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二年秋,汴梁城外的報恩寺飄著檀香,李宸妃當時還叫李氏)正跪在蒲團上抄經,粗布僧衣的袖口磨得發亮。佛堂門被輕輕推開,劉娥帶著兩個宮女走進來,身上的錦緞襦裙掃過門檻,留下一陣香風。
“你就是李氏?”劉娥的聲音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氣場。李氏趕緊起身行禮,抬頭時看見劉娥鬢邊插著支赤金步搖,陽光透過窗欞照在上麵,晃得人睜不開眼。“太後此時劉娥為德妃,後追尊)聽說你命格好,想帶你入宮做事。”劉娥說著,遞過一件藕荷色的宮裝,“明日就跟我走。”
李氏愣在原地,手裡的毛筆“啪”地掉在硯台裡。她本是蜀地孤女,家鄉鬨水災才逃到報恩寺當尼姑,從沒想過能入宮。第二天跟著劉娥進了宮,才知道所謂“做事”,是要她給宋真宗趙恒侍寢——劉娥多年無子,想借她的肚子,保住自己的地位。
第一次侍寢那晚,李氏穿著劉娥準備的薄紗寢衣,緊張得渾身發抖。趙恒坐在床邊,手裡拿著杯酒,卻沒喝,隻是看著她:“你彆怕,往後在宮裡,有朕護著你。”那晚的燭火搖曳,帳幔低垂,李氏閉著眼,隻覺得渾身發燙,像被火裹住。
沒過多久,李氏就懷了孕。劉娥特意把她安排在偏殿,每天派人送補品,還親自過來陪她說話,教她宮裡的規矩。有次李氏想吃蜀地的辣菜,劉娥立刻讓禦膳房的蜀籍廚子做,看著她吃了兩大碗,笑著說:“慢點吃,彆嗆著,對孩子不好。”
可宮裡的人都知道,李氏懷的孩子,將來要記在劉娥名下。有天夜裡,李氏摸著肚子哭,說想給孩子留件念想。劉娥知道後,親自給她送了塊玉佩,上麵刻著“平安”二字:“這是我當年入宮時帶的,給孩子留著,將來他長大了,你還能認出來。”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李氏在偏殿生下個男孩,哭聲響亮得能傳到殿外。劉娥趕過來時,孩子已經被宮女抱在懷裡,裹著明黃色的繈褓。她走過去,輕輕摸了摸孩子的臉蛋,然後對李氏說:“孩子就叫趙禎,往後跟著我住,你放心,我會把他當親生兒子養。”
李氏看著被抱走的孩子,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卻沒敢哭出聲——她知道,這是她和孩子的命。劉娥沒虧待她,封她為崇陽縣君,給她安排了寬敞的住處,還允許她偶爾去看孩子。每次看趙禎,李氏都穿著普通宮女的衣服,站在遠處,看著劉娥抱著孩子喂奶,看著孩子學走路,心裡又酸又暖。
趙禎漸漸長大,總覺得李氏親切,每次見到她,都會跑過去拉她的手。劉娥看在眼裡,沒阻止,隻是笑著說:“你李姐姐人好,你要多跟她親近。”有次趙禎得了風寒,李氏守在床邊,整夜沒合眼,給孩子擦汗、喂藥。劉娥過來時,看見李氏眼裡的紅血絲,輕聲說:“辛苦你了。”
後來李氏又生了個女兒,可沒過多久就夭折了。她傷心過度,身體越來越差,劉娥特意讓太醫院的太醫給她診治,還把她升為宸妃。可李氏的病沒好轉,到了天聖九年,已經臥床不起。
臨終前,李氏拉著劉娥的手,聲音微弱:“太後,臣妾沒彆的要求,隻求您彆告訴禎兒真相,彆讓他為難。”劉娥點頭,眼淚掉在李氏的手背上:“你放心,我會讓你走得風光,也會好好待禎兒。”
李氏去世後,劉娥下旨,用太後的禮製給她下葬。宮裡的人都很驚訝,說李氏隻是個宸妃,不該用這麼高的規格。劉娥卻堅持:“她為大宋生了皇子,功不可沒,用太後禮製,是她應得的。”她還特意讓人給李氏穿了皇後的禮服,在棺材裡放了很多陪葬品,包括當年那塊刻著“平安”的玉佩。
明道二年,劉娥去世。有人趁機告訴趙禎,他的生母是李氏,還說李氏是被劉娥害死的,連葬禮都很寒酸。趙禎聽了,當場就哭了,下旨把劉娥的家人抓起來,還親自去李氏的墓地,想打開棺材驗屍。
棺材打開的那一刻,趙禎愣住了——李氏穿著皇後的禮服,麵色安詳,陪葬品琳琅滿目,根本不像被害死的樣子。這時旁邊的老太監遞上劉娥當年的懿旨,上麵寫著“以太後禮葬宸妃,護其身後名”。趙禎拿著懿旨,眼淚又掉了下來,對著棺材磕了三個頭:“娘,兒臣錯怪劉太後了,您放心,兒臣會好好守護大宋的江山。”
後來趙禎追尊李氏為章懿皇後,把她的靈位遷進太廟,和宋真宗合葬。他還經常去劉娥的陵寢祭拜,每次都帶著趙禎此處應為趙曙,前文為仁宗趙禎,此處修正為仁宗本人)小時候穿的衣服,說:“劉太後,您當年對兒臣的好,兒臣一輩子都忘不了。”
宮裡的老人們都說,幸好劉娥當年用太後禮製葬了李氏,否則真會鬨出“狸貓換太子”的亂子——要是趙禎信了謠言,殺了劉娥的家人,甚至推翻劉娥的遺政,大宋的江山說不定就亂了。
多年後,趙禎坐在福寧殿裡,看著案上那塊刻著“平安”的玉佩,想起小時候李氏拉著他的手,想起劉娥抱著他喂奶,忽然明白了——不管是生母還是養母,她們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他,愛著大宋的江山。
報恩寺的檀香依舊飄著,佛堂裡的蒲團換了一個又一個,可李氏從尼庵入宮,劉娥以太後禮葬她的故事,卻一直流傳在汴京城的街頭巷尾。有人說,這是大宋最溫情的一段往事,沒有血腥,沒有陰謀,隻有兩個女人,為了一個孩子,為了一個國家,默默付出的真心。
有次韓琦和歐陽修在朝堂上討論往事,說起李氏和劉娥,韓琦感歎:“太後劉娥)當年的決定,不僅保住了宸妃的身後名,更保住了大宋的安穩,這份智慧和胸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歐陽修點頭:“是啊,要是換了彆人,說不定就會斬草除根,哪會有這麼圓滿的結局。”
趙禎聽說後,沒說話,隻是讓人把李氏當年抄的經卷找出來,放在太廟的偏殿裡。經卷上的字跡娟秀,有些地方還沾著淚痕,卻依舊工整——那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牽掛,是一個女人對命運的接納,也是大宋後宮裡,一段最溫暖的記憶。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