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裝甲集群在進攻途中幾乎未遇到有效抵抗。
華聯國防軍的防線似乎已經在先前的炮擊和空襲中崩潰,陣地上隻剩下少量無法撤離的重裝備和物資。
山口通過望遠鏡觀察著前方的情況,可以看到華聯軍隊匆忙撤退的痕跡:戰壕中散落著個人物品,掩體裡丟棄了不少武器彈藥,甚至還有一些完好無損的火炮被遺棄在發射陣地上。
“這些懦弱的支那人甚至連炸毀裝備的時間都沒有,”山口對身邊的參謀說。
“他們隻來得及炸毀了彈藥庫,但陣地上到處都散落著未銷毀的彈藥。”
日軍士兵看到陣地上散落的大量物資,不少人忍不住上前哄搶。
特彆是那些被丟棄的軍需食品,對於經常補給不足的日軍士兵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山口對此感到十分憤怒:“混蛋!誰讓他們停下來的!告訴他們不要為了這些蠅頭小利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他明白,儘管皇軍已經不再是五年前那支紀律嚴明的帝國軍隊,但如果不能保持進攻勢頭,就會給敵人以重整旗鼓的時間。
日軍的先頭部隊繼續向前推進,沿途不斷遭遇小股華聯部隊的抵抗,但這些抵抗都微弱而分散,很快就被日軍的裝甲力量粉碎。
山口相信,隻要繼續堅持進攻,就能在天明前達成突破,包圍並殲滅華聯第一集團軍的主力部隊。
日軍和華聯在裝甲戰術和裝備上有著顯著差異,日軍的裝甲部隊通常作為支援步兵的單位存在,強調與步兵、炮兵和其他兵種的協同作戰。
日軍戰車師團的組織結構在42年後發生了重大變化。
每個戰車師團下轄兩個戰車旅團,每個旅團包括兩個戰車聯隊、一個機動步兵大隊、一個75毫米山野炮大隊和一個工兵中隊。
在戰術層麵,日軍戰車聯隊通常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的任務是清除在炮火準備中未被消滅的敵軍據點和反坦克武器;第二梯隊由步兵突擊部隊組成,位於第一梯隊後方450碼處,坦克負責支援步兵;第三梯隊的戰車聯隊則負責擴展勝利或支援需要的地方。
相比之下,華聯國防軍的裝甲戰術更注重機動性和突擊能力。
華聯的兩個裝甲師編製更大,坦克數量更多,而且配備了更先進的通訊設備,使得部隊能夠更好地進行協同作戰。
在地形利用上,馬來半島北部,相比較印緬邊境的多山叢林環境給裝甲作戰帶來了巨大挑戰。
狹窄的道路、密布的河流和起伏的山地限製了坦克的機動空間,使得大規模裝甲集群難以完全展開。
這也是今村均認為華聯不會在印緬邊境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堅信華聯的主攻方向應該在更平坦開闊的馬來半島,而不是在印緬邊境的複雜地形中。
在華聯國防軍突然發起的猛烈攻擊麵前,今村均的判斷似乎被徹底推翻。
但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
“梅津君,你不覺得這一切太過順利了嗎?”
今村均在指揮部私下對梅津美治郎說,“支那人的撤退太過整齊,他們丟棄的裝備和物資幾乎都是可以迅速補充的類型,而核心的重裝備和精銳部隊都已經安全撤離。”
梅津美治郎不以為然地搖頭:“今村君,你多慮了。在如此猛烈的炮擊和空襲下,任何部隊都會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