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丁拱辰出任西軍軍工局總辦,軍情局派人前往福建接他的家人,此般事宜,按下不表。
臘月廿八,蕭雲驤率重慶西王府軍政人員、西軍學堂等相關人員,前往朝天門碼頭對麵南山之上,新建成的西軍烈士陵園,為西軍烈士掃墓。
自長沙突圍,西軍脫離太平軍自成一體,至今不過一年零三四個月,西軍烈士陵園內卻已豎起萬餘座烈士墓碑。
此外,長沙之戰中留給翼王的數百烈士,以及在湖南運動戰期間,尚未實行火化政策時,埋於沿途的數百烈士屍骨,亦讓人痛心。
創業維艱,總有人需付出犧牲。
生者當時刻自省,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那萬千消逝的年輕生命。
究竟是將他們當做黑夜中,引領眾人前行時燃燒的火炬;還是當做烹飪自家享用珍饈時,消耗的柴薪。
這向來是個天大的問題!
祭拜儀式結束,眾人散去,蕭雲驤心情沉重,獨自坐在李富貴墓碑前默默思索。
待天色漸暗,他才下山,渡江至朝天門碼頭,遇見了賴文光。
“賴兄,可有第三軍李秀成部的消息?”蕭雲驤詢問道。
“他們已行動二三十天了,但戰況如何,目前尚無消息傳回。”賴文光答道。
言罷,二人不約而同地望向北方群山,似欲看穿第三軍的戰況。
然而,暮色籠罩下的北方群山中,雲霧繚繞、鳥雀歸巢,又能看到什麼呢?
鹹豐三年,朝廷時任陝甘總督是易棠,陝西巡撫為吳振棫yu音同“玉”)。
易棠,今年六十歲,湖南善化今長沙)人,道光年間進士出身,曆任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官職,以清廉、務實、乾練聞名。
道光三十年1850年)調任陝甘總督。
上任伊始,他頂住壓力,詳查處理了甘肅總督、滿洲貴族琦善誣陷回民案,解救數百人,迫使朝廷調走琦善;
同時殘酷鎮壓甘肅循化回民叛亂,屠殺叛軍千餘人;
災後還組織災民疏浚河道、發放棉衣、恢複生產。
簡而言之,就是一位剛正鐵腕、體察民苦且注重民生的傳統士大夫官員。
吳振棫,今年六十一歲,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嘉慶十九年,年僅22歲便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曆任貴州、雲南、河南等地官職,鹹豐二年任陝西巡撫。
在雲南任巡撫時,他緩和漢回矛盾,禁止團練濫殺,穩定邊疆。
到陝西後,主張懷柔政策,擅長以文治化解矛盾,與易棠配合默契,平定了陝西回民之亂。
其人仁厚機敏,兼具政治家與學者特質,著有《養吉齋叢錄》《黔語》等,多關注民生疾苦。
鹹豐三年初,太平軍偏師西軍如旋風般攻入重慶,隨後大肆擴張。
彼時,吳振棫在西安,易棠在甘肅處理回亂。
待他們收到消息,西軍已攻陷川北保寧府,先鋒翻過四川與陝西交界的米倉山,占據米倉山最高處的巴裕關以及北麓的米倉關。
易棠匆忙下令漢中總兵黃金標率兵數千,沿險要處築關隘,遏製了西軍勢頭,並著吳振棫從西安趕往漢中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