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岩峒,今年十八歲,生於黔省施秉縣涼傘屯,舞陽河上遊的苗人山區。
道廣二十九年,吳岩峒的父親吳老岩,被官府征調去深山砍伐,運送皇木,不幸墜崖身亡,然而官府連一文錢的撫恤也沒給。
母親龍妹秧,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吳岩峒和妹妹,為地主家種地過活。
賢豐二年,長期的過度勞作讓母親積勞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
妹妹被地主擄去,當成了“抵債丫鬟”,隨後又被賣給過路客商,從此生死不知,音信全無。
從那以後,吳岩峒隻能靠替人放牛、砍柴,或是上山打獵,下河摸魚來維持生計。
賢豐五年,何祿和張秀眉在黔東南苗人聚集區揭竿起義,吳岩峒毅然決然地加入了起義軍。
因他恨透了這個吃人的世道,且家中親人儘死,沒什麼可牽掛的。
故而在戰場上,他作戰勇猛,悍不畏死。
待西軍打下黔省時,何、張兩位大帥傳下話來,建議兄弟們回家與家人團聚。
畢竟黔省已經解放,西王府會給所有人分配田地,大家不用再為生存發愁。
而且族裔平等,人人平等,再沒有土豪劣紳來隨意欺壓百姓。
但如果實在不想回家,想跟著西王府去解救天下所有受苦人,就跟著兩位大帥出山。
吳岩峒心無牽掛,正想出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便加入了出山隊伍。
於是,何、張兩位大帥帶著他們這群,從二十萬義軍中挑選出來的一萬多年輕人,來到了湘省。
吳岩峒生平第一次見到那麼平坦的地、那麼肥沃的水土,真是令他大開眼界。
到了湘潭,隊伍開始整編,張秀眉大帥還是他們的首領,不過現在要改口叫“師長”了。
部隊給他們發了全新的成套衣服、鞋襪和帽子,頓頓都能讓他們吃飽飯。
不僅不要他們的錢,每月還發三元錢給他們。
這對吳岩峒來說,就像做夢一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部隊發了新槍,派來經驗豐富的軍官,教他們如何正規作戰。
還教他們學說官話、認字,帶他們看戲、上大課小課,告訴他們西軍戰士為何而戰。
他們的班長叫楊愛西,聽說小名叫楊二狗,但沒人敢喊。
彆看楊班長瘦瘦小小,和吳岩峒一樣十八歲。
但聽說作戰英勇無比,前番在常沙城下與相軍血戰時,他就親自打傷並俘虜了一個相軍大官,立下一等功勳。
不僅受到了大王的親自嘉獎,軍銜也從普通列兵直接升為中士,來擔任他們的班長。
楊班長對他們這些新兵是真的好,耐心地教他們各種技能。隻是平日裡不喜說笑,總是一臉嚴肅。很少和他們私下交流。
直到有一天,部隊組織看大戲。
當放到一幕叫《秀秀》的新戲時,吳岩峒看到戲中的秀秀被地主拉去抵債的場景,不禁想起自己那生死未卜的妹妹。
淚水不受控製地奪眶而出,整個人涕泣如雨。在場的眾多戰士也感同身受,紛紛放聲大哭。
這些苦難,對於當時處於最底層的苗人來說,實在是太常見了,又怎能壓抑得住呢?
不料坐在他身邊的楊班長,也和他一起抱頭痛哭。
回到班裡開交心會時,大家才知道,楊班長原來也有兩個妹妹,和父母一起餓死了。
和吳岩峒一樣,全家死得隻剩他一人了。
經過這番交心,班裡的十來個兄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西軍為平等而戰、為天下受苦人而戰的道理。