的日子。有天,他在院子裡撿到一支筆,就用木炭當墨,在牆上寫起了當年科舉時的策論,寫著寫著,眼淚就掉了下來——他多想再回汴梁,再參加一次科舉,再當一次狀元。
而在臨安,宋高宗趙構登基後,聽說了弟弟趙楷的事,心裡很是感慨。他讓人去金國打聽趙楷的消息,可每次都得不到準確的回複。有次,他收到一封從金國寄來的信,信上的字跡很像趙楷,說自己在金國很好,讓皇兄不用擔心,還說希望皇兄能早日收複中原,救回父兄。趙構拿著信,哭了半天,說:“楷兒,皇兄一定會努力,不會讓你失望的。”
多年後,有人從金國回來,說趙楷在金國去世了,去世前還抱著那塊父皇給的硯台,嘴裡念叨著“汴梁”“科舉”。趙構聽說後,下旨追封趙楷為“鄆王”,還在臨安的貢院裡立了塊碑,上麵刻著“皇子狀元趙楷之位”,讓考生們永遠記得,曾經有位皇子,憑著自己的本事,考上了狀元。
臨安的貢院,每年都有很多考生來參加科舉。考生們路過那塊碑,都會停下來看一看,聽老人們講趙楷化名參加科舉的故事。有人說,端王殿下是個有才華的人,可惜生不逢時;有人說,皇子參加科舉不合規矩,可他的精神值得學習。不管怎麼說,趙楷的故事,都成了大宋科舉史上一段獨特的傳奇,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裡。
而那塊刻著“勤耕不輟”的硯台,據說被趙楷的後人保存了下來,代代相傳。每當家裡有孩子要參加科舉,後人都會把硯台拿出來,告訴孩子:“這是你先祖參加科舉時用的硯台,你要像他一樣,憑自己的本事,考出好成績。”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