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後世偉人在長征路上所作的這首詞,用來形容此時的蕭部太平軍,頗為應景。
鬆桃廳比鳳凰廳小許多,本是鳳凰廳的分支,更是苗疆腹地。
若說鳳凰廳內尚有不少漢人,那鬆桃廳內,則是苗人占絕大多數。
公元1853年元旦,蕭部太平軍渡過鬆桃河,鬆桃城內清廷官吏棄城而逃,太平軍入城休整。
太平軍在鬆桃城內休整三日,期間漢、苗、瑤、侗等各族百姓前來投奔,拖家帶口者竟達上萬之眾。
原來是太平軍從鳳凰城釋放的苗、漢兵回鄉後,詳述太平軍政策。
此地本就戰亂不止、生存艱難,加之清廷苛捐雜稅繁多,各族百姓生存艱難。
聽聞太平軍能讓人吃飽飯,且處事公平、無歧視之舉。
於是整村整寨的百姓前來投奔太平軍入夥。
此時蕭部已有既定策略,不再拒絕家屬加入。
挑選兩千精壯之士充實三旅,其餘家屬按男女分營,編入後勤團隊,將後勤營擴充為團。
此番在鬆桃擴充後,蕭部太平軍一旅、二旅皆滿員,人數達四千兩百人。
唯有三旅稍遜,約三千六百人。
加上親衛團、後勤團、攻城營,合計戰兵人數達一萬五千人。
再加上隨軍家屬,總人數已有兩三萬。
蕭部如今民族成分複雜,以漢、壯族居多,還有苗、瑤、侗等七八個民族。
蕭雲驤召集全體軍官,規定軍中通用語言為漢語官話,用人唯看做事,不論個人民族屬性。
不分民族,有功必獎,有過必罰,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絕無偏私。
每班士兵每晚睡前,集中學習漢語官話與識字,以太平軍各項軍規軍紀為教材。
還定期考核,未達標的班排,行軍時要為後勤營背負物資,以示懲罰。
軍中若有人以民族名義煽動鬨事,一律嚴懲。
曾水源督促各部軍法官,務必將蕭雲驤指示貫徹到基層,不得違抗。
蕭雲驤愈發頻繁地深入基層,與各族士兵深度交流。
各族經數百年雜居,大多能聽懂當地漢語方言,蕭雲驤憑借前世超強語言天賦,倒也不至於交流困難。
三日後,太平軍全員離開鬆桃城,向四川省重慶府酉陽州秀山縣進發。
滿清時期,酉陽府是四川與湖北、湖南、貴州三省交界的戰略要衝。
貴州入川有四條要道,其中兩條交彙於此。
一條是烏江水道,即從貴州東北部的思南府,沿烏江而下,經沿河進入酉陽。
此段水道多處灘險水急,是貴州貨物出山通道,卻難以作為大軍入川的選擇。
第二條便是蕭部太平軍此刻所走之路,即經鬆桃進入秀山,過酉陽,向西經彭水,直抵重慶。
此外,兩湖入川,此地也有重要通道。
湖南入川,從乾州吉首)或永順出發,過永綏花垣),經秀山入川。
湖北入川,除逆長江而上,經巫峽、瞿塘峽等天險入川外。
更好的選擇是從湖北西南部的恩施,經宣恩進入酉陽府的黔江。
可以說,欲守住四川東部,就必須守住酉陽府。
鬆桃與秀山均位於武陵山脈中部,連接兩地的道路多為山高林密、河流縱橫的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