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三千萬兩銀子,與其說是臣等查抄所得,倒不如說是江南東林黨人主動上交的‘平安銀子’。”
聽到這番話,朱由校頓時怒形於色,臉色鐵青,猛地一掌拍在桌子上,怒聲罵道:“欺天了!
這些東林黨人簡直無法無天,竟敢公然與朝廷欽差叫板!
江南乃是我大明朝的江南,絕非他們東林黨人的私產!
朝廷的賦稅,他們一拖再拖,如今竟妄圖拿出區區三千萬兩銀子,就想讓朝廷低頭,難道還指望朕去感謝他們不成?
朕日後定要將他們一個個都收拾了,絕不輕饒!”
就在這時,坐在一旁的官應震開口說道:“啟稟皇上,老臣與薛閣老此次在江南發現一個情況。”
聽到這話,朱由校和江寧頓時來了興致。
緊接著,官應震再度開口說道:“東林黨人以東林書院為根基,廣招門徒,大力推崇儒家學說,實則妄圖乾涉國政、結黨營私。
然而,江南等地文風昌盛,其中有不少文人士子信奉王陽明的心學、理學,更有不少李贄的徒子徒孫。
在一些場合,他們公然與東林黨人叫板,雙方甚至發生爭鬥。
所以老臣覺得,朝廷今後舉行科舉時,不妨將這些推崇理學、心學以及李贄學說的文人士子錄取為官,以此來打壓東林黨人在朝廷和民間的聲望。”
朱由校聽到“李贄”這個名字,不禁若有所思,點了點頭:“官愛卿說的這個李贄,朕倒聽說過。
此人在萬曆年間為官,竟敢痛批儒學經典著作,將程朱理學貶得一文不值,還把儒家視為荼毒百姓的邪說。
朕還聽說,當年李贄開壇講學之時,場麵可謂萬人空巷,門下弟子眾多。”
隨後,朱由校略有自嘲地說道:“據說當年這位李贄,就連太祖爺的言論也曾批評過。”
聽著朱由校的講述,江寧心中不禁暗自驚歎,脫口而出:“臥槽,敢情這位李贄竟如此大膽勇猛,自己居然一直不知道有這號人物。”他趕忙轉頭看向坐在身旁的溫體仁,用眼神示意。溫體仁瞬間心領神會,雙眼向上翻起,仿佛在腦海中快速查閱資料。
沒過一會兒,溫體仁笑著說道:“江大人,這位李贄當年堪稱是另一個海瑞。
李贄是福建泉州晉江人,字宏甫,號卓吾。
他的父親是一位教書先生,平日裡樂善好施,在鄉裡頗有名望。
李贄從小就對儒家學說充滿質疑,常常問得師長無言以對,可謂是天生帶有反骨,性格剛硬,寧折不彎。
12歲時,他就曾痛批孔聖,寫過一篇《老農老圃論》,文章裡對底層百姓稱讚有加,還直言孔子眼高手低,當時人們都視他此舉為大逆不道。
後來他通過科舉入仕,在朝中為官,直到天命之年才辭官回鄉。
他一生都在痛批儒學和程朱理學,還著有一部《焚書》。”
江寧頓時來了興趣,追問道:“《焚書》是什麼書?”
溫體仁笑著解釋道:“《焚書》便是李贄的著作,書中全是對儒家和程朱理學的批判。
因為他料想,此書一旦寫成,必定會被天下文人視作大逆不道之物而焚毀,難以在世間廣泛傳讀,所以便取名為《焚書》。”
聽到這裡,江寧不禁大為驚歎,心中暗忖:好家夥,感情這李贄竟是一位思想革命的先驅者,竟敢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儒家體係。
他趕忙追問道:“那後來這李贄怎麼樣了?”
溫體仁感慨地說道:“後來,這位李贄被以蠱惑百姓、宣揚邪說的罪名問罪。
當他得知自己要被問罪的消息時,竟奪過理發師的剃刀自刎而亡。
臨死前,他還留下豪言:‘老夫敢為天下人先,如今已經76歲,又何懼一死。’”
江寧聽完,不禁肅然起敬。
隨後,溫體仁繼續說道:“李贄雖自刎而死,但其門下眾多徒子徒孫,依舊信奉他的學說,處處與尊崇儒家的文人士子針鋒相對。
不過,經過儒家文人這些年的打壓,他們的勢力也早已大不如前。”
江寧聞言,趕忙開口說道:“這位李先生如此大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咱們得幫一把。”
溫體仁瞬間心領神會,說道:“大人放心,下官知道該怎麼辦。”
眼見自己這位小老弟如此機靈,江寧滿意地點了點頭。
一旁的朱由校等人聽著溫體仁的解釋,也紛紛點頭。
緊接著,朱由校開口說道:“東林黨人妄圖憑借儒家言論挾製天下民心,實乃大逆不道之舉。
今後在我大明,當秉持海納百川之態,不會再容一家獨大。
對於信奉王陽明心學、理學以及其他學說的文人學子,隻要他們不發表大逆不道的言論,朝廷皆不應過多乾涉。
同時,今後科舉考試,對於這類學子應當優先錄取。”
江寧聽完,不禁豎起一個大拇指,心中暗道:不愧是當皇帝的,如此一來,隻怕今後信奉儒家學說的東林文人的地位,不會再像之前那般穩固了。
就在這時,一旁的吏部尚書楊鶴趕忙站起身,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開口奏道:“啟稟皇上,如今吏部儲備的官員已然嚴重短缺,懇請皇上年後再度舉行恩科,廣納天下賢才入朝為官。”
江寧聽聞,看向楊鶴,微微一怔,開口問道:“楊大人,吏部現存的進士、舉人竟都用光了嗎?這才剛舉行完恩科沒多久,年後還要接著辦嗎?”
聽到江寧的問話,楊鶴心中一陣委屈,差點哭出聲來。
他暗自埋怨道:江大人,您還好意思問呐!
您和魏公公所到之處,血流成河,這吏部儲備的進士、舉人又不是菜園子裡割了一茬又長一茬的韭菜。
就這麼被您二位‘折騰’下去,若再不舉行恩科,隻怕朝中很快就無人可用了。
江寧對此事確實毫不知情,不過朱由校卻是清楚其中緣由的。
他微微點頭,開口說道:“既然如此,那年後朕便下旨,再度舉行科舉,廣招天下文人士子入朝為官。”
緊接著,他又補充道:“對於那些推崇新興學說的文人學子,更要多加鼓勵。”
喜歡天啟朝第一攪屎棍請大家收藏:()天啟朝第一攪屎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