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廣袤而苦難的中原大地上,類似的情景在不同的地方同時上演。
超過六十架次的運輸機穿梭於雲層之下,將希望的包裹精準投遞給上萬名在死亡線上掙紮的難民。
每一個物資箱裡,都有一封用最樸實語言寫就的《告全國民眾書》,清晰地指引著一條生路。
“向東走!到山東的八路軍、江蘇北部的新四軍根據地去!那裡有糧食,有安置,有活路!”
與此同時,山東和蘇北的解放區早已忙碌起來。
來自華聯的海量援助物資——足足一千萬噸糧食、堆積如山的衣物棉被、寶貴的藥品,以及足以武裝十幾個師的日械、美械裝備,正通過秘密渠道源源不斷送達。
宋天站在巨幅地圖前,目光深邃,他並無意直接介入國內的紛爭,一心隻想經營好南洋的華聯基地。
但麵對故土同胞如此深重的苦難,他無法袖手旁觀。
“國府並非沒有儘責之人,但杯水車薪,且弊端叢生,唯有他們指工農黨)……才能真正把這些物資送到最需要的百姓手裡。”
他沉吟片刻,對助手吩咐道,“通知下去,加大對江北和膠東的援助力度,要人給人,要槍給槍!”
充足的物資和裝備,讓蘇魯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實力暴漲。
戰士們擦亮了嶄新的三八式步槍、中正式步槍,甚至不少主力部隊換上了威力強大的美製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和湯姆遜衝鋒槍。
民兵們看著手裡老舊的漢陽造和老套筒,也開始“眼饞”地嘀咕:“啥時候咱也能換杆新槍啊……”
消息像長了翅膀,飛過山河,傳到了遠在太行山深處的八路軍總部和其他艱苦鬥爭的根據地。
“老總啊,你看這……聽說老羅他們在山東,吃的用的都快趕上過年了!兵強馬壯,連民兵都快配上三八大蓋了!”
一位乾部拿著電報,語氣裡又是羨慕又是焦急。
總部首長們也是又喜又憂,喜的是兄弟部隊實力增強,憂的是自身處境依然艱難,特彆是像129師這樣的部隊,仍在日寇頻繁的“掃蕩”中苦苦支撐。
經過緊急磋商,一個決定形成了:“立刻命令三八六旅,抽調主力,迅速向東挺進,進入蘇魯根據地!
一方麵加強東部力量,應對可能變化的局勢,另一方麵,也要學習經驗,並換裝補給,將來更好地回來堅持鬥爭!”
命令傳到三八六旅,整個旅都沸騰了。
獨立團團長李雲龍客串一下不是主角)嗓門最大,扯著脖子就喊:“早就該這樣了!”
“老子眼饞那美式裝備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這下好了,終於能鳥槍換炮,回頭非得讓小鬼子嘗嘗咱們鐵拳的厲害!”
呼嘯的引擎聲遠去了,留下的不僅是救命的物資,更是一簇重新點燃的生命之火,和一股即將改變區域力量格局的澎湃動力。
向東,向著希望,無數人的命運軌跡,從此悄然轉折。
進入十月之後,華聯的軍事行動基本停歇,日軍也全部蜷縮回了廣東沿海。
瓊州的小鬼子風聲鶴唳,整個北部灣已經看不到日本人的艦船,當然有沒有潛艇出沒就不得而知。
華聯海軍南海艦隊正式成立,兩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兩艘得梅因級重巡洋艦,還有這幾天智能兵工廠解鎖海軍裝備圖鑒後生產的6艘基林驅逐艦、兩艘補給艦、還有四條u型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