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殿內一片寂靜,竟無一人敢率先搭話。
畢竟,江寧等人在山西的動作實在太大,魏忠賢更是在大同城外一口氣斬殺了上千名貪官汙吏,雖說這些人多為從犯,但那可是上千條人命啊。
如此規模的案子,幾乎僅次於大明開國時期的洪武四大案了。
孫承宗見狀,暗自咬了咬牙,他身為內閣首輔,於情於理,此時都必須站出來表明態度。
孫承宗恭敬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山西弊病積重難返,絕非一朝一夕形成。
此次江大人在山西展開全麵清查,這對朝廷而言,無疑是一場重大考驗。
因此,我等必須做好周全準備,全力支持江大人徹查山西官場,將所有貪官汙吏、通敵賣國之賊統統繩之以法,一網打儘。”
聽完孫承宗的這番話,朱由校緩緩點了點頭。
身為大明天子,他內心自然是極為支持江寧的。
然而,他也不得不顧及朝中其他臣子的態度。
畢竟,江寧此次山西之行可謂是大開殺戒,雖說實際動手基本都是魏忠賢,但江寧也是出了不少力。
這時,朱由校轉頭看向吏部尚書楊鶴,開口問道:“楊愛卿,朕之前讓你準備的候補官員,如今準備得怎麼樣了?”
聽到朱由校的詢問,楊鶴當場臉色變得煞白,一臉為難地說道:“啟稟陛下,老臣前些日子在吏部,將前些年尚未擔任官職、或是暫時賦閒在家的進士檔案,都仔細整理了一遍。
從中倒是物色出了不少合適人選,本可前往山西,以補充當地官員的空缺。
隻是如今最為棘手的是,照江大人這般清查下去,整個山西官場恐怕會被一掃而空,吏部這邊著實沒有那麼多的人手可供安排了。”
朱由校聽完,眉頭緊緊皺起,神色頗為不悅地問道:“楊愛卿,你可仔細清查過了?
以往每年都有候補官員排不上任職機會,好些官職空缺著,一等就是好幾年。
如今怎會出現人手不夠用的狀況?”
楊鶴趕忙解釋道:“啟稟陛下,自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時,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致使眾多官員空缺長期未得填補,亦未進行正常的升遷調動。
陛下登基之後,為填補萬曆時期遺留的官職空缺,已然耗費了不少候補官員。
加之朝廷此前幾次大規模的反貪肅清行動,又安排了許多人前去接任空缺職位。
如此一來,如今吏部儲備的候補官員,實在是所剩無幾,幾乎快要用光了。
就拿眼下山西的情況來說,所需候補官員還差了一大截呢。”
聽到這番話,朱由校眉頭皺得更緊了,大明朝竟麵臨缺人當官的局麵,這著實是他未曾預料到的。
楊鶴此時心中滿是無奈與苦澀,有苦難言。他暗自腹誹:江大人啊!
您和魏公公可真是走到哪兒,哪兒就不得安寧,總能掀起一陣驚濤駭浪。
原本你們此次去山西,是要查辦八大晉商以及那些通敵賣國的不法奸商,怎麼好好的,最後竟演變成了清算整個山西官場呢?
這麼多空缺的官位,我又能從哪裡給您變出這麼多人來填補啊?
這吏部尚書當得,實在是憋屈至極。
自上任以來,起初都是那些想當官的人,挖空心思給他送銀子,就盼著能謀個一官半職。
可如今倒好,形勢完全逆轉,他楊鶴都快被逼得要給人掏銀子,低聲下氣求著彆人去當官了。
這時,一旁的孫承宗見狀,心中暗暗歎息一聲,隨即上前一步,恭敬開口說道:“啟稟陛下,楊大人剛才所言不虛。
往年那些尚未擔任官職的進士,確實在填補山西官員空缺上有些捉襟見肘。
不過,如今舉人應該還有不少吧,剛好可以讓他們先頂上,暫且把山西那邊的缺口填上。”
朱由校聽完,頓時雙眼一亮,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趕忙急切地開口詢問楊鶴:“楊愛卿,吏部如今尚未擔任官職的舉人檔案,你可曾清查過了?”
楊鶴微微一愣,旋即趕忙回應道:“啟稟陛下,老臣也清查過了。
如今尚未擔任官職的舉人,數量確實不少。
隻是,自大明開國二百六十載以來,除了太祖、成祖兩朝,在其他朝代,雖說舉人也能入朝為官,但所任基本都是些微末小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且,還需要朝中大臣出麵進行保舉,極少有直接任命舉人當官的先例啊。”
朱由校聞言,滿不在乎地擺了擺手說道:“如今局勢緊迫,也隻能權宜行事了。”
楊鶴則滿臉為難,再次躬身奏道:“啟稟陛下,若是選用少量舉人入朝為官,倒也還說得過去。
但若是大規模啟用舉人擔任官職,以此來填補山西官場的諸多空缺,老臣著實擔心,此令一旦頒布,恐怕會對今後的科舉取士產生不利影響啊。”
朱由校聽聞此言,陷入了沉思。楊鶴所言確實在理,以往舉人出任的官職不過是些無關緊要的小職位,但凡品級較高的官員,大多是進士出身。
一旦大規模任用舉人當官,這就等於告訴世人,隻要考取舉人功名,便可入朝為官,如此一來,往後誰還願意費儘心力去考進士呢?
而且,朝中那些進士出身的官員又會作何感想?
思索片刻後,朱由校忽然想起江寧說過的一句話:“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小雞尿尿各有各的道。”
他心中頓時有了主意,趕忙開口說道:“楊愛卿,朕有個想法。
不如將吏部尚未擔任官職的進士,安排到山西官場擔任職位較高的官職。
至於縣令這一級彆的官職,則由舉人來擔任。
如此這般,或許既能解山西官場的燃眉之急,又能平衡朝局。”
楊鶴聽完,思索片刻後,點頭說道:“老臣以為陛下此法甚妙。
如此安排,既能迅速填補山西官場的空缺,又可兼顧平衡朝局。”
其實,楊鶴還有一件事未點明,朱由校同樣也沒提起。
此刻禦書房中的一眾大臣,都默契地避開了江南東林黨學子這個話題。
畢竟朱由校剛登基那會,被東林黨掣肘的日子可不是一天兩天。
後來,他與江寧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東林黨從朝堂中清理了大半。
如今,他們寧可大力提拔舉人,也絕不想再讓東林黨人入朝為官。
喜歡天啟朝第一攪屎棍請大家收藏:()天啟朝第一攪屎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