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世界,引發了軒然大波。
美國白宮裡,羅斯福總統緊急召見了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詢問美國的原子彈研製進度。
英國唐寧街,丘吉爾首相則擔憂地表示,德國的核威脅可能會改變整個二戰的走向。
而對於蘇聯來說,當務之急是找到應對之策——僅憑自身的力量,已經無法抗衡德國的核優勢,必須尋求盟友的支持。
斯大林的目光,落在了遠東那個新生的勢力——華聯身上。
一年前,在埃及開羅舉行的四大盟國會議上,斯大林對華國代表極為不屑,認為這個“腐朽、愚昧、落後的勢力”根本不配與美蘇英並列。
當時,華國提出了外草原及中蘇邊界的相關訴求,更是讓斯大林極為不滿,雙方不歡而散。
可如今,形勢比人強。蘇聯已到了存亡關頭,再也沒有資格糾結過去的恩怨。
44年1月16日,斯大林親自下令,向羅斯福和丘吉爾發出會麵請求,希望三國聯名邀請華聯司令宋天,參加一次緊急盟國會議,共同商討應對德國核威脅的對策。
與此同時,新加坡的華聯總部裡,宋天正看著手中的兩份通報,眉頭緊鎖。
機要秘書站在一旁,低聲彙報:“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聯名發來邀請,希望您代表華聯前往德黑蘭參加會議。”
“另外,國內的宋部長明天會飛抵新加坡,就中蘇邊界問題與我們商討,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宋天的手指在通報上輕輕敲擊,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
在他原本的記憶裡,直到二戰結束,德國都未能研製出原子彈,可現在被徹底改寫——顯然,他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遠東的戰局,也間接影響了德國的戰略決策。
“德國人有了核彈,整個反法西斯聯盟的格局都會被打亂。”
宋天喃喃自語,如果德國憑借核優勢扭轉蘇德戰場的局勢,蘇聯崩潰後,德國很可能會將矛頭轉向遠東,華國與華聯也將麵臨巨大的威脅。
他走到戰略地圖前,目光掃過歐亞大陸。
蘇德戰場的核爆,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的漣漪正在擴散——德軍內部在爭論下一枚核彈的使用地點。
日本政府已經派出特使,試圖從德國獲取核技術,而蘇聯則急需華聯的支持。
這既是危機,也是機遇——華聯可以借此機會,提升自身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同時為國家爭取更多的利益。
“告訴宋部長,我會親自接見他。”宋天轉過身。
“另外,回複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我同意參加德黑蘭會議,不過,我們的立場要明確:華聯支持反法西斯鬥爭,但也會維護自身的利益。”
1月18日,巨港機場的跑道上,宋天的專機緩緩升空,機艙內,宋天看著窗外的雲層,思緒萬千。
他剛剛視察完第二集團軍以及新光複的區域,現在需要回新加坡與國府的訪問團見麵。
他知道,這次德黑蘭之行,將決定華聯未來的國際地位,也可能影響整個二戰的走向。
而在遙遠的列寧格勒,核爆中心的輻射值仍在高位徘徊,德軍第16集團軍正在重新集結,日本特使的飛機已經降落在柏林機場——戰爭的車輪,正朝著未知的方向加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