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華的內心仿佛被投入巨石的深潭,掀起了驚濤駭浪,久久難以平複。
他著實沒有料到,這般勾結建奴、通敵賣國的驚天大案,背後竟是自己的老師在推動。
隨後,他滿臉疑惑地問道:“恩師,雖說您如今已不再過多乾涉東林事務,但東林黨眾人依舊尊您為元老魁首。
您一心為國,為何不將自己的心意坦誠告知皇上與江大人呢?”
鄒元標聽聞此言,沉默了許久,像是在斟酌該如何開口。
半晌之後,他緩緩說道:“孟暗,為師這便回答你的問題,但你聽後,切莫失望。
誰都可以背叛東林黨,唯獨老夫不能拋棄東林黨。”
聽到這話,李邦華大為意外,急忙追問道:“恩師,這究竟是為何?”
鄒元標一臉平靜地說道:“我可以不做留名青史的名臣,但絕不能做遭人唾棄的小人。
天下讀書人都知道老夫是東林黨創始人及元老,即便千秋萬代之後,史書之上也依然會記載老夫屬於東林黨。
這一點,老夫從未想過為自己開脫。
在老家,鄉親們為我立了一座牌坊,這牌坊可不是因為我東林黨人的身份,而是因為平日裡我教導弟子讀書、造福鄉裡才立的。
老夫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也不知還能在這世上活幾年。
我絕不能讓老家人把那座牌坊給拆了。
聖人的書是拿來給人看的,用來辦事,一無是處。
《左傳》裡說‘君以此興,必以此亡’,老夫既然是東林黨的元老和創始人,如今名義上還是東林魁首,將來注定要與東林一同隕落。”
說到此處,鄒元標聲音漸漸哽咽:“老夫不怕死,可老夫怕死後,沒有人明白老夫的一番苦心。
你是老夫最得意的門生弟子,今夜叫你來,便是希望將來老夫與東林一同隕落之後,你能為老夫說幾句公道話。”
說著,鄒元標竟直直跪了下來,身子顫顫巍巍地對著李邦華開始磕頭。
李邦華見狀,也趕忙跟著跪了下來,急忙去攙扶鄒元標:“恩師,您這又是何必呢?”
鄒元標借著李邦華的攙扶之力起身,隨後認認真真地磕了三個響頭,此時早已淚流滿麵,說道:“孟暗啊,老夫當年教導你的那幾句話,你還記得嗎?”
李邦華此時也是老淚縱橫,哽咽著說道:“恩師,弟子都記得。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在朝為官做事,隻求上報天子,下安黎民。
做事不問可不可能,隻問應不應該。’”
聽到李邦華的回答,鄒元標欣慰地笑了笑,點了點頭,說道:“沒有忘記就好。
東林早已背離初心,如同毒瘤一般開始侵蝕大明。
老夫身為東林的創始人及元老,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東林的毒,必須清了。
將來,老夫到地下見列祖列宗之時,也能挺直腰杆說話了。”
最後,師徒二人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複雜情感,相擁嚎啕大哭。
許久之後,李邦華強忍著悲痛,將鄒元標緩緩扶起。
此時的鄒元標,一掃先前的頹廢之色,神情變得格外堅毅,一臉正色地說道:“此次,江大人前往山西辦案,想必皇上也定會選派得力人手前往江南查辦相關事宜。
到時候,老夫會在朝堂之上設法牽製住楊漣和左光鬥二人,不讓他們從中作梗。
隻是希望江大人此次行事能夠雷厲風行,迅速將案件辦妥,不可拖延太久。
畢竟,此事牽連範圍極廣,稍有不慎,便可能橫生枝節。”
李邦華聽聞,重重地點了點頭,說道:“弟子明白,稍後便給江大人去信,將恩師的意思傳達給他。”
鄒元標擺了擺手,說道:“孟暗,你不必去信了。
剛好老夫也想借著這件事,看看這位江大人到底有多少真才實乾,能否擔當起重振大明的重任。”
………
而此刻的江寧,對京城內發生的種種事情渾然不知。
第二天天還未破曉,江寧等人便匆忙起身,利落上馬,再度踏上行程。
一路上眾人快馬加鞭,疾馳而去。
這般高強度的趕路,就連袁可立、郭允厚、魏忠賢這三位年事已高的老者,都有些體力不支,感到吃不消了。
期間,隊伍途經宣府鎮。
江寧等人便在宣府總兵黑雲龍的軍中休整了一晚。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亮,晨曦透過薄霧灑在營地上。
江寧等人早早起身,簡單用過飯後,便整軍出發。
士兵們精神抖擻,收拾好行裝,牽出馬匹,有序地排列在營前。
隨著江寧一聲令下,大軍繼續踏上征程,三天後,隊伍兵分兩路。
其中一路,由趙率教與溫體仁帶領一萬五千人馬,他們手持袁可立手令,直撲張家口。
他們的任務是迅速控製張家口,防止任何與案件相關的人員趁機逃出關外,同時徹查張家口守將。
而江寧、袁可立以及魏忠賢,則率領剩餘的一萬兩千兵馬,朝著大同城徑直進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時,大同城中,代王朱鼎渭在聽聞欽差已進入山西境內的消息後,卻依舊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全然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照舊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
王府內,絲竹之聲不絕於耳,舞姬們長袖翩翩,朱鼎渭醉眼朦朧地欣賞著歌舞,儘情享樂。
而大同知府王貴得知這一消息後,卻是一臉的震驚。
他心中暗自納悶,平日裡朝廷鮮有如此大規模地調集大軍進入山西的舉動,此番究竟所為何事?
然而,儘管滿心疑惑,他卻並未過多深思,隻覺得或許是上頭有什麼常規的軍事調度,與自己並無太大乾係,便也暫且將此事拋諸腦後。
望著那輪廓在視線中愈發清晰的大同城,江寧一行人雖一路風餐露宿、風塵仆仆,但此刻,他們臉上的疲態竟一掃而空,眼中不約而同地透露出灼灼的明亮之色。
此刻,江寧當機立斷,下令李若璉即刻前去通報大同的一眾官員,讓他們前來迎接欽差。
李若璉得令後,即刻帶著幾名錦衣衛,策馬如飛般匆匆離去。
緊接著,袁可立一聲令下,“欽差”儀仗儘數展開。
隻見隊伍中,旗幟獵獵作響,上書“欽差”字樣的旌旗迎風招展,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使命。
隨行的侍衛們身姿挺拔,神情肅穆,手中的兵器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寒光,整個隊伍瞬間氣勢大增,朝著大同城浩浩蕩蕩地行進。
緊接著,隨著袁可立那聲令下,不僅“欽差”儀仗儘顯威嚴,信王朱由檢的親王儀仗全部展開。
儀仗隊伍中,色彩斑斕的旗幟隨風舞動,彰顯著皇家的尊貴不凡。
與此同時,太監總管王承恩領命後,快馬加鞭地朝著代王府疾馳而去,準備向代王朱鼎渭通報信王與欽差即將到來的消息。
王承恩一路上馬蹄揚起陣陣塵土,不多時,他便來到代王府前,翻身下馬,整了整衣衫,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王府。
李若璉策馬一路狂奔,風馳電掣般來到知府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